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以<沉沦>为例,探讨了郁达夫对日本私小说的接受与扬弃及其内在原因.郁达夫对私小说的接受是主动的,同时,作为接受主体的他决定了选择与扬弃的尺度.  相似文献   

2.
简*爱与苔丝分别是<简*爱>与<德伯家的苔丝>的主人公.虽然二者都是文学史上的叛逆女性形象,但却有不同她们各自的社会地位、气质、个性不同;她们的反抗方式、力度不同;她们的结局不同;她们的生存、个性发展的背景不同;作者思想对她们的渗透不同.论文试图从这些方面探讨这两个艺术典型的不同魅力.  相似文献   

3.
<魏公子列传>是<史记>中最生动、最感人的篇章之一,对后世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的不少诗歌作品中都可以见出这篇传记的影子.唐代诗人对<魏公子列传>的接受是从信陵君和客这两个方面进行的,本文即从这两个方面论述了唐代诗人对<魏公子列传>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4.
<圣经·约伯记>与古希腊悲剧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其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但是具有天然的和从古希腊悲剧中继承来的悲剧成分.<约伯记>与古希腊悲剧在命运、神、人的关系上,既有着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对于智慧的不同理解.<约伯记>与古希腊悲剧对于悲剧苦难的体现与认识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从汉代开始,<汉广>一诗的解说就存在分歧.毛诗认为是说南方女子接受"王道"教化,知礼循法,是不能无礼而求的.韩诗则把<汉广>同包含有"求而不可得"喻义的汉上游女传说联系起来,这也正是它与<汉广>诗意的相通之处.以上解诗者所说的两种"遇求不得"之意,对后世的<汉广>解读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即选取这一理解角度,进而探究其文学审美和伦理内涵的意义延伸.  相似文献   

6.
作为20世纪的第一位优秀诗人,托马斯·哈代既接受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化的影响,又接受了达尔文的新科学思想,其诗歌作品刻有深深的基督教传统的烙印,也表现有反传统的精神.作为哈代的崇拜者,菲利普·拉金则更深刻地经历了宗教信仰丧失的重创.通过分析哈代的诗歌<牛群>和拉金的诗歌<去教堂>,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创作中的基督教传统与反基督教传统精神,从而对20世纪英国诗歌作品中的基督教影响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瑞宣与觉新分别是老舍先生的小说<四世同堂>和巴金先生的小说<家>中的人物.类似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角色,使两个人在性格上有很多相同的特点;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氛围,又使两人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也使两者将相同的性格特点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文章通过瑞宣与觉新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分析,对两者的异同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的<忆江南>千古传唱,是写江南景色的名篇之一.这首词以红蓝两色为主,描写了江南春景.历来人们认为这首词是在赞颂江南春天的美好,抒发作者对江南的深厚感情.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对一个作品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那么,这首<忆江南>并不只是热情的赞颂,其感情色彩可以理解为表面以红色调为主,看似是明快的,写出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赞颂之情;但其本质是在描写脉脉的蓝色,深层内涵是悲愁的,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慨叹,对美好事物、理想境界的可想而不可即的哀愁.  相似文献   

9.
都德的<柏林之围>和茨威格的<看不见的收藏>两篇小说采用相似的手法即用"谎言"的办法,各自编织了一捧爱的花环,展示了处于战争中的人们的心态,但又由于时代与个性等因素的不同,又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与追求.  相似文献   

10.
该文主要论述了严复"雅"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运用.作者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对严复"雅"的历史局限性及其作为翻译标准的"合理内核"进行了辩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诗歌艺术特征及诗歌翻译的基本要求,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雅"作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频频发生,并对社会产生了不小的震荡。要消除这一新型冲突现象,就必须认识到"无直接利益冲突"不同于一般的利益冲突,有其自身的特征。而且应该清楚,它虽然也有一定的"正功能",但显现更多的却是其"负功能",只有全面地把握其特征与功能,追溯其产生根源与形成机制,才能寻找到医治这一社会病症的良方。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在有关战争决策和指挥者的论述中涉及三个人物:君、主、将,准确把握"主"的概念内涵,明确"主"与"君"的不同,明白"主"是孙子对中军将的称呼,了解《孙子兵法》中的某些"将"与"主"是同一概念,正确认识"主"这个战争主角,是充分理解古今军事部门负责人在战争中所起关键作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县为主"是基础教育管理领域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其意图在于缓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所造成的教育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以县为主"难以适应我国区域差距巨大的现实国情和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新要求.有必要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需要重新理解基础教育领域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确立正确的基础教育发展价值取向,从而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修辞立诚”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一系列的考证可知,“辞”在上古有特殊的涵义,具体一点说也就是它乃是一种假物取类,言曲旨远的文饰之语。不了解“辞”在上古的特殊涵义,我们对《周易》“修辞立其诚”的蕴意就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世界是一个整体,科学和艺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世界,只有统一在世界认识的整体之中,才有可能整体地把握世界的脉搏。本文否定了“艺术思维是一种‘特殊思维’的结论,认为“艺术思维是思维在艺术范围内的一种特殊形式”,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互补和相互渗透的,最后归结到当今世界知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各个学科之间呈现出纵横交叉、资源共享,从而形成许多新的边缘科学,必将有利于促进科学和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如何在"两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并能让学生即时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去认识和分析社会上以及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既是"两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又是"两课"教师长期以来努力在教学上所追求的方向。本文介绍的"1 1"研讨式教学方法试图从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来达到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7.
“天地之性人为贵”这一命题,首由《孝经》提出,至汉代被固定下来。此命题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天生烝民”便肯定众民都是天之所生。周代以来的重民思想,则强调了民众的作用。先秦儒家提倡人伦道德,人文精神得到了大发扬。传统解释人何以贵主要有两点:一是讲人体象天地,奇妙无比,二是讲人具社会意识,与万物相区别。从天人合一观念中衍生的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平等思想,在封建专制时代,特具积极意义。古代文学中表现的人间平等观念,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观念,重视人命的观念,都受到“人为贵”这一命题的影响。在历史上,这一命题还具有反对偶像崇拜的意义。这一命题的现实意义是:人必须自尊、自重、自爱,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向理想的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18.
“两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塑造大学生美好的灵魂,要实现这一目标,“两课”教师就必须充分认清自身在学生科学价值观培养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数学文化”做为一门学科(或素质)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结构,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它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对它的认识、了解和掌握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文化素质。本文从5个方面阐述了“数学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全面理解“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其次要身体力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三个代表” 既是理论的概括,又是行动的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