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体力活动与冠心病发病及死亡风险的研究使人们开始关注体力活动、心肺耐力与健康及疾病风险间的关联。特别是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体力活动不足问题日益加剧,体力活动与心肺耐力,以及心肺耐力在人体健康状况及疾病死亡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受到关注,成为公共健康与运动科学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心肺耐力作为人群体力活动水平的一个客观生理指标,与各人群全死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度相关,是体质健康各组成部分的核心要素。以Steven N Blair教授在美国Cooper研究所主持开展的有氧中心纵向研究(ACLS)的系列成果为主要参考资料,综述体力活动、心肺耐力与人群健康及疾病风险间的关联,并讨论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在体力活动与公共健康研究领域的重要功能,揭示心肺耐力在体质健康各要素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心电监测是评价运动风险的有效方法。但不适合大范围人群采用。通过对运动风险的常见情况ST段异常与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探讨运动中ST段异常与安静状态下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关联,并尝试利用安静状态下生理生化指标建立40~49岁男性运动风险预测方程。方法:173人(44.0岁±3.5岁)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测试心肺耐力与动态心电;运动中V1至V6 ST段降低≥0.1 mV作为ST段降低异常标准;通过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ST段异常与安静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关联,建立ST段异常预测公式。结果:1)运动中16%的受试者在心肺耐力水平均不超过34.1 mL/kg/min且运动强度大于等于75%最大摄氧量时出现ST段降低异常;2)受试者心肺耐力水平由34.1 ml/kg/min降至31.9mL/kg/min,运动中ST段降低异常发生率由1.2%增加至5.2%。3)ST段异常值与HDL-c、OP以及DBP存在显著关联(P0.05);利用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建立了运动中心电ST段降低异常预测公式。结论:1)40~49岁男性心肺耐力水平低于34.1 mL/kg/min,在运动强度大于等于75%最大摄氧量时运动中心血管风险增加。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安静状态下舒张压和大脑疲劳程度OP 3项指标可以预测40~49岁男性运动中的心血管风险。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对高血压患者心肺耐力及运动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无合并症中老年1、2级高血压患者206例,普通健康中老年人200例,年龄45~65岁。将全部受试者按血压及体力活动水平分为正常低体力活动组(NLP组)、正常中体力活动组(NMP组)、高血压低体力活动组(HLP组)和高血压中体力活动组(HMP组)。进行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调查与运动负荷试验。结果:1)与HLP组比较,HMP组的VO2/kg@peak和MET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与高血压低体力活动组(HLP)比较,高血压中体力活动组(HMP)的起始SBP、SBP变化幅度、安静DBP、起始DBP、恢复DBP以及DBP变化幅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中等体力活动高血压患者心肺耐力高于低体力活动者。2)与低体力活动的高血压患者相比,中等体力活动的高血压患者安静状态舒张压更低,运动结束后收缩压、舒张压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摘 要:在大众健身中,如何避免不恰当的运动引发的心血管风险?如何通过适当的运动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健康水平?已成为“Exercise is Medicine”中 “运动与心血管风险”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2013年第60届美国运动医学年会发表的运动与心血管风险的相关研究,具有选题范围广泛、研究深入细致、实践应用价值大等特点。以会议交流论文为例,从心血管风险因素研究新进展和运动预防和改善心血管风险的干预效果研究新进展两方面对当前运动与心血管风险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建议在我国进行“运动与心血管风险”的研究时从多学科、多层次探讨运动对各种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机制;开展不同运动方式对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效果的评价;不同人群预防改善心血管风险的有效运动负荷的研究;开发评价不同人群心血管风险的简易、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体力活动水平是影响居民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江苏省居民体力活动水平状况,对江苏省南京、无锡、徐州三市共5628名居民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PAQ)进行体力活动水平调查。结果为:三市体力活动水平高的排序为:南京>无锡>徐州,结果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城乡居民体力活动水平高的排序为:城体>乡村>城非,结果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体力活动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单位性质人群体力活动不足的排序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其他>外企>行政村>私营企业>国营企业,结果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不同受教育人群体力活动不足的排序为: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扫盲班>高中>初中>小学>无,结果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45~59岁人群中,静坐少动行为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招募愿意佩戴7 d加速度计的中年人群,客观测量一周体力活动水平,并采集血液样本。结果:中年人群中,静坐少动行为与躯干、下肢脂肪堆积和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较密切且独立于MVPA(中等强度至较大强度体力活动)(P<0.05);男性中,静坐少动行为与总胆固醇和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相关(P<0.05);女性中,静坐少动行为与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LDL-C正相关(P<0.05),与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负相关(P<0.05)。结论:在中年人群中,静坐少动行为与躯干和下肢脂肪堆积、C反应蛋白和脂代谢之间具有负性的相关性且独立于MVPA;另外,静坐少动行为对女性的糖代谢也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体力活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为确定能有效提高呼吸机能水平的体力活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50名不同体力活动水平50-59岁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将其分为低、中、高体力活动组,并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记录各级负荷的摄氧量(VO2)、二氧化碳输出量(VCO2)、潮气量(VT)、通气量(VE)及呼吸商(RQ).结果:安静状态高体力活动组和低体力活动组摄氧量、二氧化碳输出量、潮气量、通气量和呼吸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高体力活动组和低体力活动组呼吸机能各指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低体力活动组与中等体力活动组呼吸机能各指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体力活动对呼吸机能有影响且体力活动量必须≥3 000 MET-minutes/week才能有效提高和维持呼吸机能水平.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内外近30年有关体力活动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心脏病风险、婚姻状况、肥胖、家庭支持、医生对病人的康复运动建议等与体力活动的相关性越来越强;儿童时期自评健康状况、过去的健身行为、吸烟逐渐成为研究领域的新增变量;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考虑个体的行为选择,还要充分关注社会环境、社区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今后研究中应加强对生命历程中体力活动跟踪的纵向研究,探索影响体力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实现有针对性的体力活动干预和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女性教师递增负荷前后血清心肌酶的差异,进而评估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女性教师运动中可能出现的心脏风险。方法:对受试者进行体力活动问卷调查,从中筛选87名健康女性教师进行递增负荷试验,测试运动测试前后的心肌酶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运动前安静状态下,体力活动不足组心肌酶各指标值均低于中、高水平体力活动组,其中体力活动不足组CK-MB显著的低于中等组(P0.05)并且非常显著的低于高等组(P0.01)。2)运动测试后,体力活动高水平组CK值显著的高于体力活动不足组(P0.05),除AST以外,其余心肌酶水平随着体力活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其中体力活动不足组AST值超过正常值范围,提示心肌组织出现了一定的损伤。3)除中等和高水平体力活动组的CK-MB运动后比运动前有所下降外,其余各组指标运动后都有所升高,特别是三组的CK、AST都非常显著的升高(P0.01),从运动前后差值比较分析来看,不足组的CK、AST增加值显著的高于中等组和高等组(P0.05)。结论:1.体力活动不足的高校女性教师安静状态下的心肌酶水平较低。2.递增负荷运动会引起高校女性教师心肌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运动后血清心肌酶水平有所升高,而且体力活动不足女性的损伤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心肌酶指标中的CK和AST。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开发体力活动日记;评价体力活动日记的可靠性,探究体力活动日记特定信度要求下的最小记录天数;评价体力活动日记与加速度计在各指标测量上的一致性和影响因素,制定体力活动日记对体力活动是否不足的评价标准。方法:105名受试对象,其中男性53名,年龄为53.2±4.3岁,女性52名,平均年龄为52.5±4.3岁,同时佩戴加速度计和记录体力活动日记7 d时间,数据信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Spearman Brown预测公式推算信度要求0.7下的最小记录天数,Bland-Altman图和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一致性,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Kappa检验和ROC曲线制定日记的体力活动评价标准。结果:体力活动日记各项指标任意两天间的一致性水平中等到良好;两种测量方法每人每天的体力活动各指标中度相关,统计学检验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女性在记录日记时对中等到较大强度活动时间的高估显著高于男性,而超重或肥胖的受试对象更容易高估低强度体力活动时间。结论:对于45~59岁中年人群,填写任意3 d的体力活动日记,每天时间不小于9 h就可以代表日常体力活动的主观记录,但提供绝对的体力活动数值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日记中平均每天中等到较大强度体力活动的主观记录时间(非实际完成时间)低于56.2 min是本研究中体力活动不足的判断标准,需在大样本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