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前,成为了媒体和受众的热门话题后,易中天等从《百家讲坛》节目走出来的一批学者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上升,促使我们研究《百家讲坛》节目从低谷走向成功的原因。《百家讲坛》节目如何从被淘汰的边缘坐上了品牌节目的宝座,本文从节目定位、受众定位和传播方式三个方面的前后期转变出发,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背后隐藏的问题,试图为同类型的其他电视节目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科教栏目一个最主要的任务是传播知识、普及文化,促使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科教栏目除了要保持应有的文化品位外,也要贴近寻常百姓,契合普通大众的口味,为大众喜闻乐见。刚开始走精英路线的《百家讲坛》在开播之初也曾面临着不温不火的困境。之后,栏目进行了大胆改革,通过栏目定位大众化、讲述方式故事化、讲述风格平民化、传播形式多元化的调整,更加把观众的认知接受能力与情感体验放在重要的位置,让观众对这样一档文化节目像娱乐节目版一样津津乐道,最终使《百家讲坛》成功转型为"大众讲坛"。在当前大多数电视文化类节目日趋式微的形势之下,《百家讲坛》的成功值得所有电视媒体探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析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的成功原因,揭示出化"组织传播"为"魅力传播",从而扬长避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乃是《百家讲坛》成功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国学最近有点热,不能不感情"百家讲坛"的高收视率和成功的市场运作.虽然"百家讲坛"严格在说和真正的国学还有一些距离.  相似文献   

5.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在电视媒介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作为一个并不太容易被大众接受的电视学术类栏目,《百家讲坛》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其准确的定位和自成风格的节目制作方式值得其他电视媒体深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CCTV第十套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开播至今已逾七年,从最初的乏人问津到如今的大红大紫,可谓跌宕起伏——诞生、发展、低谷、转型、突起、成功,其间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该栏目把精英文化的内容定位和大众群体的对象定位结合起来,把本属知识阶层的小众化的“珍馐佳肴”做成了大众化的“家常便饭”,使精英和大众得以契合,这种契合既成就了该栏目本身,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危机。本文试图以《百家讲坛》的成败得失为例,探讨当代传媒在传播中的文化抉择。  相似文献   

7.
《百家讲坛》的“雅俗”变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任中峰  彭薇 《传媒》2006,(3):60-62
2004年12月7日、8日两天,央视10套<百家讲坛>在<红楼六家谈>系列节目中推出了著名作家刘心武的"揭开秦可卿身世之谜(上、下)",随后2005年4月到7月,<百家讲坛>在3个月内用了13讲全面播出了刘心武的"秦学"讲座."秦学"引发了"红学"研究界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争论,借助这一事件,<百家讲坛>这个带有学术意味的电视栏目一时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百家讲坛>是一挡录播名师名家讲座的学术性电视节目,2001年7月9日<百家讲坛>在当天开播的央视"科技教育频道"第一次亮相,历经两次调整改版后,在2005年第一季度<百家讲坛>平均收视率达到0.17%,成为央视10套仅次于<周末讲述>的品牌栏目.  相似文献   

8.
在经过三年的煎熬之后,《百家讲坛》终于痛苦而又释然地放弃了早期的高端定位。转型后的《百家讲坛》要求节目的主讲专家无论如何要将自己的学术讲座演绎成“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都能听懂的“文化俗讲”。这就意味着讲坛节目的受众定位将转向具有更大基数的受众类型。不过,这种定位转向也对讲坛节目的文本生产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百家讲坛》从改版前的名不见经传到改版后的流行热播,由转换定位而带来的选题、叙述、主讲人以及视听手段等层面的娱乐化元素是造成这种迥变的极其重要的原因。剖析《百家讲坛》的娱乐化元素何在以及追问其出现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正确认识《百家讲坛》的娱乐性,进而理性审视电视栏目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陶勇 《全国新书目》2008,(16):39-39
《千古中医故事》是《百家讲坛》于5月中旬推出的大型系列节目。该节目由百家讲坛5位当红主讲人孙立群、王立群、郝万山、纪连海、钱文忠首度联袂推出。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据《百家讲坛》栏目组的一位编导说:"《千古中医故事》是《百家讲坛》开播以来观众拨打电话最多的节目。"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网友自拍<百家讲坛·从靖康耻到风波亭>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点击率高达40万次.被称为"山寨版<百家讲坛>".本文运用大众文化相关理论对山寨版<百家讲坛>分析发现:包括山寨版<百家讲坛>在内的山寨文化的勃然兴起与社会不公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力分配不公的晴雨表.山寨版<百家讲坛>是亚群体运用"权且利用"战术对话语权力分配不公的一种抗争,亚群体能在抗争中体会到一种冒犯式的快感.  相似文献   

12.
《百家讲坛》从低谷跃起到高潮,创造了电视业的奇迹,引发了电视讲坛现象。在这种起死回生般的转折中,《百家讲坛》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灵丹妙药,跨出质的飞跃呢?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很好地完成了受众定位的转换,把握了目标受众,满足了时代受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3.
在娱乐节目大行其道的传播环境下,央视《读书时间》及其他省市电视台的读书类节目纷纷停播。而诞生于2001年7月的《百家讲坛》栏目以电视讲座的形式.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题进行讲解与探讨,成功地实现了学术性与大众性的结合。如何发扬电视的媒介特性,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让电视节目既受观众喜欢又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叫好又叫座。探讨《百家讲坛》对电视特质的把握及其传播环节的定位.对于当前各类节目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一如 《新闻爱好者》2011,(14):154-155
《百家讲坛》栏目在电视媒体中首推"平民化"学术视角,"平民化"的学术赋予了大众传媒丰腴的血肉之躯,媒体为学术的"平民化"提供了宽口径的快速通道。一方面,《百家讲坛》栏目"火"了,主讲学者"火"了;另一方面,负面消息接踵而至,学者名声毁誉参半,媒体功效屡遭质疑,学术与传媒的关系必须引起各界人士的深思。  相似文献   

15.
《百家讲坛》的热播引发了中国文化界的激烈争论,从而形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本文认为,《百家讲坛》现象的文化意义在于:它创造了在一个消费语境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通过现代媒介联姻的成功范例,实现了视觉与语言的暂时和解,并开始了视觉启蒙的重启。  相似文献   

16.
创办于2001年7月的《百家讲坛》,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如今已成为央视的名牌节目。在打造了众多文化名人的同时,其收视率也屡创新高。作为一种现象,《百家讲坛》的热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瑞芳在《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一书中曾经写道:“西方神话有张魔鬼的床,人被捉到床上,长的截短,短的拉长。《百家讲坛》对主讲人来说也是张‘魔鬼的床’,而床的尺寸就是传统文化、服务大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笔者认为,这段话对《百家讲坛》成功原因的概括可谓一语中的。其中“传统文化”是栏目的选题标准,“深入浅出”是栏目的播出方式,  相似文献   

17.
钟文波 《当代传播》2007,(5):108-109
《百家讲坛》是一档以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节目,它的火热引发了多方的争论.但作为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媒介的形式传播的典型,它无疑是成功的.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百家讲坛》火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蔡总编: 最近,我看到一则报道,说的是有的观众批评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快成"一家讲坛"了.对于这个问题,《百家讲坛》的编导说,只要观众喜欢,收视率不减,就行.  相似文献   

19.
孔令顺 《当代传播》2007,(3):113-113
讲坛类栏目当前表面的辉煌其实并不能掩盖深层的危机和对未来发展的焦虑。1、栏目定位的含混与游移《百家讲坛》经历了一个从迷茫到清醒,从含混到  相似文献   

20.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创办的学术性电视节目.在当前这个泛娱乐化时代,"百家讲坛"这么一个从节目内容到节目形式再到播出时间都不具备走红条件的学术味、文化味浓郁的电视栏目,却偏偏出乎人们意料地走红了,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而且还带动了阎崇年、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的讲稿书的畅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