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化生态视野下中国民间武术拳种价值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生态视野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民间武术拳种的价值开发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得出,尽管民间武术拳种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空间在不断发生嬗变,但其仍然具有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功能:防卫功能、休闲功能、维护民族文化生态功能,同时进一步提出民间武术拳种价值开发原则和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建设重要范畴的现实意义日渐凸现出来。努力塑造本国的传统文化形象,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普遍选择。运用形象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理论命题。认为:“形象”问题是制约武术国内外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其价值特性的弱化、教育意义的泛化、群体认知的固化以及社会功能的虚化使武术文化形象的当代重构具有时代必要性。要破解这一形象难题,其根本路径在于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能否重新拾回武术文化传承中弥散的“根脉情节”,能否重新强化武术文化传播中的“整体观念”,能否在社会武术文化认同中凸显出自身的“功能特性”,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规划出契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指向”。据此,提出重构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可行方法:将中国传统武术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沿着地域武术框架大力拯救村落武术;注重武术文化整体输出化解分化弊端;引入多学科理论增强武术的整体内涵;深刻诠释武术的文化与健康两大功能;努力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技道共进渠道;实现以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道路转变;将本土振兴提上武术发展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3.
武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访问调查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武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主要结论:武术国际化的本质是中外体育文化相互融合、多元发展的一种趋势;对外武术教学是中国学校教育和武术研究机构值得认真研究的一块新领域;国际武术教材的编写除要体现出应有的国际性特点之外,还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文化差异研究对于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峨眉武术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生态过程,各种环境因素所形成的场对其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自然场、社会场、文化场和意识场共同建构了峨眉武术生存发展之生态场,它们的合力是峨眉武术发生的首要条件,也是峨眉武术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以"生态场理论"为立足点,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武术"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整体性场景进行梳理、考释与评估,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地探讨了峨眉武术的生态环境,从而为峨眉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武术是一个有机体,这是其进行生态学分析的逻辑起点.依据生态学相关理论,将武术生态系统划分为诗意的武术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的武术文化生态系统和多样的武术社会生态系统,分别对三者进行阐释,从中挖掘出当代武术发展的三点生态启示:武术的习练有必要走进大自然;武术习练须打练结合、文武兼修;武术发展须探索其多样性优势.  相似文献   

6.
高校对外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从高校对外武术教学的学情调查分析入手,就武术文化传导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对外武术教学有别于本国民族的武术教学,武术对于大部分外国留学生来说是一种不了解其文化的外来体育;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是大部分外国学生学习武术的主要动机和需求;但是,目前高校对外武术教学存在民族文化特色不突出,缺乏相应的对外武术双语教材、师资及必要的武术文化传导等问题.建议:将对外武术作为专门的领域进行研究,编写适合外国留学生使用的对外武术双语教材,培养武术国际型人才;高校对外武术教学应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采用双语教学形式,不但要教授武术方法,更要传导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7.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高校武术课程现状予以分析,从课程生态系统内外环境的客观诉求出发,提出构建武术生态化课程的实施建议:改进和完善与教学生态系统相关的外部物理生态因素;协调教学要素中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内部生态因子,建立和谐的、相对稳定的新型生态教学系统,提升武术教育效果,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当代传承,为建设文化强国奉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张杰  姚远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221-224,237
为研究武术社会变迁及调适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变迁的机制进行论证,得出以下结论:武术脱胎于生产劳动,发展于军事,成熟在明清时期;武术是在脱离军事并且具有体育属性后才形成独立的形态;武术变迁表现为"武"、武术表现形式、武术道德方面的变迁;社会和自然因素是武术社会变迁的动因;武术文化调适有整合和分化2种方式;武术文化调适的结果让武术走向多元化。所以,武术成为现在的形态,其深层次原因表现为武术变迁与文化调适的共同作用,这对认识武术和传承武术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审视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视角,借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武术文化资源与资本的逻辑关系、转化动力等因素进行了文化学意义上的剖析.提出武术资源的可意识性是武术文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武术资源到资本的转变是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向;武术文化的发展是一种隐形的软权利的博弈;武术文化的产业性必须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武术文化的继承与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从武术与戏曲结合的历史梳理入手,对沧州武术戏的起源和原初形态进行考察,总结了其原初形态的艺术特征.进而指出,侠义精神是武术戏推崇和宣扬的重要价值取向;沧州尚武的地缘文化造就了武术戏戏武结合重在武的形式特征;在唱腔与乐器配置、服装与器械使用、递帖与剧目搬演、互动与传承方式等方面都展现出浓郁的武术文化气息和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当代武术的文化软实力作用,采用文献资料法,站在大武术观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对当代武术的文化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武术自古以来即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形象,富含民族文化底蕴,只是在近代社会变革中,由于主客观的双重原因,一部分武术文化发生断裂,一部分武术文化被误读,致使其逐渐边缘化。而今,要想让武术重回全球大众视野,即应彰显武术的文化内涵,发挥时代作用、续写武术的文化魅力,提升武术竞争力;同时要通过“正解”武术的文化,增加武术正能量、“守护”武术的文化,树立武术品牌意识等一系列举措来重新唤起及塑造当代武术的文化价值。最后指出,只有利用各种形式载体输出武术的文化,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助力。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壮族武术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壮族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文化体系,具有共同性、地域性、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并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传承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乡土武术传承实践的历程反思及其现代化转型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乡土武术是植根于乡土中国或传统社会的文化样态,是没有进行现代化转型或正处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传统武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在现代化转型中遭遇困顿的乡土武术的传承实践进行了反思,对其当下的生存价值进行了寻绎,以及对其现代化转型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为乡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认为乡土武术的传承离不开国家元场域的影响以及传承人的核心主导,师徒传承应为主轴,师生传承应为主力,技术体系应创新,门户认同应强化;乡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体现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它是地方文化的象征与标签,是现代教育体系中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其作为民俗活动的复归,是推动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可行途径,同时它还是开展武术研究的新田野;乡土武术在当下的文化传承应推动传承人的职业化,建立和强化政府主导的制度保障,继续推进拳术进校园,重拾和加固门户的集体记忆,以创新发展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武术发展的当代抉择:“求同”乎?“求异”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促进着世界文化的大发展的同时,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也得以加强。本研究以中国武术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近代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发现:中国武术的近代发展实质上是“在西方体育‘立场’主宰下的中国武术革新”,是对西方体育模式的“嫁接”。西方体育的范式、西方体育新思想、新方法成为了中国武术“革新”的正当性的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武术本身的文化主体性渐趋淡化,这对于中国武术持久发展并无益处。笔者从中西体育文化“同”与“异”的视角,提出了是选择“求同”,还是选择“求异”的学术思考。最后指出: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武术自身的价值,更多关注中国武术发展的主体性,在肯定中西体育文化“异中之异”的基础上,寻求一条“异中求异”的发展新路径,以此实现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对湖北师范学院武术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武术课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单调,很少采用娱乐、对抗性和电化教学等方法与手段;教学目标单一。忽视武术能力的培养;理论课时少,教学的应用性、科学性不高。提出了改革我院武术课教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散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其是否具有中华武术与民族文化特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曾经过多的是抨击与置疑,而事实上“年轻”的现代散打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证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滋生于传统武术的现代散打受中国传统文化是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笔者从史学、哲学、文化的角度探析现代散打运动的特点,旨在还现代散打一个全面、真实的面目。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内容改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无比宏伟瑰丽的华夏文化系列中的一个分支。但如今学校尤其是高校武术的发展由于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至今发展仍然缓慢,相对武术整体的功能与作用以及社会基本需求来说,仍旧远远落后。因此在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规律,对改革内容进行新的构建,以期在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中推广。为武术在普通高校中的发展尽一个武术教育工作者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我国乡村形态格局步入大演变大调整时期。通过民族志、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围绕村落武术如何助力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具有兼容并包性、民族文化性的鲜明特征,两者分别从不同层面与乡村振兴事业相衔接。乡村振兴视域下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将倚靠其两大特征,实现从传统武术到多元产业,推动乡村体育产业发展;从文化盲从到文化自觉,引领乡村文化自信潮流;从武德教化到社区治理,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三者从多维角度助力推进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武术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为我们民族的盛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的作用及功能随之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人们总是用传统的眼光审视今天的武术,无疑对武术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所以重构新的价值观为现代武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