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体育锻炼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任务着手,结合体育教育的特点和体育教学的实践,阐述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采取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专家访谈文献资料和网上查询资料的研究,对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的原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以及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进行了分析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使用元分析方法对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共15项进行定量化综述研究.结果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相比较,前者的心理健康综合指标得分值优于后者0.29个标准差.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确保高校学生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体现。中国的教育体系正处于转型阶段,加之中国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注意。有研究表明,合理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群体的抗挫折能力有积极影响,这正是本论文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对体育锻炼与抗挫折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采用统计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628名军校本科生进行为期两年的跟踪观察和相关数据的采样分析,以期揭示体育锻炼与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以体育锻炼为主的体育教育,对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法可依,同时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的系统性、多样化与多元化、普及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的手段在国内外已成为常用方法.通过介绍和分析大学生抑郁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抑郁状态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机制,为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将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所得结果进行x2检验.经调查,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躯体类、情绪类、人际交往类以及神经症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远远多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鉴于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高效能性,有必要组织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大学生同龄组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疾病,增加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本文立足于高校体育的教育功能,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为出发点,从五个方面论述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九江地区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其参加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频率较高的学生心理健康好于较少锻炼者,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2.
针对体质弱势大学生这一既普遍又特殊的心理障碍高发群体,从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角度,探讨体育锻炼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影响机制、体育锻炼对改善体质弱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性,对从理论、观念上提高体质弱势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效果、增进其身心健康的认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对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对其个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工作中应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体育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能够对人的心理发展和变化产生积极作用,就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现象,从体育锻炼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角度,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潜能开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邱远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37-1638
对随机整群抽样的358名大学生施测SCL-90身心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的体育锻炼状况问卷,对施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比较好地解释说明心理健康的响应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贡献率达到52.5%;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次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则起主要影响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贡献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308名高等师范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调查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体育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优于非锻炼人群;体育锻炼人群心理健康指数属于良好水平,而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指数则属于一般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生心理健康水平略优于女生,但是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女生群体中,体育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调查结果阐明体育锻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载体。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在内涵和过程上既相互渗透,又互为关联。随着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研究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充分认识个体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品质之间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锻炼与健康理论和方法为依据,以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为切入点,梳理和分析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历程的主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还未成为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这与国际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导向、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人们生活水平及体育锻炼需求等影响有关;90年代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的研究多为描述性,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近10年来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的综合研究方法运用能力有所提升,在校大学生是研究对象的主体。然而,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理论及方法,还不能满足人们对体育促进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这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体育锻炼干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功能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改善的功能,从而深化对体育锻炼的健心功能的完整认识,为更好地开展体育锻炼和运用体育锻炼为手段和途径来维护个体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利用GHQ-20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量表和锻炼感觉量表等研究工具,对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高校健美操课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良好体育习惯的形成等方面的效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健美操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感觉和运动愉悦感,能有效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