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语文着重从宏观上考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从政治前提、领导核心、群众基础、精神动力、目标模式等方面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现代化由历史要求向历史自觉转变的中介点,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时期,它对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地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五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地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跨世纪的宏伟蓝图提供了保障。两个纲领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一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二是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三是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四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形成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虽然“现代化”概念可以追溯到modernization的汉译,但中国式现代化主要还是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追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有关于现代化的论述,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起始于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原创性贡献形成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其话语创新体现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创新了现代化话语和文明话语。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中现代性的成长、先进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的判断、传统大同理想向现代的转变,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了政治前提。计划经济虽然有助于工业化,但又限制了社会现代化。邓小平理论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则体现了中国化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6.
国情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我们今天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基础。中学历史课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阵地。“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知国才能爱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是建立在对本国国情的充分了解之上的。不懂得历史难以判断现实,更谈不到预见未来。近现代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道路。它没有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而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没有经历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社会主义;它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的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通过这“三部曲”发展过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认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发生了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世纪之初,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为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世纪中叶,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世纪之末,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百余年探索,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从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的历史过程。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化解现代化危机作出了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在民主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正确地选择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为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育和积累了现代化的崭新因素。这些重大贡献为建国后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从而大大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自产生以来,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以及新世纪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分别承载着为革命根据地建设培养坚实的无产阶级力量、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培养忠实的群众力量、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建设者的重要职责与使命。  相似文献   

11.
中共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自身的建设并开启了党的建设科学化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建设科学化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征,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考察中共成立90年来自身建设的历程,可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论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卓越领导者,以他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客观规律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探索。这种探索在抗日战争前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经过28年的奋斗,成功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的探索历程,旨在为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但并不意味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革命领导权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国民大革命时期,是国共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的独特的历史时期,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交替时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从总体上已转变为反革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至此终结.  相似文献   

14.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在探索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三种构想:一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共和国,二是社会主义共和国,三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这三种构想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曲折历程,也体现了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对中国国情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非常注重经验教训的总结。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总结执政经验,大致包含中共八大召开前后、七千人大会召开前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十四大前后、十六大前后和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等六个关键节点。纵观党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总结经验,具有紧紧围绕现代化建设主线、正视所犯错误、直面现实问题、着眼执政能力提高等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化的意识产生于鸦片战争之后。自魏源要求“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始,至今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意识,大致经历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意识、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意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意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现代化意识反映在实践层面上,即形成了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以来不同内涵、方向的现代化意识和实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现代化历史的认识和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一生就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一生,社会主义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处于一种核心的位置。本文首先对他不同时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特征等进行一番简要的概述,并评析其利弊得失,然后探讨一下新民主主义为什么会过早结束、“文革”为什么会发动这两个与他的社会主义思想直接相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阶段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达到成熟的时期,是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从劣势向优势转化的历史转折点.  相似文献   

19.
乌兰夫在内蒙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条道路斗争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民族立法和统战工作中,始终自觉而又自如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特别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按照唯物论、辩证法办事,克服唯心论、形而上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而这些也有力地证明了乌兰夫具有高深的哲学理论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