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二战以后,受哲学语言学转向和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人们认识到模糊语言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法律领域中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修辞学、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模糊法律语言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
模糊语言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模糊理论引进语言学领域而得出的认知结果。从主体、客体和语言本身的特点来看,法律语言存在着模糊性特征。模糊语言在法律语体中大量使用,对法律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法律语言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准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模糊语言出现的特定的题旨情境。  相似文献   

3.
模糊语言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模糊理论引起语言学领域而得出的认知结果。从主体、客体和语言本身的特点来看,法律语言存在着模糊性特征。模糊语言在法律语体中大量使用,对法律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法律语言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准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模糊语言出现的特定的题旨情境。  相似文献   

4.
胡邦岳 《华章》2007,(6):138
立法语言是法律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其明确语义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用词方面探讨立法语言表义的明确性.采用专门的术语、模糊词语与确切词语恰当配合可以使法律规范的词语语义明确.  相似文献   

5.
法学语言流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传播法律的工具,法律的形成及其社会效果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语言的参与.法与语言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已经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学科--法律语言学或法学语言学.法律语言学研究法律规则极其运用解释的语言,侧重共时性;法学语言学研究法律规则形成背后的思想基础以及各种因素,侧重历时性.广义的法学语言学包括法律语言学.  相似文献   

6.
模糊语言学是语言理论学科系列中正在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模糊理论的诞生在语言教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重视,为世人所瞩目,并蓬勃发展起来.模糊语言学可以说是一门主要研究语言和言语中的模糊现象的学科,同精确语言一样,模糊语言也是一种有用的表意手段,交际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在教学方面,模糊理论更存在着很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探讨英语教学同模糊语言学及其模糊理论的关系,提倡用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英语教学,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模糊现象,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去认识和理解模糊语言的深层含义,从而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70代年末我国的法律语言研究开展以来,大批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科学体系的专著、教材出版面世.如刘愫贞主编的《法律语言:立法与司法的艺术》,宁致远、刘永章的《法律文书的语言运用》,许秋荣等人的《法律语言修辞》,余致纯主编的《法律语言学》,潘庆云的《法律语言艺术》,王洁主编的《法律语言学教程》,华尔赓等人的《法律语言概念》,陈炯的《法律语言学概述》,李振宇的《法律语言学初探》,姜剑云的《法律语言与言语研究》,彭京宜主编的《法律语用教程》等等.在大量法学著作里也都用一定的篇幅论述了法律语言的问题,诸如吴大英、任允正的《比较立法学》,吴大英、刘瀚等人的《中国社会主义立法问题》,高铭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孕育与诞生的过程》,谷安梁主编的《立法学》等著作.且令人瞩目的是:在20世纪西方学术界浩浩荡荡的"语言学转向"思潮的影响下,国内法律语言学界也开始关注法律语言的研究转向,专家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法律语言.法律语言与哲学、法律语用学、法律语言逻辑学、法律语言修辞学、法律语言语音学、法律语言心理学、法律语言与文化、法律语言方言学、法律语言语义学等法律语言学理论研究以及法庭语言研究、法庭翻译、专家作证、法律双语和多语研究等法律语言语用研究,开拓了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其中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也试从文化角度浅谈中国古代法律语言.  相似文献   

8.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但模糊语言却为英语翻译带来诸多难题。针对模糊语言英语翻译语言定位困难、语境环境单一、语义表达宽泛等问题,应通过加强模糊语言学视角下精准语言定位筛选、丰富模糊语言学的英语翻译适用环境、优化模糊语言学的英语翻译结构等策略,更好地提升模糊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翻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陈平文 《现代语文》2006,(11):80-83
一、引言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属性.Crystal在《语言学和语言学词典》中指出:"模糊这个术语源于数学,语言学家用这一术语指对一个语言学元素或形式进行分析时所涉及的不确定性".(1985:131)在语言中,这种不确定性是就语言所传达的意义,即语义而言的.也就是说,语言学中谈到模糊,就是指语言单位意义上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法律语言学是一门语言学与法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以法律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立法语言作为法律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一切用文字表达的法律条文.宪法作为一国之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条文的制定依据,其有关条文从语言风格、核心语词、句式特点等方面更为直观的体现了立法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从《浮生六记》英译本可以看出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虚对实,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准确语言;以虚对虚,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以实对虚,以精确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通过灵活的翻译手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意境。  相似文献   

12.
模糊语言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在自然语言中占相当的比重。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探讨了关联论和顺应论对模糊语言的解释力,同时指出认知语境影响着人们在使用模糊语言时的种种不同心态,而心态不同又影响着模糊语言的生成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法律语言的研究是语言哲学研究向其他领域延伸的应然之果,其价值和意义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为弥补现行模拟法庭教学的不足,可以引入语言学方法,从程序语言、角色语言和论辩语言三方面组织法庭教学模拟。以语言为实践对象的法庭模拟需要庭外之功,即法学基础理论的研习和语言功底的训练。由于汉语世界法律语言的特殊性,研究和教学法律语言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立法语言指规范性法律文本使用的语言。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最高的行为准则,具有无可置疑的法律效力,因此在语言运用中必须充分显示出法律规范的权威性。以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德语域理论为基础,从语篇的语言实现形式入手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蕴涵的法律权威性。  相似文献   

15.
中文立法文本与英文立法文本在篇章结构、句法、词法等方面存在大量相似的语言特征,表现在:二者均遵守法律语言的语用原则;都体现了高度程式化的语篇特点;都属于冷冻体语篇,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庄严性;都大量使用结构紧密、说理完整的长句;都存在大量法律专业术语。但二者亦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化语言特色,如二者在法律专业术语的词源、构成方式、理解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在句子的长度、引导法律规范行为模式的语言标记以及名词化的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同之处。在立法文本英译汉的过程中,译文的表达应尽量符合中文法律语言的表达习惯,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以更好地实现原文具有的规范功能和提供信息功能,避免读者对译文产生歧义和费解,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6.
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自然语言具有语义模糊性。二值逻辑与三值逻辑对命题语义处理是不足的。以札德"模糊集合论"为理论基础的模糊语义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描述模糊语词语义真值多样性和渐进性的全新观念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法律语言是一种具有高度权威性和精确性的专门用途语言,有其独特的风格。长期以来,翻译界几乎都提倡用直译的策略去翻译法律文本,以忠实于原文。然而,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存在差异,一味地直译有时不仅不能使译文忠实于原文,还会使译文艰涩难懂,甚至出现谬误,因此,法律翻译中同样需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英译本证明了法律翻译创造性叛逆的客观存在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国际商务英语中的法律文献是全球化经济背景下人们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所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商务英语中的法律文献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特色,它的语言具有用词精确严谨、正式规范等特点,但在翻译中某些条文晦涩难懂,用词意义模糊。忠实、规范应成为商务英语法律文献翻译的最重要标准,即尽可能做到语义、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9.
法律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目的语言,有其特殊性。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恰当处理好对等和空缺现象。刑事起诉书是刑事诉讼开始的重要文件,其关键词的翻译准确性是司法公正的语言保障。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借助权威字典的解释,在对等和空缺理论的指导下,或归化或异化,力求实现最大限度的对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