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今生态哲学视城里的两大重要范畴——“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危机”日益显现的今天,争论得越发激烈.“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是现代环境哲学无法逃避的重要议题,研究清楚这两个主义,并且认识其争论的本质对于探究当今生态危机具有一定的意义,是舍弃其一还是有保留的扬弃,是值得当今生态哲学深思...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从落后的生产力时代带入先进的科技工业时代。人类中心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经历了多个思想形态,出现了多个流派。它从神学走进科学,走进哲学、认识论和伦理论,形成传统哲学人类中心主义、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其中在传统哲学人类中心主义一派中涌现修正、重构人类中心主义派别。本文将根据人类中心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概述人类中心主义在各时期的特征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环境问题无疑是20世纪以来人类生存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在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的驱动下,人类开始了长达5个多世纪的"向自然进军"的旅程。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也悄然而至。若不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行为实践和价值观念,人类将无以为继,归于消寂。本文从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脉络入手,指出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是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根源,环境危机使得人类必须反思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寻求一条人与自然和谐之路。重构我们的理念需要我们重新定位理性的位置,将理性摆在指导人类行为的适当位置。结合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分析,本文指出理性的回归在于平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实现工具和价值的二元平衡。  相似文献   

4.
追思自然——论环境美学的根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美学是当代美学的一个理论热点。它诞生的根源是以理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理念的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通过追思其核心范畴——“自然”,我们看到“自然”原本有三重含义:对象性“自然”、感受性“自然”和源初性“自然”。源初性“自然”本身即是一个审美境界。此境界的呈现,意味着理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同时得以彻底消解。据此,我们便可获得解决自然环境恶化及相关问题的启示和途径。源初性“自然”是环境美学可靠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5.
作为梅尔维尔的史诗巨著,《白鲸》极具研究价值,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生态研究的角度来审视它,其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整体性之间的二元对立逐渐被人们发现并研究。借助于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本文试图挖掘作品所体现的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对抗,进而体现人与自然要和平相处,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而担忧。  相似文献   

6.
舒玲 《江汉学术》2011,(4):52-55
齐物论阐明了人要做到无我、忘我的理想境界,就必须齐万物、齐物我。以庄子之见,一切事物之间没有本质分别,在"道"的高度上具有"齐一"性,人和自然是合而为一的。自然中心主义主张把道德关怀扩展到所有生物,乃至大自然,其立论根据是认为自然也具有内在价值。齐物论与自然中心主义有诸多不同,但是可以相互影响,共同为社会发展与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与人类中心主义都把人作为价值的起点和归宿,但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历史、逻辑的局限性。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具有明确的价值主体、实现途径、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它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8.
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在叙事长诗《古舟子咏》中运用隐喻、象征的独特艺术手法,带领读者经历了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分离再回归到天人整一的本体思维旅程,展现了热爱生命的生态伦理观,给予机械二元论时代的骄纵狂妄毫无物道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以极大挑战,具有人类现代生态意识的最初萌动。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伦理的视角看,我们党所提出的生态文明观与生态中心主义之间存在着三重重大分歧:在价值论意义上,它不同意生态中心主义对人之价值中心地位的否定,将终极价值关怀置于人;在工具论意义上,它不赞同生态中心主义依托伦理学改造来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将希望寄托于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的形成;在社会学意义上,它不认可生态中心主义对个人道德提升的过分倚重,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指认为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路径。可见,与生态中心主义相比,生态文明观不仅有着更为宽广的理论视界,而且还克服了其对现实批判的乏力,从而实现了对它的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10.
现行环境刑法立法存在诸多问题,如:立法理念"重惩罚轻预防";调控范围未涵盖草原、湿地等重要的环境要素;对环境犯罪的反应太过被动滞后;罪名设置混乱不协调等。这在整体上不利于对环境犯罪的惩罚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治理。为有效惩治和预防环境犯罪,必须完善环境犯罪刑法立法:一是优化立法理念,把生态中心主义理念与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置于同等地位并更加注重生态法益;二是采用广义的环境概念,把重要的草原、湿地等环境要素纳入调控范围;三是增设危险犯,以有效预防该类犯罪的发生;四是协调和统一罪名设置。  相似文献   

11.
全球的技术产业都处于生态学转向中,要实现这一转向,达到人、技术、自然的和谐,对传统的技术创新进行反思就不可或缺。传统的技术创新哲学的困境在于机械还原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而生态学转向运动是实现突围的必然抉择。因此,生态学转向要在技术创新体系的各层次展开,才能彻底完成转向。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的生态美思想--孟子、庄子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时期,孟子以生态美比喻人性善,认为生态美是自然界的本来面目,生态丑是人为破坏的结果.生态美的特征是绿色,其本质是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保护生态美,就必须制止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庄子力图摆脱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局限,强调"无用之用"和生态美的超功利性质,主张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并无意中揭示了审美活动的个性化和自由的本质属性.同时,庄子否定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天生万物,本无贵贱,都有同样的生存发展权利.  相似文献   

13.
在对竞技体育技术化的风险表征进行伦理考量的基础上,归纳出“体育技术自身发展规律”和“人类中心主义意识”分别是竞技体育技术化风险形成的客体根源和主体根源,提出从“价值观的伦理转变”和“体育技术的社会伦理构建”两方面对竞技体育技术化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规约与调控,为确保竞技体育技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生态哲学反映了人们对人类生存的更深层理解,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着眼于人的"类"生存和"类"延续,因此,人类中心必然成为生态哲学的逻辑基点。  相似文献   

15.
苏州环太湖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位和交通等优势明显,但也存在资源环境质量下降、开发滞后、缺乏管理等问题。发展苏州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要加强环太湖区域合作,挖掘和整合各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同时要优化生态旅游环境,统筹生态旅游规划和营销,宣传、普及生态旅游理念,加强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论西部生态经济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应首先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整合起来,进而建立生态经济模式以解决西部的发展问题。建立西部生态经济模式的思路是:通过一定技术支持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对接;转变开发方式,加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运行;实施产业结构生态化,建立实体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17.
环境条件决定了贵州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工业发展付出的环境污染代价应引起高度重视,应深入研究生态系统对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反馈调节作用,建立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改善贵州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只有坚持以民为本,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广大群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反对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处理好一些重大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购买的西部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西部发展中,应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互动发展模式,通过实行“生态购买”的利益驱动机制,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购买的市场激励机制、投资融资机制、组织管理机制、保障制裁机制,实现区域制度与政策、组织管理和技术创新,走市场化的生态建设产业化道路,实现生态建设企业化、金融化等政策;通过实施生态购买工程,“以土地换环境”,使生态环境自然恢复,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生态购买和生态补偿机制的结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道路;通过生态建设致富,最终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