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草根化教师校本培训基于学校资源及教师自身发展需求,扎根课堂,以丰富的科研形式与成果,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从以往单一的依赖校外专家培训学习,到校内教师自主发展、自我锤炼、常态化培训学习,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存在教师网络研修不受欢迎、校本研修质量不高和两者貌合神离的问题。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校本研修与教师常态化学习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以明晰整合培训制度、机制、策略、方法的完善路径,提升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质量:坚持实践立场,用在学先、学以致用,激发教师内在成长动力;进一步下移培训重心到中小学校,走向师本研修,促进教师自觉学习与自我更新;建立研训一体化的"自组织"校本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3.
<正>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新时代高水平教师的现实需求。我校作为潜江市首批信息化试点学校,始终坚持以数字资源平合为依托,以"培训常态化、教学实效化、管理规范化、评价多元化"为目标,大力实施"互联网+教师发展"工程,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一、互联网+助力教师培训常态化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以来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推动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长足发展,但也存在学分登记良莠不齐,信息系统设计不科学、录入不规范,有错登、漏登、虚登现象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进行归因分析,提出应加大相关政策宣传力度、抓好管理、改进"学分管理信息录入系统"、健全法制、建立诚信管理系统等对策,实现学分登记网络化、规范化、常态化,这对于推进教师培训创新、激励教师终身学习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培计划"既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入大规模、成建制、系统化、常态化的新阶段,也为深入认识中小学教师培训本质、意义、内容、方式等,提供了触发思考的丰富素材与实践案例。将教师培训本质理解为教师学习、将变量控制理解为教师培训的逻辑起点、将按需定制作为教师培训的关键环节、将教育生态作为教师培训的终极归宿、将整体优化作为教师培训的评价原则,是我们结合国家战略与重庆培训实践,在建构本土教师发展理论与形成中国教育气派取向下形成的探索性认识。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Bax提出的CALL"常态化"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后勤保障、学生的看法和评价、CALL与课程学习活动以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学习能力和培训四个方面了解目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实施状况。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CALL教学处于迈向"常态化"的过渡期。文章最后对如何实现"常态化"提出了四点建议,即:改善后勤保障、加强师资培训、促进CALL与课程学习活动的整合以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7.
"国培计划"项目自2010年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2015年后进入第二阶段,在此阶段培训过程中力求混合式研修,即建立集中面授+网络研修+现场实践的培训模式,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县域教师网络研修体系,基于网络研修社区,形成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分学科(领域)骨干引领全员教师开展常态化学习。基于此,主要针对网络平台上校本研修的常态化运行机制及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烨  黄秋明 《职教论坛》2018,(2):171-176
德国双元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知识与技能培训相结合、高校与培训企业相结合、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培训企业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深度合作。该模式具有理论和实践阶段轮替学习的独特特点,其中巴符州双元制大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尤为典型。同时,该模式对我国完善应用型本科立法、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现有教学体系、构筑"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高校教师远程培训现状,从提升受训教师内驱力的角度,引入“自组织”概念,提出教师远程培训要突破传统培训及现有远程教育学理论框架,将自组织建设作为发展方向,通过强化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注重交流沟通,创建教师网络学习型组织;建立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实现教师远程培训自组织的可持续、常态化运行。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教育是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的一种模式。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师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教师的素质、学识、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教师。本文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教师基本特征,提出了培养应用型教育教师的必要性和培训策略,以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为例介绍了应用型教育教师的培训实践。  相似文献   

11.
呼唤善的教育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教育评价做为教育过程的反馈环节,对整个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它不仅引导着学生的发展,而且对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教育的后果及人才类型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有必要对教育现状和教育评价进行深刻的反思。目前,这种反思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教育伦理的关注,其主要表现为对教育中社会公正和个体的主体价值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教育异化的批判,即是从教育的本质和人性本质的高度进行反思。对教育伦理的关注和对教育异化的批判是从不同的理…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对人的社会属性有着特别的要求,而全纳教育能有效地对人的这些社会属性进行培养。构建和谐社会呼唤民主平等的教育、参与合作式的教育、多样化的教育,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全纳教育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14.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tudy between three secondary teachers and two university researchers, initiated by the teachers, into the practice and impacts of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in science, geography and history classes. The research provides insights into how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can collaborate to develop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agenda. The study illustrates the need for a dynamic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the personal, micro or school-related level and the macro or policy level factors.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external support, shared teacher knowledge and beliefs, professional experimentation, and shared reflection on student responses to classroom innovations.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经教育部批准,相继有90余所学校升格、新建为本科院校。各申办学校都能面向社会,立足学校实际,制定出具有各校特色的申报计划,取得了很大成功。焦作大学在积极申报本科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从多方入手,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创作<史记>之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司马迁又尤其彰显人的历史主体性及其独特价值.司马迁对于"人"的独特认识不仅表现在他为刺客、游侠、医生、商人等小人物立传,还表现在他对女性人物的刻画之中.司马迁笔下的女性不以柔弱、温婉取胜,而以坚强、睿智流芳.司马迁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尊重了女性,以其"不虚美,不隐恶"的史笔,真实记录了这些女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2004年7月30日上午,从中国农业大学这座中国农业的最高学府中走出一批特殊的学生,他们平均年龄33.1岁,早已褪去年轻人的青涩腼腆;他们全部为在职人员,基层和涉农学员占总数的61.13%,是国家基础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是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也是中国农业高校深入基层,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次成功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对比了两种教育,即为了经济富裕的教育和为了人的发展的教育。作者指出,因为迫切追求利润,对民主未来非常重要的价值正面临丧失之虞。如果教育真的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增长和个人财富增加的话,批判性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就绝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9.
丰富的写作材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观察中、阅读中,背诵中,练笔中及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积累材料.  相似文献   

20.
张楚廷教授立足于"人本主义哲学"或"人哲学"思考教育与课程,提出了人的教育、人的课程、五I课程构想、结构改造主义课程观、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走势等基本概念或命题。为防止人的异化、使人更像人、让人更高大,张教授主张加强人文课程、警惕和改造社会课程、科学课程。张楚廷课程理论具有内涵理解的深刻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特质的人本性、语言风格的诗话性、自我实践的广泛性、使用价值的普适性等鲜明特色。深沉的民族情怀、深切的教育情感、深厚的哲学情结、深长的生命情致是张楚廷能创立特色鲜明课程理论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