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现行教育实习的形式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委托实习和混合编队实习等.研究表明,混合编队教育实习具有多专业协作、节省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等优势,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实习模式.多元化体育教育实习方式要打破集中时间、固定地点的一元化的毕业前教学实习模式,必须将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涯与学校、与社会、与单位的体育活动广泛联系,参与不同领域的实践活动,使其成为现代社会体育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以山西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为例,对教育实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可适度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以10-12周为好;第二,教育实习可采用“分段式”模式;第三,建立和完善教育实习的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3.
教育实习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是当前教师培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强化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指导,基于"互联网+"技术,将工作坊模式应用于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指导,构建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集中研讨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大学老师与中学老师相结合、教师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预设指导与问题驱动相结合"的"五结合"混合式教育实习模式。实践表明:混合式教育实习模式,为探索师范生教育实践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样例,形成了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实习生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记录了师范生专业成长的轨迹,汇聚了优秀的教学资源,建构了创生性资源平台,对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作为师范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最主要形式,在师范教育教学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大概有大兵团式、自由分散式、游击式、委托式教育实习等形式。在具体的实习实践中,从教育实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到实习的主体都存在着诸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遵循科学性与可行性、时间分散与集中、专业实习与辅助拓展、基地教育实习与自由分散教育实习、教育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评估体系和检测标准。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针对高师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工作出现淡化和削弱的状况及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有所下降的现象,从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流程、模式与时机、教育实习的内容、考核与评价等方面作了论述,提出了教育实习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本能力的信息反馈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教育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实习的基本能力是学生实习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从新形势下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出发点,对广州体院体育教育专业01级的教育实习基本能力进行调查研究,以寻找教育实习出现的不足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我院教育实习的质量提高和教学监控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解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现状,以及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及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反馈信息,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部分访问调查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实习所在中学的学生及体育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实习生在实习教学中表现出综合素质好,专业基础扎实。但语言表达和字表达能力较差;田径与篮球是教学中最主要的运动项目;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能力、思想教育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主要的目的;目前,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是一专多能的全面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摘要:为提升我国融合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从业者的教学能力,有必要对主要从业者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适应体育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进行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12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和适应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1)不同性别学生的自我效能没有出现明显差异;2)原有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相对较小;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略高于适应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在解释出现上述现象原因的同时,提出提升学生自我效能的相关建议:1)充分认识融合体育教育的复杂性;2)向学生传递更多的适应体育相关知识;3)将融合体育相关内容纳入学生培养方案;4)重视学生融合体育、适应的体育的实习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为切入点,探讨教育实践模式改革。建议采取"见习——见实习——集中实习——顶岗实习"的"四步渐进法"全程教育实践模式,贯穿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学习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范性的缺失及加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同时加强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但受前苏联运动技能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运动技能教学,轻教学技能教学;重专业教育,轻师范教育现象。具体表现为:教育类课程门类单一、时数不足、实践性不强;教育实习模式单一、实习周期短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指出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决策者及任课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以教师专业化理念为指导,加强对其师范性教育的重视,不断增加教育类课程门类及时数,增强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性,优化教育实习模式,延长教育实习周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日两国体育教育目的、任务及实现过程的比较,分析中日两国在体育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及运用形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入手,对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规划,并设计了“分段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认为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建立英语专业课程渗透体育元素的教学模式、建立体育英语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模式、建立“双师型”体育英语教师队伍、拓宽英语专业生源渠道.旨为体育院校办好英语专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体育教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作者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思想的理解,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结合作者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体会,从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教学动作示范的科学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吸引学生注意力;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利于个别化教学等方面的优化作用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存在着重思辩、轻实践、对国外理论盲从等现象 ;在教育实践研究中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急求量化标准 ,忽视人的主体性等现象。对此 ,教育理论的研究要走向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要寻求理论的指导 ,保证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整体协调与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5.
健美操专项课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通过以终身体育思想为主线 ,以影响教学模式运行的五大操作要素 ,即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内容及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 ,在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及调研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高等院校健美操教学的实际情况、创建、实验并实施了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体质、提高能力为核心 ;以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重要内容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健美操专项课素质教育模式。为我国高等院校健美操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阐明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成本投资决策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对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成本投资决策的要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结果表明:把握好教育成本投资决策要素是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成本投资决策者主体进行科学决策的必备能力,也是评价高等体育院校宏观教育成本投资分配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教育的核心,也是教学计划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我国13所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调查与咨询,分析了影响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因素,提出了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应拓展;由“单一目标”方向向“多目标”方向转变;人才培养规格应由定向培养“专才”型向多向培养“通才”型人才方向发展,也为进一步深化运动系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和后现代教育思想的辨析,梳理后现代教育思想对课程文本体系开放性的阐释,厘清其对我国体育课程体系中理念、目标、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其在当代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局限性,为中国体育教育范式的视点位移和摆脱现实困境谋划方向,指出后现代教育思想对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干预是有效的,同时也是渐进的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运用角度揭示体育教学的新特质。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地剖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与发展态势 ,具体地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影响。结果认为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是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相一致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对体育教学思想及各实践环节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课外体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的补充和伸延,它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通过潜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具有隐蔽性、多样性、自主性、广泛性,是其他教育形式难以匹比的。研究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完成体育课程教育的整体优化,共同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