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浅谈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归根到底是建立学校文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对学校来说,其实质正是“教育概念重建、学校制度再造、学校文化再生”的过程。现代学校制度应该和现代学校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制度是刚性的;文化是柔性的。当制度作用不到的地方,文化就能发挥作用。中国历时数十年的教育改革表明,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如学校办学体制问题、收费问题等,都遇到了制度上的制约,教育面临如何实现跨越发展的台阶的问题,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也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震后灾区学校制度重建研究的总目标为:用现代教育文化、管理理念和社会制度建设的成果重新审视灾区教育制度。发现其缺失或不健全的要素并加以完善;针对板房时期学校教育教学的特殊要求,创建板房学校制度;面向灾区教育发展美好的未来,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与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既能促进灾区学校教育重建又能为广大学校科学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支撑的民主的、法制的、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公正透明的、运转高效协调的现代学校制度,为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的灾区学校教育重建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震后灾区学校制度重建研究的总目标为:用现代教育文化、管理理念和社会制度建设的成果重新审视灾区教育制度。发现其缺失或不健全的要素并加以完善;针对板房时期学校教育教学的特殊要求,创建板房学校制度;面向灾区教育发展美好的未来,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与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既能促进灾区学校教育重建又能为广大学校科学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支撑的民主的、法制的、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公正透明的、运转高效协调的现代学校制度,为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的灾区学校教育重建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教育情报参考》2006,(12):57-57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程刚等人认为,把现代学校制度理解为“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是狭隘的。现代学校制度存在着“三个主体”,即政府、学校与社区家庭。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也就是调整主体之间的关系、重建相关规则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现代学校制度在西方建立以来,一直遭受人们的批判,其中以"非学校化运动"为代表的教育思潮打破了制度化价值的神化,促使人们以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现代学校制度.近年来,西方学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从社会资本的角度而言,其共同特征就是试图重建制度社会资本.良好的学校制度应该是正式制度和制度社会资本的有机统一,过分强化正式制度的作用,忽视制度社会资本的价值,只会导致现代学校制度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李克良 《教师》2010,(23):9-10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个性的高度概括。在教育转型期的背景下,怎样重建学校文化,使之与教育转型相适应,这是现代学校校长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从重建物质文化、重建管理文化、重建行为文化、重建精神文化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非正式制度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即表现为制度的社会资本。在正式的学校产生以前,教育几乎完全依赖于制度社会资本;学校产生以后,至教育制度化以前,学校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制度社会资本;自从教育制度化以后,即学校日益变成一个类似官僚机构的科层组织之后,制度社会资本呈下降的趋势。由于过于强化正式制度,忽视制度社会资本的作用,从而导致现代学校制度产生了危机。因此,当今学校变革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于重建制度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8.
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逐渐流行,对学校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推动下,西方社会寻求走“第三条道路”,不断借助于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推动教育重建,对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学校运作模式、教育评价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打破了现代教育制度的固有模式和体制.然而教育变革却使得西方“个人主义”更加泛滥,学校教育远离公平,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扩张.反思和批判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潮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个性的高度概括.在教育转型期的背景下,怎样重建学校文化,使之与教育转型相适应,这是现代学校校长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从重建物质文化、重建管理文化、重建行为文化、重建精神文化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以崭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创建现代学校文化创造了新的契机。现代学校文化,是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办学哲学、教育理想,是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共同生活的全体师生的一种共同追求,是学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也是现代先进的学校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从本质上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重建学校文化,重建学校文化也是课程改革最终“物化”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完善高校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门预算是预算管理的核心。高等学校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部门预算的范畴。高等学校应改革部门预算工作,做好部门预算,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将育人为本和以教师为本落到实处;要牢固树立统筹兼顾的系统改革思想,兼顾各方利益,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确保人民满意;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系统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与道德建设、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学校文化、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现代教育管理的理念,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大学办学定位关系到学校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办学特色,关系到学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关系到学校各项功能的发挥,是学校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拟定各项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学校沿着正确方向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保证。英语作为任何一所大学办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修专业,其学科建设成败与否直接对大学教育产生相当的影响,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会使大学教育犹如骏马长上翅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构建学习型学校的锲机、困境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构建学习型学校,必须根植于中国本土现状,从观念、利益、教育制度、素质能力变革的不确定性和时间上的阻力等方面,探讨中国教育发展对构建学习型学校所提供的有利因素与发展契机和各种阻力与困境,进而找到构建学习型学校的建设性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中观层面,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具体分析了现代学校制度与传统学校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区别与联系,明晰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以及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提出的国内外背景.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技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学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过程的改革与发展。在网络环境中,虚拟社区技术、视频点播系统、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广泛应用,使师生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和谐师生关系”作为网络社会中师生关系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根本出发点,师生社会关系、师生教学关系和师生心理关系都在传统师生关系基础上发生了深刻变化,和谐师生关系促进策略是内化尊重教育理念、营建和谐教育文化、体验和谐网络课堂、寻求师生共同发展、坚持过程评价。  相似文献   

17.
教育价值观对整个教育活动起着一种导向作用。面对我国传统教育教育价值取向的某些错位和现代教育需求与改革发展的压力,现代社会对教育本质回归的需求日益强烈。“三生教育”顺应了这一需求,它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举起引导社会教育价值观念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变迁的旗帜,是现代社会教育价值观念变迁的助推器。因此,“三生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开展综合性人文教育的实践尝试,应走出校园,扩大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建立公立中小学教师城乡间有序流动机制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为使教师流动机制能够顺利建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充分的准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详细的实施程序以及必要的教师流动配套措施。教师城乡间有序流动机制的建立,对于县域内的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减少择校现象,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根据教育公平的原则,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对广大民众是有益处的。国内有很多组织都能够让学习者自由平等地接受教育,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开展远程教育,而广播电视大学正通过其在社区大学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越性,集中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分析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基础,并提出具体措施。分析表明,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的基础是要更新教育理念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通过"校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从办学规划上实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的衔接,从基础建设上实现师资队伍与实训基地的衔接,从制度建设上实现招生制度、评价机制的衔接等措施来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有利于推动目前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