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和谐:生产力内涵的生态诠释与双赢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克思、恩格斯赋予了生产力内涵以生态学意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传统生产力内涵凸显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生态文明诠释的生产力不仅是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能力。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要通过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的对策措施,实现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基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维视角,从道生万物、自然无为和清静无为三方面内容入手.透视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的哲学内涵。人与自然是同根同源、和谐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坚持因顺自然、积极事功的思想和少私寡欲、功约事省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自然的独立性、先在性、内部规律性的阐述,揭示了自然是人类存在的前提,得出实践是人与自然的纽带,只有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解才能最终达成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本文通过整理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涵,探究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助力实现生态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人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必然与其它物种类似,不断地接受着自然环境对人的选择;与此同时,人还具有社会属性,具有其它动物无法比拟的智慧和影响自然、选择自然的能力.人在接受自然的选择和选择自然的"博弈"中,推进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替.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目前人与自然和谐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该文从分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状入手,从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等方面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和谐取决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程度,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7.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警示人们必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既相互统一 ,又相互区别 ,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的一致关系 ,是一种动态互动的关系。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地球和环境是一体和互动的 ,全人类都要为保护自然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需要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 ;需要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 ,自律自控自身的非理性需求 ;需要运用技术政策等综合手段维护、扩展、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保持自然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自然审美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审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 ,人类在自然审美活动中产生了形式感 ,实现了由耳目快感到心理快感的飞跃 ,培养起对现实对象超物质功利的精神性审美态度。自然审美也当是人类最高的审美境界 ,它可以拓展和提高整个审美活动的精神品格。自然审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方面 ,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生态美是自然审美的当代现实形式。  相似文献   

10.
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通过劳动实现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进而满足生存繁衍的需求;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代谢,成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本源。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每个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理解了人与自然理论及其二者的关系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在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今时代,重新思考他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所提出的解题方式和基本结论,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成人教育在这个伟大工程中肩负重要的使命,成人教育的充分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城市的安定与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必不可少的,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佛教思想自"缘起"论始,就主张人与自然皆为一体,这也成为佛教环保思想的基础所在。由此衍伸开去,"依正不二"之论与《华严经》以"因陀罗网"之喻来说明人与自然实为互存、互用,息息相关的关系。这些思想成为佛教生态理念的主流。此外,"无我论"、"无情有性"、"净土论"等进一步对佛教的生态理念进行阐发,将人与自然置于同一层面上看待,从而颠覆了传统的人天地对立的观念。佛教的一系列主张和实践,如"护生"、"惜福"、"净化佛地"等对当今社会的生态理念多所启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佛教为建构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颇具价值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4.
论竞技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竞技体育拥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产生着全面、深刻的影响。竞技体育的价值和目标与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密切的联系。文章从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给予分析和研究,阐明了竞技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蒙的《活动变人形》是当代“反思”文学长篇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小说旨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抗中展现知识分子的尴尬与无奢,体现出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即力图在西方文明的澎湃浪潮中寻找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活动变人形》及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基本矛盾。将这部20世纪80年代的反思小说置于当下全球化语境中进行新的反思,以期确证一个声音: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激活传统文化菁华的基础上,借中西交流的好风,建构一个个人自由充分实现、社会需要充分满足的文化语境,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伦理文化的发展思想是建立在自然信仰的基础上的,形成"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儒家体现为"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樽节爱养"、"民胞物与"、"圣王之制"等民本主义倾向的发展伦理观;而道家则主张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知和知常"、"知足知止"、"见素抱朴"等自然主义倾向的发展伦理观。  相似文献   

18.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这是人类和平共存的最基本的原则和保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本文主要浅析了《论语》中以"和为贵"为核心的和谐共处意识,以"民为本"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观,并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治国安邦的策略等方面浅析了它对当代和平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需要与体育本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需要是认识体育本质的理论支点,人类需要是体育产生的客观必然,人类需要是体育发展的永恒动力,人类需要正确的认识体育本质。体育本质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自觉地改善自我身心、开发自身潜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且必须予以解决的最基础问题。人类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逐步消除导致两者不和谐的因素,使地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