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美育,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这是前所未有的。赵紫阳总理在六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标志着我国美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美育之所以受到空前的重视,这并非教育改革的新创举,而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必然。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进步的知识分子和一些知名教育家就已经提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用美育拯救国民”。他认为美育能够“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一九八五年,苏联通过的《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中提出:“大大改进对学生的艺术教育和美育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为  相似文献   

2.
刘潇 《美育学刊》2021,(4):56-60
2021年5月14日至16日,“新时代·新问题·新经验”--首届全国青年学者美育学论坛在杭州师范大学举办。论坛分“当代美育的新问题与新经验”“中华美育的古典资源与现代传统”“中西美育思想的互参与比较”和“以美育为灵魂的艺术教育”四个板块。来自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0余位青年学者参与此次论坛,论坛充分显示了青年学者对于美育事业的关注和在美育学理论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庄子以“至人”为理想人格,其特征是:与天为一、无为无己、形全精复。其中流露出的美育思想要点是:至人最美,至人之美突出精神美,通过“坐忘”、而成至人。  相似文献   

4.
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高校德育的最终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两课”教师的人格更是搞好“两课”的基础和前提,它对大学生具有示范、感染和净化作用,也是转化、升华大学生思想最有效的途径,更是开创我国思想教育新局面的关键。时代的发展不仅凸现出“两课”教师人格的这一作用,而且提升了“两课”教师人格的要求。为此,“两课”教师应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努力使自己成为集政治人格、智慧人格、道德人格、情感人格为一体的教师。  相似文献   

5.
体育不仅是德育、美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促进人格塑造和道德提升的有效手段。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的灵魂与核心,在理想信念培育、爱国主义熏陶、职业精神塑造、健康人格养成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发扬体育精神,就要充分挖掘并拓展体育的内涵和外延,彰显其人文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美育在大学教育中不被重视的现状,文章揭示了美育概念在中西方的源起以及在中国的发展。从大学生理性思维、创造力的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等方面,阐述了美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就美育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1793年,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席勒在他写给丹麦亲王的二十七篇《美育书简》中。正式提出“美育”一词,并把美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理论问题加以探索和研究,赋于美育极高地位。从本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后,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著名学者也积极传播了西方的美育思想。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把美育与智育、德育相并列而提出,作为我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宗旨,他还提倡学  相似文献   

8.
从盖叫天的《粉墨春秋》看旧时科班的戏曲人才培养方式,对艺术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办学机制的完善,尤其是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启示颇多。科班教学,在艺术职业人的艺术技能、艺术素养、职业操守、人格情感的综合养成方面,确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矩和做法。它注重“融合”式教学,符合现代美育特征。唯有德艺“双育”才能结出德艺“双馨”之果,融于情感,内化于心,心悦于理,才能诚服于业,这正是美育的方法。美育即以美化育,以美养德,它有别于“课程思政”,能促进艺术职业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成效,并不能以艺术职业技能教育来取代。作为一种“无用”之用,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在良知学说的基础上,从哲学的层面思考教育问题,通过“致良知”的修养功夫和诗教乐教的道德教育,追求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想人格,构建起一套独特的美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摘要:研究目的首先就在于明确学校体育的美育价值与美育使命,促进当代学校体育的价值转型,从而有效落实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研究发现:学校体育与美育具有内在价值关联性,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也是当前乃至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审美品格;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学校体育具有以“美”育人的实践诉求与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塑造人体之美与运动之美、塑造人格之美与精神之美、促进个体的身心自由和谐与全面可持续发展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谢树红 《阅读》2023,(39):21-23
新课标背景下,美育是小学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五育并举”育人模式中的关键内容,而美术学科是小学艺术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具有美育的功能和作用。将美育思想和理念渗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有助于落实课程目标,还能够推动小学育人工作的开展。从研读课标理念、巧创直观情境、借助绘画教学等角度出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和理念,可以打造新型的美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其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也就是促进学生审美发展。美育教师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目标的专业人员,他们的能力和素养如何直接影响到美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需要成千上万合格美育教师,而美育教师的培养要以对学校美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认知为前提。因此,学校美育教师基本能力和素养的研究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根据学校美育的目标,结合我国师范艺术教育专业现状,学校美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掌握最基础的美育知识,理解所承担的艺术教育课程的美育目标;熟练掌握一门艺术的技能及其表情达意的语言;掌握至少一门艺术的系统知识,并能够理解和阐释这一门艺术中经典作品的人文内涵;从理论上认识儿童审美发展的心理特点;掌握“遵循美育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具备组织和辅导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多方面能力。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教育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在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美育功能实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能积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应该以美育的形象性特征、情感性特征以及潜在性特征来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的美育理论是以中国传统的美育思想作为其深厚的土壤,并借鉴西方美育思想而形成的。王国维倡导美育应有其独立的地位,在美育的领域内,美育的育德功能是第二位的,美育自身的价值才是第一位。这一思想是王国维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这一观点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5.
职业院校美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塑造完美人格的重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美育的指导作用,是当前职业院校开展美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关于"人"的教育。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人。将审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资源挖掘不足、美育途径单一、美育环境欠佳的现状,高校辅导员应当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阶段性,采用挖掘互联网美育资源、拓展大学生美育形式、并将"美"融入青年学子的生活圈和学习圈的策略,积极开展美育实践,促进青年学子对美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追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和实效性,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美育是一种全面教育,是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它能提高认识,促进学生智力体力的发展,培养创造力,想象力。这些都是道德教育所涵盖不了的。因此,近年来,随着美育理论的深入发展,“美育应成为教育中的一门主课”的主张,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美育的实现,是离不开审美实践活动的。所谓审美,就是客观对象与主体在感情上的沟通与融合。诚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联想、想象、情感是教学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当教学内容,甚至是枯燥的内容因之为美的形式时,不但课堂教学的气氛有生气和节奏,师生之间的思想能得到交流和谅解,而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教育在审美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显著成效,但在立足实际对高校美育进行现实的审视后,发现仍存在不足之处,为此,高校应针对性地调整战略取向,充分利用新时代新兴的新技术手段,结合美育实际,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实践,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以美育德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一)美育教育不能偏废 美育也可以称之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是一种运用艺术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它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则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对美育进行了论述,肯定了美育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审美教育使人们能够“摒弃一切庸俗”的  相似文献   

20.
张文彩 《美育学刊》2020,11(2):38-46
在中外美育史上,身体感性一直处于“心育”的掩蔽之下,身体美学则将其解放出来,并作为美育的重要维度。按身体美学的理解,身体感性教育是一种具身性的生存实践教育,它以身体感官、身体习惯和身体欲望为基本对象,主要通过前反思的身体陶冶、反思性的身体训练以及身体欲望管理等途径,来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这一美育的终极目的。身体美育这一系统性的观念,尽管有“拔高”身体之嫌,但对“心育”传统而言,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