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谢英 《中国德育》2011,(8):76-77
进入工农小学,弥漫校园的,是昂扬勃发、个性彰显、不甘平庸、寻求改变、积极向上的师生精神状态。这样的风貌源于工农人同频共振、凝练礼乐文化,以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新故事。一、文化植根工农的文化主题是"礼乐",师生把"礼乐"文化的传承当做追求的理想,朝着共同的目标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许韶歆 《教师》2015,(3):94-95
通过分析礼乐文化的独特特征和新课改的变化,结合两者阐述礼乐文化在学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应用即教学教研引入礼乐文化、德育建设依托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渗透校园建设。通过礼乐文化在学校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吸收礼乐文化的优秀内涵即真、善、美、正义、欢乐等普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3.
礼乐文化是沂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沂出土的大量编钟见证了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兴盛。先秦时期临沂地区已经受到了来自中原礼乐文化的强烈影响。成为礼乐文化辐射到的一个重要区域。而现存的民间鼓吹乐透露出礼乐观念在民间的延续。无论是临沂出土的先秦编钟还是现存的农村礼俗用乐,均反映了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对临沂地方文化的深远影响。礼乐文化跨越历史至今犹存,理应是沂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礼乐文化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把礼乐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增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是讲好本课程的理论命题与实践课题。本文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讨礼乐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的路径与方法,即挖掘礼乐文化资源、创设礼乐文化情境、注重礼乐文化体验,强化铸魂育人的文化基因、实际功效与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解读了巫祝文化、礼乐文化、儒学文化中的礼乐关系,认为礼乐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其逻辑主体具有结构层次性,礼、乐作为思想及制度思维的工具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由于处境的不同,从礼乐之间寻找接近真理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完整地把握礼乐文化对当下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我们一直强调儒家以“仁”为核心的礼乐文化的教育理念和重要作用。但是时代在变化,当代大学生道德建构还需要从其他思想中寻求工具和方法,比如道家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5,(8):13-17
王光祈的国乐思想既与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一脉相承,融合和阐扬了儒家礼乐文化合理内核;又结合时代诉求,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礼乐的关系及谐和思想进行了合理改造与发展。虽然王光祈复兴礼乐再造"少年中国"的社会理想并未实现,但其国乐思想却为我国当代民族音乐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礼乐文化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礼乐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主要靠礼制来维持,礼乐文化在华夏文明的创造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礼乐文化在我国民族精神培育中呈现出鲜明的现代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吸收儒家礼乐文化合理的积极卤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凡是用于礼仪与以反映“礼乐”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文学作品,统称作“礼乐文学”,并选取宋代礼乐文学为个案进行阐述。宋代礼乐文学作品数量浩繁,众体兼备,各种典礼在多种文学体式中得到了艺术的再现。礼乐文学所具有的“仪式”与文学的双重内涵、双重功能、双重价值,赋予了它传承礼乐文化的独特意义。深刻而准确地揭示礼乐文学的内涵和底蕴,既是在领略文学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同时又接受了礼乐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了礼乐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是西汉初期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一部著作,其中论述礼乐文化的文字虽然散见于不同的篇章,但认识独到,论证全面,运用灵活,值得加以研究。本文主要从礼乐的产生及其社会功能、礼乐之"情"与礼乐之"和"、礼乐应因时因地而制宜等方面,集中论述了《淮南子》中的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本文考察了“礼”和“乐”的具体内容,探寻了礼乐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礼乐的精神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既是唐代文人生活和文学作品创作的主要文化背景,也是唐代文化和唐代文学内在的精神命脉,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礼乐文化与文士、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国家文化政策为文学发展提供导向、文人积极参与礼乐文化建设、礼乐文化在不同文学形态中的渗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礼乐文化发展到周代,达到了鼎盛。周续殷礼,祭祀在礼乐文化中有重要地位。祭祀活动不断发展,逐渐程式化、秩序化,成为一种象征。周代的礼乐文化具有象征性。这在周代的乐舞艺术和青铜艺术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14.
礼乐的出现是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礼乐教化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是儒学的源头,其内容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瑰宝,是光大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思想智慧。反思其当代价值,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是增强教师道德意识、培养教师和谐人格以及形成良好教师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礼乐起源于原始社会,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礼乐本质上是一种精神风尚,受制于主流文化。而人们的日常话语实质上属于语言的口语范畴。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的物质载体,是礼乐所承载的精神风尚的外在表现,故而人们的日常用语也就成了某种精神文化的镜子。  相似文献   

16.
礼乐制度始于西周。礼乐制度作为政权统治力的体现对维护统治、规范社会行为起到了巨大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乐制度也随之变迁,其未曾消亡的社会规范作用与礼文化的发展始终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文章在阐述礼乐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变迁的基础上,指出了礼文化所表现的社会规范思想及礼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于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育初中生良好的道德观念,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礼乐文化对涵养初中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礼乐文化涵养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四条基本策略,探索出一条以礼乐文化涵养初中生行为规范的新路子,为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增添新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吴丽 《教师》2019,(11):83-84
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是育人、修身的重要方式,学校要引导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充分感受其人文内涵,自觉学习礼乐知识,潜移默化培植礼乐修养,以达成育人之功效果。文章通过介绍礼乐教育的起源与延续,教化人、感动人、濡染人的化育功能及途径,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华礼乐传统文化视角,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主流思想分析什么是美及美育;详细阐述礼乐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核心思想及其蕴含相应的独特美学内涵,以及礼乐文化和美育之间暗藏深厚的内在关系;立足于美育具体实际教学探索,提出“三阶育人”的美育教学实践理念。  相似文献   

20.
广义的礼乐文化指的是以"中和"理念为核心,通过继承和发展礼乐传统所自然形成的艺术和美学相融合的文化。礼乐文化能够促使幼儿"恭养"礼仪、修养"乐德",获得更好的社会发展,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目前当代幼儿音乐美育还有待开发,要把礼乐文化融入到现代幼儿音乐美育中去,需要从提高师资力量、开展活动、课程教学、硬件投资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