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下的体育隐蔽课程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体育隐蔽课程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起着体育隐蔽课程的作用。由此,研究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完成体育隐蔽课程的整体优化,实现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目标,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相似文献   

2.
对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关系及其内容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姚蕾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509-510,516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对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揭示了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是一种相对独立、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二者构成了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包括体育物质文化要素和体育精神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体育隐蔽课程的多元文化传递价值认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隐蔽课程继杜威之后,其领域不断拓宽加深.体育隐蔽课程作为这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文化上所体现的价值也被逐渐地被发掘出来,将从体育隐蔽课程在体育与文化传递过程中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学生对此种文化模式的认同、体育隐蔽课程中的环境因素对学生文化认识的影响以及隐蔽课程中的人际交往四个方面,展开对体育隐蔽课程在文化传递中所体现的价值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体育隐蔽课程与终身体育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通过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隐蔽课程和终身体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体育隐蔽课程的特点有易接受性,产生效果的长期性,生成效果的持久性,接受过程的愉悦性;终身体育的特点有终身性、自觉性、自主性,从而得出了二者的契合点。指出了体育隐蔽课程对终身体育的作用:(1)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2)促进终身体育技能的掌握;(3)促进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并提出了发挥体育隐蔽课程作用以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路径:(1)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2)提高课程设计的合理性;(3)提高学校管理对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视;(4)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运用实验研究法对大学生进行为期2个阶段的体育隐蔽课程学习后发现:体育隐蔽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促进体育显性课程的开展有良好的作用;建议在各高校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体育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体育隐蔽课程能很好地完善体育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体育教学不能只重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理性文化知识,还要重视体育隐蔽课程,让学生获得关于态度、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知识,也就是利用隐蔽课程对学生全面地、潜移默化地熏陶,提高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研究高校教师如何在体育隐蔽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中学体育隐蔽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广州市中学体育隐蔽课程的现状及体育开展好、差两类学校体育隐蔽课程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隐蔽课程对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开展较好的学校体育隐蔽课程的设计较合理,反之亦然。总体上两类学校对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缺乏科学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8.
学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大连市初中、高中和大学关于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时空、文化价值和教师教学三个要素;当前学校对体育隐蔽课程内容实施的重视程度不够,且不同学校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学体育隐蔽课程内容要素的实施优于中学,高中体育隐蔽课程内容要素实施效果最差;体育隐蔽课程内容要素的实施与学生体育参与热情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体育隐蔽课程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课程设计理论的梳理,提出了体育隐蔽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式——分析模式,阐明了体育隐蔽课程设计的原则,并对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高师体育隐蔽课程促成大学生体育动机、态度养成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图从体育隐蔽课程的本质、特征、功能和目标等内容入手,结合对大学生体育动机、态度的现状调查,初步设计了高师体育隐蔽课程促成大学生体育动机、态度养成的具体实施途径.具体方法是:学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正确认识与重视;优化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与指导;建立完整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发挥体育社团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转变观念,改进体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教育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束缚了体育教师本身陷入规定的、条框式的教学模式之中,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造成学生目前出现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局面.现代体育教学是多元化的趋势方向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把教学的主体转向学生,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锻炼能力的体育教学方法,而运用现代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是从本质上为学生体育课"减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对高校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浙江省7所特殊学校体育师资及11所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在浙江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依靠浙江省现有体育院系的力量,使一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掌握特殊体育教育的专业知识,具备特殊体育教学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体育教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析“体育教学 体育兴趣 终身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体育是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终身体育使人受益终身,对体育强烈的兴趣促使人们去积极参与,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要放眼未来,但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却应着眼于基础——学校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4.
从国外体育产业看我国体育产业的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献资料综述,对近年来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体育产业,应以消费为核心,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开发体育用品,大型体育竞赛转播权销售,体育博彩等的经营活动,引导体育消费,培育体育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15.
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之一的"运动技能"目标角度对体育教学、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各层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构建了其相互之间联系的关系图.认为: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子系统,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相应的运动技术进行尝试性学习和深入学习;学校体育则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阶段,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精学运动技术的基础上,掌握几项熟练的自动化的运动技能,养成习惯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一探讨为研究其余几个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在体育教学、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中的御接性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论体育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指标之一。从生态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对体育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作用和“体育生态危机”与“体育生态革命”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体育生态文明观的确立是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先导,而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树立生态哲学的世界观,以生态伦理学理论为方法、生态道德为途径,加大体育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促进体育自然生态建设和体育绿色技术建设,通过政府行为和社会的全面参与。  相似文献   

17.
浅议体育兴趣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体育教学和学生心理特征,分析、总结了体育兴趣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的建议,力求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怎样让体育教学成为主动体育、快乐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是通过学生外在的体育活动,发挥内在的主动性,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如何使体育教学成为主动体育、快乐体育?文章从二者的概念、关系及快乐体育与情感教学,快乐体育与终身体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分析了传统体育课程存在的不足,探讨新体育课程观下体育教师的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及体育教师的知识与能力,以促进教师更好地适应体育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采用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等方法就高校体育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及高校社区体育俱乐部建立的构想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1)高校体育教师要树立社会体育的观念;2)高校对社区体育的积极作用;3)发挥高校场地设施优势;4)提高大众体育锻炼的科学性等四项对策。在加强高校附近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方面,提出:1)高校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类型;2)建立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3)建立社区体育辅导站等相关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