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与特点,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向家长、教师及相关长者“告状”的行为,幼儿的这种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具体地说,它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幼儿大量“告状”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人的正常交往。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家长、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  相似文献   

3.
王静静 《考试周刊》2022,(7):159-162
告状行为在幼儿时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之一,是幼儿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行为,同时幼儿时期是幼儿能力发展最为重要阶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缺少正确的应对策略,不利于幼儿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一方面有效地解决幼儿告状行为,为提高幼儿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等提供了参考,为教师有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给予一定的帮助;另一方...  相似文献   

4.
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揭示了教师在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了影响教师应对的相关因素,同时根据实地观察和访谈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提出了相应策略,希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应对幼儿告状行为。  相似文献   

5.
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一种表现,但由于幼儿年龄不同,其告状行为的原因及表现也不同。本文试图从自然观察与实际调查出发来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与年龄特点,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  相似文献   

6.
正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特定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定活动情境的反映。正确有效地处理告状行为,不仅仅是教师解决幼儿之间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一次特殊的师幼交往机会,是教师引导幼儿认识世界、处理自我与环境、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机会。一、正确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幼儿期的孩子对社会的认知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最初步、最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认识。然而他们缺乏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困难也没有解决的能力。而此时的幼儿还有一定的自尊  相似文献   

7.
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某些行为会影响幼儿交往能力的习得,影响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下面我来分析几种教师行为误区。误区一:多次当众批评小班的梁梁热情活泼,乐意和同伴交往,但每次和小朋友一起玩,就会有小朋友来告状,说梁梁打人了或扔玩具了,等等。老师免不了当众批评他几句。  相似文献   

8.
王慧 《考试周刊》2015,(18):191
本文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与动机,并在对常见几种类型的告状行为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23):191-192
在幼儿园里,幼儿和老师的互动除了保育和教育工作外,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与教师互动最频繁的事,是幼儿向老师传达信息的重要渠道。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这一行为和更有效科学地帮助教师处理幼儿的告状,研究者对3-6周岁的小中大班进行观察研究,记录告状行为的案例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不同年龄班级告状行为的原因、目的、告状时所用的方法、被告幼儿的反应及老师的应对方法的区别,通过对不同年龄班级幼儿的告状行为分析尝试提出更好的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教师针对不同年龄班级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道德感发展的重要标志,3~6岁的幼儿正是告状行为不断发展的时期,幼儿的告状行为也是幼儿向教师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及道德感发展水平已经显著提高,告状的动机也逐渐复杂。本文主要通过对大班幼儿的观察,探索大班幼儿的各种告状动机,并根据动机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指幼儿认为自己受到同伴的欺负或者发现同伴的行为违反了教师的要求时,为了阻止同伴的行为,主动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1]告状行为是幼儿的一种心理表达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新手教师(教龄在1~3年且暂无职称的教师)如果缺乏正确的策略应对,不仅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还会阻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从师幼互动的角度出发,探析新手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极为常见,通过揭示幼儿告状意识的结构和告状行为体验的情境性内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育学反思。作为童年基本现象的幼儿告状行为,其背后充满着交织的矛盾:在遭遇困境的呼喊中,幼儿本身是“弱小”却又是“强大”的;在渴望被爱的表现中,师幼关系是“亲密”却又是“疏离”的;在守护内心的秩序中,告状行为既是对班级规则的“保存”却又是某种意义上的“瓦解”。以教育现象学理论来审视幼儿园告状行为的复杂性,有助于教师理解告状行为在幼儿自我建构中的成长性意义,最终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13.
幼儿进入中、大班以后与同伴交往的意愿更强,但由于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通常会用"告状"的方式表达不满。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告状行为"不仅是表达"解决冲突"的需求,还蕴含着其他教育价值。文章梳理出游戏中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主要有生活经验冲突、自身安全和利益受到侵犯、规则冲突、他人行为影响游戏进程等四大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告状行为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4.
何彩云 《文教资料》2014,(15):124-125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经常遇到幼儿告状行为,面对幼儿一天出现无数次的告状行为,教师是否分析过告状原因?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作者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出发,结合《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15.
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化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文对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进行动机分析,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希望有助于幼儿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游戏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是同伴交往的主要方式,这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关于在角色游戏中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虽然起到辅助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在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仅会使幼儿在交流上得到更好的学习与认识,而且会使幼儿学会礼貌诚信地待人,提高幼儿的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7.
告状行为,多发于幼儿阶段,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由于幼儿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可以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并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多是集体活动,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冲突,出现一些问题。但由于幼儿知识水平低,生活经验贫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件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他们周  相似文献   

18.
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意识形成初期的一种表现,有助于幼儿形成自主解决问题和互相帮助的能力。本文重点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师的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19.
黄波 《教育教学论坛》2020,(10):330-331
被拒绝幼儿是指在群体中受到排挤和拒绝的幼儿。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有利于其健康人格形成。文章运用同伴提名法选出班级内被拒绝幼儿,对其进行行为观察、家庭访谈、与教师沟通等方式了解幼儿交往行为状况并分析其成因,提出改善其同伴交往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自我,调节自己的行为,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意识到集体和社会的存在,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学会与人相处。混龄的同伴交往,是指打破班级界限,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