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排球运动员比赛过程中专项体能运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内容科学定向的研究,对提高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的训练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技术统计法,对排球运动员比赛过程中专项体能运用的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对接发球进攻的拦防反击是世界高水平排球比赛制胜的关键,它决定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运动性质的基本特征;排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以移动、手臂挥击、跳跃等运动动作为表现形式,以速度力量为核心,以一定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为基础,是一种间歇式速度力量性运动能力;排球专项所需要的移动能力、手臂挥击能力和弹跳能力是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足球运动员体能水平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足球运动员体能水平构成因素的分析及比赛中体能表现的研究 ,设计出符合足球运动规律的体能训练方法 ,为足球运动员选材和训练监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体能是一切军事训练的基础.入伍新兵体能训练是为提高新兵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适应能力而进行的身体训练.科学的训练方法能够提升新兵体能训练的效益.  相似文献   

4.
摘 要:以坐式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的特殊性为切入点,即在“完成非常规技术动作时的身体工作能力”下,对该项目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蹬地能力、上肢支撑并移动身体能力、手臂挥击能力、腰腹肌的快速发力能力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橡皮筋组合训练法、坐姿状态下克服人为阻力训练法及小力量快速力量训练法等专项体能的特殊训练方法,并依据残疾程度提出有针对性地训练要求,系统阐述坐式排球特殊体能训练的特征、构成和主要训练方法,旨在为该项目专项体能训练提供行之有效的体能训练计划理论与实践操作方法。文中引用作者担任国家坐式排球队教练期间所使用的专项素质训练组合及体能成绩测试表,经长期针对该项目运动群体训练实践探索与总结,继承、丰富并发展了坐式排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竞技健美操运动中,高度发展的体能水平是健美操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通过现场观察测试、录像资料、专家调查,并根据国家健美操队体能训练中常用的11项测试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找出我国男、女健美操运动员体能的主要因子,分别对健美操男、女运动员的体能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以揭示健美操体能训练的规律与训练重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刍议排球训练的体能训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排球运动中的体能特征、体能训练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体能训练是现代排球训练的物质基础,是提高现代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世界乒联在2000年,连续出台了乒乓球比赛的新规则,即“大球”、“11分制”、“无遮挡发球”,使得运动员体能在乒乓球运动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本文对涉及乒乓球专项特征、体能训练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揭示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以及11分制对乒乓球运动特征、运动员体能的影响,为提高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分析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特点和现实需求,指出我国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主要存在的训练指导力量薄弱、体育训练方法不科学、体能教练员水平较低等几个问题;就推进我国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提出了加强有关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研究,提高足球运动员核心体能训练水平,使核心体能在足球运动训练中得到科学运用。  相似文献   

9.
技能主导型格斗类项群是我国竞技运动的优势项目。在技能主导型格斗类项群训练体系中,运动员体能特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采用文献资料法、因素比较法和专家访谈法,以格斗类项群中摔跤、拳击、柔道和散手运动员的体能特点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格斗类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与其身体形态、机体机能和运动素质3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完善该运动项群的体能训练体系。  相似文献   

10.
体能康复训练是以体能训练方法为手段,解决和康复运动功能障碍的一门综合学科。目前,中国的竞技体育体制中,"训科医"是3个重要基础组成部分,包括教练员、科研人员和队医。而相对国外的运动队一般还有运动康复师、运动防护师和体能教练。这3种专业人才在教练员和医生之间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衔接作用。体能和康复训练都需要时间,其工作内容和所需要的场地必须设法融入到运动队的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去,体能康复训练的切入点有5个方面:准备活动、专项训练、体能康复训练课、整理活动、协助医生的治疗和防伤。基于目前中国的情况,为了解决短期内的体能康复人才短缺问题,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和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开设了"黄埔一期"培训班,虽然其成功地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可以直接到一线工作的体能康复师,但对于弥补这个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家帆板队大周期体能训练计划进行研究,旨在为帆板教练员和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国际帆板运动竞赛规则发生变化对运动员体能提出新的挑战;训练负荷应以帆板所需的专项负荷变化为依据,体能大周期训练计划的5个阶段性计划依次为适应性训练→增肌训练→功能性力量训练→水上专项力量耐力训练→体能状态调整训练;有氧是体能的基础,有氧练习需要定量化;帆板体能训练需结合水上专项技术特点,注重核心力量训练、有氧训练、小关节力量训练尤其是足部趾关节的力量;无氧训练每周不超过2次。  相似文献   

12.
对世界10名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速度、各分段时间、体能等特征的研究结果证明:世界男子400m运动员在训练中以提高速度为核心,在比赛中依据运动员特点,特别是在0-100m分段时间有目的地控制速度,这样的跑速能有效.地降低人体体能中磷酸原系统功能的消耗速率,延长能量的使用时间,增加能量输出最大功率值和人体所跑出的距离,为全程跑人体体能的合理分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我国运动员和国外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差异,发现我国运动员在竞技状态保持阶段明显短于国外运动员.从体能训练的角度就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的关系,柔韧能力的认识和训练,协调能力的训练,心理素质的训练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我国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我国运动员和国外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差异,发现我国运动员在竞技状态保持阶段明显短于国外运动员。从体能训练的角度就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的关系,柔韧能力的认识和训练,协调能力的训练,心理素质的训练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我国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验法先后将12名国内一线速度滑冰运动员分为对照组、匀速跑组,变速跑、递减跑组,在全国2010年速滑联赛哈尔滨站赛后测试恢复过程不同时间点血乳酸变化、即刻与次日主观体力感觉两方面对三个有氧跑恢复手段进行了对比测试,以期找到有效的促进速滑运动员体能恢复的陆地恢复性训练手段。结果显示,速滑运动血乳酸峰值出现在5-10min,且与运动距离密切相关;匀速跑组血乳酸值下降最快,主观体力感觉最好。结论:匀速跑恢复训练是三种陆地恢复手段中效果最佳的方式,能有效促进速滑运动员疲劳的清除,可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体能训练对预防篮球运动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体能训练预防篮球运动损伤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体能训练对预防篮球运动损伤非常有效。当前我国篮球运动在体能训练方面还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很多篮球教练员过于注重技术和战术的运用,而忽视体能的作用,致使训练手段不科学,导致运动损伤经常发生,因此科学地运用体能训练预防篮球运动损伤,能有效地降低运动所导致的伤害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篮球运动供能特征及体能训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篮球运动属于三个能量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的混合供能运动。篮球运动需要不断重复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它与无氧供能系统关系更为密切。平衡的膳食、适当的休息和合理的体能训练能够加快身体的恢复、修复和体能的补充。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准备一般包括一般性热身运动、伸展运动及放松运动3个环节。伸展运动包括静力性和动力性伸展运动。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应依据如下原则:全面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针对性原则、适量负荷原则、恢复性原则。要想成为技术全面的高水平运动员,必须重视体能训练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受测者的运动成绩及训练质量,把握训练规律,促进训练科学化,就军人《基础体能标准》3000 m跑技术及疲劳特点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网球比赛使运动员产生巨大的压力,处理不当则会使运动员功亏一篑。进行网球压力训练的作用研究,可使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重视压力训练,挖掘驾驭比赛压力的最大潜能,使他们更好地应付比赛及应对比赛中不断变化的形势,并且使他们的心理、技术、战术及身体方面对抗压力的能力更加强大,经验更加丰富,从而增加运动员取胜的系数。  相似文献   

20.
对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的本源、整体概念,一元训练理论论据,身体素质否定论以及早期专项化训练等问题进行了辨析。认为,无论从哲学层面还是竞技能力结构构成层面来看,都不存在一元或二元之分;一元训练理论不具备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否定身体素质是错误的,身体素质是客观存在的;早期专项化训练是符合现代竞技运动训练规律的,但应准确地理解并适当地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