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应德国卡尔·杜伊斯堡基金会(CDC)的邀请,最近,我们组织职业教育考察团赴德国,对其“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实际考察。通过考察,我们深感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有能力对于不断变化的数量要求和质量要求做出灵活的反应,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人才。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给予我们很多启迪,有不少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1、邓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何谓“双元制”?“双元”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双向”。双元制教育中“双元”即是“理论一实践”、‘…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是德国国家经济发展的柱石,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色是“双元制”。“双元制”职业教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为德国经济建设和经济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其中之一是培训成本太高。为此,德国各界都努力寻求变革出路。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德国这种变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双元制职教体系中的协调机制,它是近年来试点并刚刚确立的一种民间协调机构———职业培训网络站,是德国为解决双元制职教体系中培训成本过高问题而寻找到的一条有效途径。一、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中协调机制产生的背景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体制。所谓“双元制”,是指对徒工的培训全过程由“双元”办学主体承担,其中首要办学主体是企业这一“元”,其…  相似文献   

4.
“双元制”职业教育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近年来,随着德国经济结构、就业结构以及接受职业教育的观念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双元制”职业教育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与挑战。但是面对种种问题和各方面的意见,德国政府则是坚决而鲜明地坚持“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动摇的方针。由此可见,“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德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有关分析,试图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从而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档次。  相似文献   

5.
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确属一流,因此,受到了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普遍青睐,许多学校争相开办了双元制班。但也有许多人认为德国的双元制是“阳春白雪”,就我国职业教育目前的条件来看,是很难从德国人那里学到“真经”的。有幸的是笔者所在学校在1990年就开办了双元制班。作为该班的教师,笔者下了几年“水”,探了探双元制的“深浅”。下面就双元制式的教学法能否在我国的学校行得通谈点感觉上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了一些新的发展,试概括如下:1.由中等职业教育扩展到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双元制”模式培养的学生适应企业的需要,就业率比较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也采取了“双元制”的方式。如巴登—符滕堡州职业学院就是这样一所采用“双元制”教学模式的高等职业学院。像这样的“双元制”大学在巴登—符滕堡州有十所。州里设有“双元制”大学协调委员会,负责全州十处“双  相似文献   

7.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论述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内涵及其特征,比较全面地对当前德国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德国改革“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了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政策统筹与指导,引导学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导向为准绳,准确定位地改革我省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德国“双元制”何去何从钟岩德国“双元制”是该国经济成功的主因之一,无论是在经济起飞时期,还是在经济发达时期,都是这样.因为“双元制”把教育与职业牢牢地连结在一起。所谓“双元制”,又称“职业培训”、‘“徒工培训”.这是法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基本...  相似文献   

9.
现在提起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工作者恐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我国一些地区、一些学校借鉴实行了“双元制”后,似乎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的症结到底在那里呢?笔者认为,如果把“双元制”简单地当作一种纯粹的教学模式去模仿,实在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是对德国“双元制”极大的误解。首先,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是离不开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土壤,以及历史传统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双元制"职教模式评价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为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先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自1983年引入我国以来,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了。在世界跨进21世纪的时候,强调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强调能力培养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否还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双元制”是一个过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阐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其发展经验,认识到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针对新疆区情和高职院校学校校情,对如何加快新疆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双元制”是德国一种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在办学中应结合国情、院情借鉴“双元制”,在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技能培养、教师素质提高等方面均体现高职特色。  相似文献   

13.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享誉世界的职业教育模式,但是由于中德两国教育体制不同,在中国照搬该模式行不通。湖北轻工职院认真吸取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以服务中部经济发展为目标,与德国饮料包装机械巨头克朗斯公司深度合作进行“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破解了“双元制”中企业“元”短缺的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部特色的“双元制”本土化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14.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分析论述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实践的可行性及困难所在,指出了德国职业教育对高职院校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背景、职业性原则、企业参与程度、教师任职资格等方面分析了中德两国在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差异,最后对我国借鉴和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观、"双元制"培训模式及职业培训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分析,找出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构想.  相似文献   

17.
浅谈德国职业教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企业与学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计划是针对认证培训职业的培训安排,是针对企业实践培训的培训框架方案,它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以过程和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职业培训,企业与学校相互协调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要求,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是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名列世界各国之首,是促进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双元制"教学活动的总目标是为青年人提供尽可能广泛的个人教育,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熟悉未来的工作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论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河南省的发展背景、历程、规模、特点、前景;结合该模式在河南省发展的经验,给出了一些启示:在较小的范围和适当的专业应用;紧密依靠社会力量;结合地方特点及优势;加强对参与“双元制”模式的教师教学理念的培训。  相似文献   

20.
The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Germany is carried out both by companies and vocational schools (the Dual System).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German Dual System is transferable is currently being ask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earch.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transfer discourses alludes to a research desideratum: the actual approaches consider either the input or the output of an educational transfer, but the transfer process in relation to its input and output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to date. We focus on this desideratum. In the present case study, the processes emergen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dual apprenticeship structures is analysed in relation to its input and output in a German automotive transpla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ransplant organisations provide an ideal case to explore the transfer phenomenon because they have been transferred from a familiar context to a foreign context.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firstly, why and how did the need emerge to implement dual apprenticeship structures in the German transpla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put); secondly, how and in which way have these structures been implemented (process); and thirdly, how can the implemented structures be characterised: as an imitation, adaptation 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model (output)? The central findings of the case study are: firstly, that growing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oduction system triggere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secondly, that the original Dual System was transformed with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thirdly, that this transformation led to innovative solutions. These findings may not be valid for every transfer at any time, but they reflect that educational transfer of dual apprenticeship structures can be more than just a more or less successful imitation or adap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