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非 《中学教育》2005,(4):11-11
我喜欢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有位教师说起一位高中男生,这位男生平时不大爱说话,有一次班上组织活动,大家把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拿来,每人说一段自己的事,他拿来的竟是幼时光屁股的照片,大家都感到好笑。这位身高一米八的男生举着照片,深情地对同学们说起母亲怀胎如何不易,分娩如何不易,当年父母如何艰难,自己从小如何备受呵护,父母如何寄希望于自己,以至自己能到这样一所名校读书学习……同学们都被感动了,  相似文献   

2.
感恩之心     
我喜欢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有位教师说起一位高中男生,这位男生平时不大爱说话,有一次班上组织活动,大家把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拿来,每人说一段自己的事,他拿来的竟是幼时光屁股的照片,大家都感到好笑。这位身高一米八的男生举着照片,深情地对同学们说起母亲怀胎如何不易,分娩如何不易,当年父母如何艰难,自己从小如何备受呵护,父母如何寄希望于自己,以至自己能到这样一所名校读书……同学们都被感动了,有的老师还落了泪。  相似文献   

3.
    
"同学们,学习了《我爱你们,亲人》一课以后,大家受到的启发一定不少。过去,有些同学总是抱怨父母对自己爱得不够,可是想过没有,父母也渴望你们的爱呢。今天给大家布置一项口头作业:回家对自己的父母说一句'我爱你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家是我们每一个人温馨的港湾,如果孩子是这一港湾中的一叶小舟,父母则是那个永远风雨无阻的舵手,他们的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因此孩子们往往认为这种爱是理所当然的。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有一个心灵的触动,父母原来是这么不易,他们是这样爱我,那我该怎么做呢?活动目标1.认识目标:通过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2.情感目标:感受家庭的幸福,感受父母的爱。培养孩子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心。3.行为目标:通过活动,把认识落实在今后的生活中。活动准备课件、写字板、几位家长的录音带,每位学生选好一张全…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受邀来到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听课。这堂课上得很生动,和我一起听课的老师,无不点头赞许。讲课进行到中途,内容涉及认识水果,这位老师就进行提问了:"同学们,你们都吃过什么水果?"话音刚落,一个男生刷地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我吃过香蕉。"不待老师继续提问,又有一个男生迅速地举起了小手。这位男生站起来响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我在《新民晚报》上读到了一则新闻;一位大学生和父母约定,自己在大学中就读所需的费用不要父母给予,而是向父母“贷款”,在工作之后再把钱还给父母。读了这则新闻以后,我真想为这位大学生拍手叫好,同时也为他有这样明智的父母感到高兴。我觉得,这位大学生的自立精神十分可贵,而且懂得如何真正地孝顺父母。作为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完全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用自己  相似文献   

7.
我的自画像     
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四习作要求:再过两个月,小学六年愉快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同学们将要离开可家的母校,告别敬爱的师长了。六年来,同学们就像一棵棵小树一样,茁壮成长起来。同时,也像一棵棵小树一样,各有各的特点。毕业前夕,想不想给自己画画像,写一写自己?应该说,自己最了解自己,这次作文就来个“我写我”。你爱写什么就写什么,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你爱出个什么题目就出个什么题目,如果题目不好出,写完了再想个题目也不迟。写好了之后,再为自己的文章插图,把自己画下来。如果画画有困难,则贴上一张照片。相信这次作文会写得很出色。等老师改完了,在班级或者小组里举行一次“我写我”作文朗诵会,让大家评评谁写得像。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母亲”深沉的爱和无私的关怀,从中懂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好好儿活”。二、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史铁生照片。2.师:请同学们仔细看看,照片上的这位伯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师:这个神采飞扬的人,其实是个瘫痪了三十多年的残疾人。尽管命运对他很不公平,但他就像他的名字“铁生”那样坚强。曾经有那么一段日子,他对生活绝望过,后来,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学生读:“双腿瘫痪后,……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师:再看他写的另一段话(教师读):“我那时脾气…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小房间吗?我有,我把我的房间戏称为“蜗居”!有自己的小房间真好,不信,就请听我讲讲我蜗居里的幸福生活吧!个性“小天地”有了自己的小房间,就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回想过去和父母挤在一个房间的日子,才不自由呢:嫌我把东西放得乱七八糟,嫌我把墙涂得一塌糊涂……现在呢,我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爱怎么布置就怎么布置。这叫什么?对!表现个性。想看看我的窝居?可以啊!瞧,墙上贴满了S·H·E和F·I·R的照片,他们可都是我的偶像啊!什么?你问我为什么把席梦思放在地上?舒服啊!累了,还可以在上面打“虎跳”呢……情感“发泄…  相似文献   

10.
特别对话:爱不应该失去自己彭州市西郊中学果果:我和高年级的一个男生好上了。我为他什么都肯做,什么都可以放弃。每次他来找我,我就会逃学,和他出去玩。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就爱他,我这样付出会有好的结果吗?我这样的选择是不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一、从谈话入手,激发兴趣 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听许许多多的故事,大家愿意吗?但是在听故事之前,我需要同学们的帮助,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二、展示照片(看故事) 教师出示一张照片,问:“我手中拿的是什么?”(一张照片)教师导言激励后:你愿意把自己精心挑选出来的一张照片展示给大家看  相似文献   

12.
刘艳虹 《中国德育》2007,2(11):73-74
春天,学校组织各班去“世界花卉大观园”游玩,作为班主任的我和同学们置身于奇花异草的海洋,心情格外愉悦。我举着相机给同学们记录下了这精彩时刻。回来后,我把照片都存在了电脑上,同学们看后都很喜欢。有的同学带来优盘想把照片拷回家。一天早上,小汪请我把照片帮他存在他拿来的优盘里,我接过优盘顺手就放在了讲桌上。下课后我只顾着抱作业本回办公室,忘记了拿他那个不起眼的优盘。  相似文献   

13.
【案例】某班一位男生气冲冲地跑进老师的办公室,边哭边大声质问他的班主任:“X老师,你为什么不许同学们和我交朋友?”这位孩子根本没有一点儿对老师的尊重。“孩子,你消消气儿,有话慢慢说……”这位男生没等老师说完,情绪难抑的他反而把嗓音提高了八度:“×老师你是人,我也是人,你有权利,我也有权利,凭什么要那样做!”…这位男生似乎得理不饶人,非要找班主任理论出个究竟。办公室里所有老师都被这位孩子的异常表现和超乎寻常的理由镇住了。  相似文献   

14.
[小引] 我常常问同学们父母爱不爱你一类的问题,大多数同学都会说非常地爱。我说那你们就把父母对你们的爱写出来,可这些同学一下子又傻眼了,“我怎么就想不出几件父母爱我的事呢?”也有这样的同学,他们认为父母并不爱他,母亲只知道唠唠叨叨,一回到家就是努力学习呀,听话  相似文献   

15.
说起和孩子沟通困难,家长们都感到十分苦恼。他们说很想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可孩子从外面回来,和家长只有问答式的对话,很少有真正的交流。而孩子也觉得与家长无话可说。记者问一位初一学生为什么不愿和父母说说心里话。孩子说:“我在自己的屋里贴了一张球星的照片,我妈进屋后就说,你整天看这些有什么用,这个球星染的头发那么黄,多恶心。我觉得我妈根本不了解我,我喜欢的她根本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16.
“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再那么累”“要帮爸爸妈妈做更多的家务事”“我要把压岁钱捐给希望工程”……这是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锦官新城小学的孩子们写在寒假“贺卡”上的新学期愿望。这可不是一张普通的“贺卡”,它是老师和同学们精心设计的“我用我心爱我家”寒假实践计划。贺卡上有同学们的心里话,有对压岁钱的打算,还有假期里同学们自己策划举行的家庭活动的照片,“厨艺大比拼”“网球大决赛”“大家一起唱”“智力竞赛”等等。五花八门的照片不仅反映了同学们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更展示了同学们争当家庭小主人的实力。不少同学说,自从自己组…  相似文献   

17.
如此父母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我们痛心地看到,有少数家长,没有当好这位“老师”,没有用好这个“课堂”。某中学一位班主任给我讲了这样两件事。(一)一位女生和邻校一位男生谈恋爱。上课走神,无心向学,成绩直线下降。学校几经教育,她仍不肯斩断情丝。无奈之下,只好请出“法宝”──通知她家长来校,商讨解决办法。她的家长来了,来的是她的母亲。当教师把她不足15岁的女儿陷入早恋泥坑的消息告诉她时,这位母亲听后不是怒颜厉色,而是喜形于色:“好呀,老师,我女儿这么快就找到老公了,不用让我…  相似文献   

18.
宋文娟 《家长》2009,(7):30-31
没有一位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爱他们的父母。至少,孩子爱父母没有像父母爱孩子那样爱得那么深。出现这种情况,人们通常会抱怨孩子不懂事。看完下面这位母亲的诉说,你就会发现,孩子不那么爱父母,父母本身也是有责任的。  相似文献   

19.
一、目的1.让幼儿在“家庭树”上摆放自己和父母的照片,帮助幼儿了解自己与家中成员之间的关系。2.让幼儿体验父母爱自己的具体行动,引导孩子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3.认读汉字:爸爸、妈妈、我。二准备1.父母、孩子单身照片各一张,兔爸爸、兔妈妈、小免图片各一张,“家庭树”纸板图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黑板上有放大的“家庭树”:  相似文献   

20.
一杯咖啡     
<正>教授来上课时,同学们都很吃惊,因为他端着一杯咖啡来到了教室。他把这杯咖啡举得很高,让班上每个同学都能看见。"请你们大家猜猜我手上这杯咖啡有多重?"教授这样问大家。"50克!""100克!""125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教授笑了:"老实告诉你们,其实我自己也没有称过这杯咖啡的重量。"接着教授提高嗓门继续说,"但是请你们注意,下面我要提问题:如果我把这杯咖啡这样举几分钟,会有什么结果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