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调查法,以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对其目的与意义、现状与问题、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目标与思路。主要结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未能得到有效改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青少年体育工作分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大范畴。从竞技范畴看,建国以来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目前,高、中、初新三级训练网络初步建立,体教结合得以深化,社会"办训"积极性很高,后备人才培养得到有效改善。但"业训"理念滞后、学训矛盾突出、文化教育薄弱、体校出口不畅、在训规模萎缩、选材面狭窄、竞赛管理不善、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改变。转变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式,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做好青少年体育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体校规范化办学等工作。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个案例证分析和访谈等方法,对江、浙、沪部分奥运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指出江、浙、沪优秀运动队吸收奥运优势项目后备人才的人数过少和经济与文化不断发达的背后,社会赋予人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导致"学、训"矛盾加剧等问题,是影响江、浙、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的主要问题之一.建议经济发达地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采用和推广"走训"模式.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浙江省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的领导、运动员、教练员为研究对象,对浙江省高校"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结论: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缺少高水平教练员、"教体结合"不力、生源不足、"学训矛盾"突出等.对策:加强内外管理,合理目标定位;加大投入力度,改进保障措施;加强教练员的引进和培养;降低入学标准,宽进严出;完善运动队管理;改革竞赛体制;加强与中小学合作,建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
首先分析了理论指导下的造"物"与造"人"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在借鉴国外体育强国以造"人"为目标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的成功经验的同时,分析了我国实行"体教结合"培养方式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最终指出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到教育系统中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论陕西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内部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要适应各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内部因素.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内部影响因素是陕西竞技体育和谐发展的关键.通过使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陕西省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内部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相应提出发展对策,得出实际结论.科学化管理水平低是陕西省目前管理机构的最主要问题,同时存在着训练经费欠缺,资金来源途径单一,地区间的项目布局不平衡的问题;"亦读亦训"是培养后备人才的主要方式,运动员退役就业率不理想;大部分地区设有专门的竞技体育科研部门,但科研活动很少,科研是教练员的薄弱环节;现有的场地器材无法满足训练的需要;竞技体育市场化的基本条件初步具备;发展对策为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建立效益投资体系、优化项目布局、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科训结合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面地调查了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江苏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有:“学、训”矛盾突出,布点项目设置不合理,教练员素质不高,竞赛体制混乱等,在对这些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走“体、教”结合的道路,完善和健全法规制度。合理布局人才培养基地规模与数量,改革竞赛体制。提高教练员业务知识,建立贯通培养与输送模式,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合理流动市场等。  相似文献   

7.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向"体教结合"模式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解决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就要走“体教结合”之路。教育系统只有主动和体委系统共同挑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担,才能解决我国竞技体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教育系统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及政策方面的研究趋向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它的试行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种种弊端,并且有助于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良好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竞技体育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训练模式,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这种与教育相分离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受到限制。因此"体教"结合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有效途径应运而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阐述了"体教"结合后,对"读训"矛盾的理解,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这一矛盾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某些因素进行了阐释.包括内部因素,即我国竞技体育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自身所产生的一些弊端,如"学训矛盾"、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以及外部因素,即其他社会领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对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如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和国民教育的不断发展.基于对以上内外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竞技人才培养事关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行人才培养方式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竞技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机制和主要特点,结合南京体育学院的实践,对体育回归教育、文化范畴,实现"教体融合"等竞技人才培养理念与方式开展了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个案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金坛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为个案,从运动项目设置、读训模式、管理体制、教练员队伍建设、运动员素质培养等方面阐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途径,探讨基层体校"体教结合"的特点,发现"体教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其本身,还与学校体育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江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文化学习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入学时的文化水平较低;所选的专业单一,大部分集中在体育专业;用于文化课学习的时间远远不足,特别是一年级的运动员。针对这一状况提出的对策是:更新观念,科学审视“体教结合”;加强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体制;建立合理教学模式,缓解学训矛盾。  相似文献   

13.
对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和训练、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在比较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基础上,试图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教育体制和竞技体育体制的异同来分析两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差异的原因,再对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经验在中国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以期寻找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宁波市少年儿童体校的现状分析及新机制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儿童体校办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兴衰.通过对宁波市少年儿童体校的办学结构、受训情况、项目设置、场地设施、奖励措施、竞赛制度、传校建设、教体结合、社会支持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探寻少年儿童体校办学的新机制,为建立高素质后备竞技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有关"体教结合"以及社会评价方面的文献、书籍等资料,结合专家建议与问卷统计结果,以河南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为依据,结合传统校与体校的对比分析,从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及运动员家长四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探寻适合河南省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共生理论,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美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体育与教育高度融合、业余性与职业性密切结合、游戏性与商业化有机统一,是美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3个基本的共生模式和共生关系特征;美国在共生单元方面建设与完善体育设施,在共生界面方面建立与健全体育管理体系,在共生环境方面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促进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互惠共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们应学习借鉴美国经验,在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在学校层面,建构完善的"小学-中学-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构相应的组织体系和完善的体育设施;在竞技体育层面,在运动员的选拔、训练、竞赛和文化学习等方面探索体育与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打通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绿色通道",建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互惠共生的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17.
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复兴,需要热情和勇气,更需科学和理性.体育院校有着无可比拟的教育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是我国"科教兴体"的结合点和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理应担起服务"奥运争光行动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重任,而要完成这一使命,体育院校就必须转变现行办学模式,开辟更广、更新的天地.在探讨体育院校必须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体育大学"三结合"的办学实践,为继续探索"三结合"进行了重新思考:1)体育院校的重新定位是实现"三结合"的前提;2)竞技体育院校化是实现"三结合"的必然选择;3)人才培养多元化体现"三结合"的目标和成效.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竞技体育中的“南通现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南通市作为江苏省一个中等城市,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等竞技体育高端人才密集、持续地涌现,被誉为竞技体育的"南通现象"。通过分析"南通现象"的物质文化成因和体育自身因素,可以对竞技体育领域中的科学选材、业余训练、运动员培养方式和输送机制、运动员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对于探寻竞技体育改革发展之路完善举国体制优势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奥运战略与我省竞技体操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从湖南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1)实施"双争"战略,大力培养后备力量.2)社会保障体系的运动员保障体系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的健全,应逐渐把所有不同层次的运动员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3)增加选材组比赛的层次.4)体育行政部门应重视比赛和训练场馆建设的政策落实情况,提高体操后备竞技人才训练质量.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先行,致使“工作母机”体育高等师范教育,必然要以培养“体育健康教育,,新型师资作为核心进行改革。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述了长春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如何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系统构建体育与健康融合的课程培养方案,梳理了其实施培养规格改革与实验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旨在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