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20世纪90年代社会资源的重新积聚,我们的社会中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底层社会”。底层社会是当前社会体育实施中不容回避的社会群体。运用资料和逻辑分析方法,探讨了“底层社会”远离体育的社会根源。全民健身应关注底层群体,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真正意义的全民健身。  相似文献   

2.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促进和实施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贵州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进行研究,了解到贵州省自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使我省全民健身计划得以较好的实施。同时也发现这项工作离社会的需求还有差距。特别在人数比、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上有待于调整。通过研究提出建议对推动全民健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社会生态学在体力活动促进研究中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并针对当前阳光体力活动、全民健身及建成环境研究的社会生态学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建成环境是社会生态学下体力活动促进的物质保证,而阳光体力活动、全民健身等是社会生态学在体力活动促进中的文化保证.建成环境的多学科多部门协作、全民健身及阳光体育的健身文化建设、体力活动促进的社会生态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等仍然是现在及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全民健身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弱势群体是全民健身必须严肃面对和认真研究的社会问题。全民健身应针对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状态结构及不同成因,把弱势群体纳人社会支持体系中,采用灵活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  相似文献   

5.
针对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处在困境这一现状,从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社会价值和制约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社会因素入手,提出借助政府支持、群体支持和个体支持的系统合力,使农民工找到走出健身困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全民健身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开展全民健身。开展全民健身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化,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更新观念,增强全民健身意识。  相似文献   

7.
论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目的在于加强全民健身工作,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我们认为,全民健身,提高身体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是对体育本来意义的复归;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8.
全民健身服务国民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是国家战略驱动的内在要求,是健身与健康融合的逻辑起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当前其面临着健身服务供给侧与国民健康需求侧间的诸多矛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健身与健康信息化服务之间存在数字鸿沟,全民健身标准化建设环节薄弱,社区健身服务健康工作滞后。认为在新时代,应在将服务受众分为青少年群体、中年群体、老年群体和基层民众、中产阶层、社会精英等不同群体的基础上,提供针对性、差异化的健身服务;构建“首—中—末”相贯通的全民健身服务国民健康体系,在首端实现“组织、活动与经费”关联,在中端创新模式与优化环境,在末端建立评估与绩效考核制度;完善信息制度化与规范化方案;以示范区建设促进标准制定与考评实施;实施健身与健康社区同创计划。旨在促进全民健身更好地服务国民健康。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评价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社区体育是当前及今后我国社会体育的热点。本文在掌握国内当前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开展的实际和现状评价的基础上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 ,结合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状况 ,研究制定出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评价指标 ,并力求使评价指标体现滚动发展 ,科学量化的态势 ,真正对《纲要》的实施起到推动、督促、考核及评比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社会体育组织和基层健身站点管理、相关人员素质、服务供给方式与机制、服务评价与评估、法治化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分析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全民健身社会组织建设;规范健身站点监管;通过“体医结合”助推健身科学化发展;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多路径供给;加快全民健身网络系统建设,促进其信息化发展;从顶层设计等方面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法律与制度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是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中不容回避的时代背景。当前剧烈的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造成农村体育推进过程中的诸多困境。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方法,阐述了农村体育面临的难题,并从三个层次提出农村体育发展的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大众体育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反映到社会结构变迁上,就是逐渐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大众体育活动的阶层分化倾向.由于这种变化是悄然而至的,并未引起体育界的普遍关注.采用文献法探讨了当代中国大众体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社区体育的定位与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了社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首先从社会转型期这一大的社会背景入手,逐步深入到人口老龄化,社会结构变化等具体的社会问题,分析社区体育在解决相关矛盾中的积极作用,肯定它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立足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从社会风险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剖析社会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领域的风险性质。分析表明: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领域的风险,由其自身的结构性障碍和体育参与方的行动引致,兼有主观概率性质和客观概率性质,属于典型的社会型风险。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体育利益格局的发展脉络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型,我国体育利益格局是与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相适应的,在第一次转型时期我国体育利益格局表现出与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及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特征:体现出一种"抽象化"、"均衡化"、"单一化"及"刚性化"特征;第二个时期由于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体现了我国由社会整体性利益向多元化结构的过渡.向"具体化"、"差异化"、"多元化"、"弹性化"转变,通过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二次重大历史变迁,探讨我国体育利益格局的发展脉络、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体育消费目标市场选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我国转型时期收入分配的特点,结合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对体育消费进行目标市场选择,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促进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7.
后奥运时代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社会公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社会体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后奥运时代,努力促进后奥运时代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社会公平对于社会体育热潮的来临具有积极作用。以文献资料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社会公平解读为研究起点,从体育参与权利缺乏公平、体育参与机会缺乏公平、体育资源配置缺乏公平等方面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体育领域的社会公平问题,并分析了我国社会体育社会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不公客观存在、体育发展观的影响、社会体育法制建设薄弱、体育公共服务不足、体育体制改革滞后。基于此,提出了后奥运时代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社会公平的建议:不断追求社会公平、树立体育的科学发展观、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强化体育公共服务、深化体育体制改革、保障社会体育底线公平、贵族体育项目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外具有边缘身份特征的群体.农民工的体育参与和身心健康状况对于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民工体育责任主体的缺失、社会对农民工弱势群体的漠视、农民工健身系统的不完善、农民工自身的价值观和体育认知度加上农民工繁重的生活压力是影响农民工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提出农民工体育改善的具体措施,以改变目前相对落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通过对有关农村体育相关的文献资料的分析,对照现阶段农村体育城市化指标基础,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构建发展和谐农村体育的意义入手,就社会转型期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的农村体育城市化进行社会学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摘要:为探讨“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的理论体系,在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分析视角下,以“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的理论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法和文献法进行研究,认为:1)全民健身的理论框架是政府角色从管理者过渡到治理者,充分利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在国家政策的约束下,充分调动体育社会组织构筑的社会网络的积极性,发挥体育产业网络的行业组织带头作用,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差异化需求;2)全民健身工作的理论思路是支持体育设施的长效发展、减少社会阶层阻隔,整合现有的体育协会或社会组织,构建体育产业的创新体系,既要完成“传统体育产业+互联网”的转型,又要支持“互联网+体育”新兴产业的发展;3)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健康中国的总体目标是全民健身意识的提高,体育参与度的提高和参与权利的均等化、体育专业化社工的建设,人们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