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黔东梵净山号称贵州第一佛教名山,是全国名山中惟一的弥勒菩萨道场。梵净山佛教兴自明初,至明万历年间神宗敕令重建梵净山金顶后,梵净山乃闻名海内。山中建有著名的五大皇庵及其48座脚庵。梵净山佛教派属临济禅宗,深受四川禅宗佛教影响,其各寺历代住持多为蜀僧,传承可考者即有十世,至明季始传破山临济禅宗一系。明清以来,因梵净山被视为与四大名山并列的第五大佛教名山,故数百年来,黔、湘、鄂、川、赣、滇等省的香客纷纷前往朝山拜佛,至今仍香火旺盛。  相似文献   

2.
黔东梵净山号称贵州第一佛教名山,是全国名山中惟一的弥勒菩萨道场。梵净山佛教兴自明初,至 明万历年间神宗敕令重建梵净山金顶后,梵净山乃闻名海内。山中建有著名的五大皇庵及其48座脚庵。梵净 山佛教派属临济禅宗,深受四川禅宗佛教影响,其各寺历代住持多为蜀僧,传承可考者即有十世,至明季始 传破山临济禅宗一系。明清以来,因梵净山被视为与四大名山并列的第五大佛教名山,故数百年来,黔、湘、 鄂、川、赣、滇等省的香客纷纷前往朝山拜佛,至今仍香火旺盛。  相似文献   

3.
贵州黔东古为荆楚黔中,属湘、黔、鄂、渝、桂五省(市)边境内的武陵地区。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就坐落在黔东的印江、江口和松桃三县交界处。发源于瓮安的舞水和发源于都匀斗篷山的清水江等大小川流由西向东经黔东而出湖南汇入“古沅水”,最后注入洞庭湖。洞庭湖及其西南广大地区,即武陵“五溪”地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贵州文明文化的最早源头。特别是原属湖南会同的天柱、锦屏是七千年前的炎帝神农之故里,是伏羲、少嗥、颛顼、吴回和共工等古代帝王和英雄豪杰的最早家园;是中华龙风文化、白陶文化、中华天文历法、中华易学、中华文字和冷兵器等的原发地。  相似文献   

4.
地处黔省东北部的梵净山地区,因其森林植被完好,动植物种类繁多,已引起世人普遍关注,然而对梵净山地区特殊的民族文化与生态维护的关系,学界却关注甚少,更没有进一步地深入挖掘.从在梵净山所发现的明清护林碑刻入手,探讨一下当地特殊的民族文化对生态的维护作用,以期服务于当前贵州的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5.
梵净山     
在与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东北边陲,在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而又雄奇伟岸的山峰,这就是贵州省铜仁市的梵净山。梵净山是贵州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其山体庞大深邃,峰峦巍峨雄奇,主峰高耸入云,让人赞叹。梵净山也是西南地区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  相似文献   

6.
梵净山位于与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东北边陲,在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里的武陵山脉之间,梵净山峰峦巍峨雄奇,山体海拔2572米,不仅是贵州第一大山,更是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早在明朝历四十六年,奉皇帝诏令而建立的古碑上就被称之为众名岳之宗。作为国际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梵净山无论是在自然景观还是在人文景观都非常丰富,具有古老、奇特、多样和丰厚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经历了曲折沧桑的发展历程“,黔东女性文学”终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应运而生。随后,黔东女性作家作品大量涌现,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的发展景象。黔东女性文学的优势文体——散文和诗歌继续稳步发展,后起文体——小说和评论发展迅速,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预示着黔东女性文学即将迎来历史的嬗变。  相似文献   

8.
黔东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已经形成一定的阵势,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家,且创作出大量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考察黔东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有利于推动黔东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9.
黔东民间文学极为丰富,根据其展示形式,可分为歌谣文本类、戏曲文本类、讲述文本类。总观黔东民间文学,它具有生活化特征、民俗性特征、口语化特征、即兴性特征、神秘性特征、地域性特征等基本特征。黔东民间文学是黔东文学和文化上的珍宝,有不可低估的文学价值和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根据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原国家林业部科技司同意对黔金丝猴人工饲养立项,并于1990年开展对黔金丝猴人工饲养繁殖的研究。饲养场喂养有7种种猴,繁殖了8只子一代,并对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黔金丝猴食性筛选、疾病防治、外伤治疗、小笼配对等进行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开展黔金丝猴的人工饲养及繁殖研究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保护措施,通过开展人工饲养繁殖研究,找出人工饲养的各种技术关键,建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作为一种异域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存在诸多差异,从其早期传入起,就遭受到了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的批判、抵制甚至打击。文中主要论述了儒、道思想及统治阶级等对佛教文化的抵抗,以及这种抵抗对佛经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贵州土家族经济社会发展快于其他少数民族,原因可追溯至明代这一区域的土家族土司以及儒学教育。明王朝在西南土司阶层推行的文治教化,以及黔东北土家族土司掌控地方政治、经济带来的民族交融,构成了儒学教育的语境。通过学校教育、祀仪影响及贤达引导三种主要途径,儒学教育培养出大量各级人才,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催生出乡绅阶层,为土家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佛寺在汉晋时期曾几经变化。汉代外来佛僧主要居住于官署从事译经活动,中土奉佛者则在浮屠祠事佛。至三国孙权为康僧会造塔始有塔寺,其后,随着两晋佛教的勃兴,寺塔剧增,以致南北朝时不仅出现了精舍式佛寺(庙寺),而且在北方出现了支提式佛寺——石窟寺。  相似文献   

14.
《黔北明清之际僧诗选》中选编了曾居黔北桐梓的僧人莲月印证的僧诗252首,莲月是整个僧诗选中选诗最多的一位。他的诗歌以其典雅、生动的语言反映了明清之际特定历史时期下禅师的心境和他经历的佛法故事。其诗歌中蕴含了特殊的近代汉语词汇、佛家用语和地域方言词汇,构成了特殊的禅师诗词语汇。  相似文献   

15.
东汉汉译佛经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及经录记载,对东汉汉泽佛经详加梳理,确定了可靠的东汉汉译佛经数目及译人归属。  相似文献   

16.
通过穿青人大学生与相邻七个民族大学生(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白族、土家族和仡佬族)体质健康对比,发现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大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之间均存在一定差异。在身高、体重、肺活量和立定跳远四个指标上,穿青人大学生较相邻的大多民族低,尤其是男子。但是引体向上却是穿青人大学生的强项,超过汉族和土家族。此方面研究为进一步了解穿青人的体质健康现状,有针对性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对促进民族和谐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概念丰富复杂,经济的形态千变万化,文化与经济的联系密不可分。贵州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独一无二的物产资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但长期以来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改革浪潮冲击下的贵州利用自身优势正在崛起,文学成为文化与经济的良性媒介和隐性桥梁。黔北的发展与革新是整个贵州现代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出土的普定穿洞文化、普定白岩脚洞文化、平坝飞虎山洞文化,使古老而神奇的黔中大地更加耀人眼目。在原始社会阶段,居住在这片热土的黔中古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辉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这时的文化现象,虽然还比较朴拙原始,但它昭示人们安顺地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决不是毫无人迹的蛮荒之地。  相似文献   

19.
体现新时代浙江人内在精神的浙江精神或浙江人精神,与深远悠久的浙东学术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是浙东学术文化的价值取向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浙江精神中,“讲求实效”是价值的直接目标;“勇于创新”是价值的实现手段;“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是价值的精神实质,是实现价值的动力源。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性意识形态的比较,分析了浙东学术文化价值取向,并论证了浙东学术文化与浙江精神的契合点,指出:“先行者继续先行”应以浙江精神为动力,浙江精神须以浙东学术来涵养。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新的精神动力,推进浙江经济、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神彧"句意之说"佛学文化背景进行考察,发现神彧"四到"引用的例句与《人眼天目》"宗门杂录"句意说中所引用的例句在根本意义上具有相通之处,由此论证《诗格》作品中的"句意之说"染上了佛学之光,并由此推测神彧的僧宗为临济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