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山西师大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当前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改革方向,高校体育课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式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举措。开设俱乐部活动就是搞好体育课内外活动的一种积极形式,它融合了体育与健康相互促进的新概念,具备了高校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课程目的任务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高校体育的任务,提出了高校体育的目的,指出建立与高校体育改革目标相适应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和高校体育改革必须首先解决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课程中增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内容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高校体育课程中增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内容的意义,分析了开展这一活动的有利因素及制约因素,并指出促进这一活动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在建设"体育强国"大背景下,高校体育出现了"学生体质下降、学生运动兴趣与习惯脆弱、高校与职业体育严重脱节、学生体育深度素养严重不足和高校体育与大众体育错位"等问题。通过论高校体育与"体育强国"的关系,以及高校体育内部诸要素关系,得出高校体育今后发展应加强"确立课程的教育属性和功能,明确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关系,试验体育社团性质的准实体化与运作的准市场化,深度挖掘高校体育文化"等工作,这些正是体育强国前进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以来,各高校一直在积极探索、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本文通过阳光体育活动内涵的解析,从教师专业成长、课程设置、网络平台建设、职业实用体育、体质健康测试等方面提出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探讨切实有效体育课程改革途径,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学体育"主、副项制"课程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课程改革形势与师范大学办学方向的转轨,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出新的课题。课程的结构与设置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通过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提出“主、副项制”模式在课程设置上的定位和改革思路,以期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原有的体育课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终生体育”等观念的形成。作者通过对“体育活动课程”进行理论探讨,以便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活动课程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构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开设的形式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已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和不争的事实。拓展高校体育课程,开发和开展高等学校野外生存训练,把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的体育内容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注入全新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从而突破体育课程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封闭的格局,不仅能增强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效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群众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之间的关系以及群众体育和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现状的分析,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考核办法等要突出高校体育的社会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唐艺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119-121,128
通过对湖南省高校现有的(15所)独立学院中6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就独立学院的体育师资队伍,场馆设施,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结构,教学考核与评价,课外体育活动与运动竞赛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如何深化高校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体育的生命力取决于是否有人去做,去实践,其本质很难用文字表达。这种体育的实践性与文字性表达的高度矛盾,正是体育在人类文明中具有的特殊之处。“体育的本体就是身体运动,即体育以身体运动本身为目的。”这样表达体育的本质既可以在操作性上排除被动运动、生活自理和工作等非体育,又可以在价值层上净化体育思想、保持体育的纯粹性。在哲学上,我们应处理好体育的两对矛盾:一、人的身体或意志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二、“人”与“物”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只有通过反复思考,我们才能从当今的体育现实中汲取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有其自身存在的独特的实践特征和价值。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内涵和特征进行了规定和分析,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内涵是指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作为客体,对于主体(社会和学生)具有何种意义,能满足主体什么样的需要,是否同主体一致、为主体服务。关系性、相对性、实践性、动态性、社会性、属人性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特征,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价值活动的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能为我们科学、清晰地认识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分类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体育界对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很多的理解偏差,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定义、分类及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未来的目标定位及课程设置提供依据,为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体育界出现将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与一专多能人才、应用型体育人才、通才等相混淆的现象,甚至还有对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泛化理解,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一级分类可分为跨一级学科、跨二级学科及跨二级专业3种类型,二级分类可以按专业或学科组合成若干类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可以通过实行完全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联合学位制,以及联合办学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健康教育是包括传统体育教学内涵更广的新学科,是高校教育中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必要环节。本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健康教学的内涵和重要性,提出了体育教学向健康教育转变的观点。并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方面的加强以及高校相关师资力量等方面分析了这种改革实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体育统计学为军事体育的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提供方法学基础,对于军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对体育统计学在军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研究,对体育统计学在军事体育教育专业中的学科定位和必要性进行论述,旨在探索体育统计学与军事体育教育专业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阶段性结构体系建构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结构体系建构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当前体育这一特殊学科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所欠缺,而且其结构体系复杂,由于多重因素的协同制约,试图短时间内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水平难度相对较大。本研究在分析和建构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结构体系过程中,提出了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观点,且在职前期、职业适应期和职业成熟期都具有不同的教育教学能力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知识和技能结构是发展其教育教学能力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纵观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的演进历史会发现,体育思想的形成从没有脱离政治的轴线,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演进历程中同样贯穿了民族主义政治的基本情怀.从清末开明专制运动下的军国民体育思想的萌发、早起议会制度和强人政治下军国民体育思想由盛而衰到国民党威权政治下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勃兴,都暗潜着近代中国体育与政治的紧密联盟.把握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的政治意涵,一方面有利于近代中国体育突破传统思想的约束,开启与西方体育结合的现代化;但另一方面,由于对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的强化,也使我们过于强调了体育的工具性、社会性和适用性,削弱了体育的人本性、生成性和发展性,影响了其科学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容。体育作为教学的范畴,与现代教育的整体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有机相关的,因此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运动的技能。体育教学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重视体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配合在体育教学中可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实,帮助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了学校体育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历史必然、实然困境和应然路径。研究认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党的十八大以来等不同历史阶段“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肩负着增强体质、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的责任,树立和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是学校体育的历史必然。但在落实过程中却面临着思想指向被泛化、身体安全被过度强调、人文价值被忽视、主体责任缺乏监管等实然困境,导致“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难以有效落实。为此,需要实施“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策略,不断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推进体育健康教育,践行体教融合政策,压实执行主体责任,才能有助于“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实,帮助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是优化其体育生活与增进其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多元主体协同与有序参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形成多元主体相互协商、协调与协作的运行机制,是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直面的重要问题。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参与主体包括宏观维度的政府部门,中观维度的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组织机构,微观维度的家庭与个体,主体性质呈现多元且目标利益追求不一;其职能需要形成宏观维度主体的顶层设计与引导协调、中观维度主体的活动组织与服务供给,微观维度主体的氛围营造与认知提升的多元整合与相互促进;主体关系网络建构是以相互信任、规范与认知为基础,即在制度规范与社会环境背景下,形成引导协调、服务供给与行为促进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