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农村体育的"贫困"客观存在,体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应当以体育助力精准扶贫加强对农村体育贫困领域的支持。体育作为扶贫杠杆,对于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聚合与辐射作用。但农村体育治理过程中由于碎片化治理导致治理效果不明显,代替式治理导致治理内卷化现象,粗放型治理导致治理精准度欠缺,阻碍了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体育精准扶贫与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未来要坚持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引领农村体育治理,以体制机制协同促进农村体育多元治理,以互联网科学技术激发农村体育智慧治理,以"体育+"模式推动农村体育的全面治理,以软硬兼施并进保障农村体育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2.
以"健康中国"为研究背景,以循证实践方法论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对叙永县农村公共体育扶贫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叙永县农村体育扶贫出现边缘化、村民锻炼利益边际化,管理形式以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和个人经验为主。扶贫成效不精准,具体体现在:体育设施配置不精准,体育帮扶资金投入不精准,体育法规、措施落实不精准,社会指导员因村派人不精准,对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等。用循证实践方法论指导叙永县农村公共体育扶贫,首先确定主体及职责划分,以生成不同的农村公共体育扶贫证据,并对证据进行等级评定;其次,针对问题在扶贫中推动证据的使用;再次,引进评估组织对扶贫过程和所取成效进行评价;最后,对农村公共体育精准扶贫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深水期,体育扶贫在提高贫困地区居民身体素质、带动地区经济收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助力体育脱贫攻坚,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从政府、市场、社会3个主体角度出发,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扶贫模式,为带动农村体育发展和完成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模式指导。  相似文献   

4.
体育精准扶贫:逻辑起点、实践探析与推进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精准扶贫是一种重要但受到忽视的精准扶贫模式。将体育纳入精准扶贫中,采用"体育+健康"、"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产业"等多种组合扶贫模式,能推动贫困地区在健康、文化脱贫的同时,在经济上也同步脱贫,从而构成体育精准扶贫的逻辑起点。从实践探索来看,体育精准扶贫存在精准识别方法不成熟、精准识别对象不均衡、精准帮扶主体比较单一、精准帮扶措施比较简单、精准帮扶脱离靶向、精准脱贫成效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困境。最后,结合以上问题,从加强顶层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体育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为贫困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体育+”的可行之路,而首要任务是对贫困农村地区进行体育资源开发。在体育资源开发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机制建设,既包括“政府—市场—贫困地区”三方协同的体育资源开发机制、开发政策的监督机制、体育资源开发的精准扶贫机制,又包括法律保障、环境保护、评价问责、信息平台建设等配套机制。贫困农村地区体育资源开发可实施“体育+”精准扶贫模式,完善贫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因贫施策原则,发展贫困农村地区特色化体育资源;引入专业体育旅游运营商,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扶贫模式,走“体育+”产业化发展道路;实施“体育+教育”精准扶贫,培养体育扶贫人才;完善体育资源开发政策支持,加强实施保障。  相似文献   

6.
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水平关乎人民生活幸福获得感与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满足,提高供给利用率,满足不同地区间差异化的体育需求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精准扶贫"的精准执行逻辑,通过制度精准,文化输出精准,供给主体精准3个方面落实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逐步建立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精准供给体系,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打开全新视角。研究认为构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精准供给体系可以缩小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提高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逐渐扭转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7.
2020年是精准扶贫的收官之年。在精准扶贫目标实现后,对脱贫人口返贫的治理将成为后精准扶贫时代的主要任务。返贫的成因很多,因病致贫是主要原因。由于体育在健康促进方面具有其他社会活动所不具备的全面性、积极性作用,因此需要积极推动精准扶贫战略转向,从完善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这一被动的方式转向构建公共体育健康治理这一主动方式,构建体育阻断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农村体育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体育的扶志、扶智、扶能,特别是扶健康方面突出的功能,为后精准扶贫时代成功阻断返贫现象提供解决方案。发挥体育阻断返贫功能,必须加大对农村体育发展的支持和治理力度,采取有效的行动方案,促进农村体育快速振兴,通过体育改善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引导人们养成体育健康生活方式,为其走向共同富裕的生活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PEST分析法对新时代京津冀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展开分析,进一步探索出适合京津冀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结构;打好体育扶贫攻坚战;探索"体育+"新模式;加强三地体育院校、科研院所交流与合作,重视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
发达国家的残障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较为成熟,残障人体育实践开展经验丰富。以美、英、日、澳残障人体育公共服务为研究对象,从供给主体、保障体系及实施路径方面对发达国家残障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在多元化供给主体及政策法规引领下,结合残障人残障类型及身心特点针对性开展体育活动,建设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场地来满足不同残障类型人群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残障人体育公共服务整体发展态势较好,但在多元化与精准化供给、社会组织及第三方参与残障人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具有一定差距。发达国家残障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我国残障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1)改革政府职能,厘定供给主体职责;提升残障人社会组织的承接能力;提高残障人体育公共服务治理效率。(2)聚焦残障人体育需求,实现服务精准化。积极与国家推出的“残疾人健身周”等平台对接开展残障人体育活动;定期对残障人体育生活方式进行调查;支持服务残障人的电子产品、移动应用软件等开发应用嵌入残障人体育公共服务域,实现体育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为残障人参与体育活动创造优质环境。(3)盘活社会组织存量,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为落实精准扶贫,促进我国东西部体育长期协同发展,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国东西部体育支援和协作的现状进行调研,认为存在参与主体对意义认识不到位、体育支援不精准、协作制度不完善、项目实施机制不顺畅、协议落实不充分等问题。运用协作治理理论,从启动条件、保障机制、参与机制、运行机制、实施步骤5方面对其治理体系进行构建,提出建立完善的协作制度和机构、挖掘贫困地区内部潜能、促进体育协作主体多元化、拓展体育协作内容和形式、完善监督和评价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实施体育社会组织多元治理对提升组织治理实效,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了新时代群众体育的多元诉求对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体育社会组织单一治理方式面临新挑战,体育社会组织多元治理具有超越治理的新内涵。现阶段,体育社会组织多元治理面临政府职能转变落实不精准、市场竞争机制约束不到位、群众参与治理意愿不充足、体育社会组织自治不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呈碎片化现象等现实困境。建议:制度层面上,加强政策和法治环境建设;观念层面上,打造体育社会组织多元治理的文化;器物层面上,找准多元主体在体育社会组织治理中的定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参与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流失等.提出后奥运时期发展我国农村体育的思考: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建设并发展政府性体育管理组织和娱乐性农村体育组织;利用多元化途径实现农村体育快速、健康发展;转变体育文化传播机制,积极发展并向外宣传农村体育文化,实现城乡体育文化整合等.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与科学》2016,(5):47-54
已有的关于体育治理创新的学术研究大多是以一种"应然"面貌呈现,而难以阐释体育治理中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间相互排斥的逻辑悖论和实践困境。本研究从中观视角分析认为:构建多元体育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纵向层级化体育行政管理管理部门之间秩序整合机制与横向网络化多元主体之间协调机制的有效衔接问题。研究提出建立多元主体协商合作机制路径主要包括:推进"自我革命"和"放权让利"的政府权能重构,通过体育社会组织独立和自主运作来承接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让渡出的权利,通过政策供给和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的方式,建立起多元主体间的合作治理渠道和机制,通过体育法治建设为社会主体参与体育治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体育师友》2020,(3):54-55
通过阐述体育精准扶贫的内涵与特征,剖析了体育产业精准扶贫的原则,探讨了体育产业精准扶贫的产生形态选择,从体育服务业、体育旅游业、体育用品业等方面分析了体育产业各要素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需求导向的公共体育服务精准供给,是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提高服务供给效率的有效路径。通过分析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供需结构错位的现实困境,认为供给主体精准供给动力不足、公众需求表达机制缺失是造成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公共体育服务精准供给应从供给侧进行优化改进,通过社会组织助力服务精准靶向民生需求,通过市场调节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政府兜底维系弱势群体底线公平。当前政府应做好公共体育服务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加大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公开力度,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完善公众需求表达机制,积极培育体育社会组织,为社会公众提供需求导向的精准化公共体育服务。  相似文献   

16.
《体育与科学》2019,(6):64-70
随迁老人的产生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关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本文对体育参与与农村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进行研究。认为:农村随迁老人的城市化融入所面临的关键是社会、心理和身份的认同;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融入的基础,身份认同是城市融入的最高目标;体育参与在社会交际、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联系以及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等领域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参与提供了社会交往的平台,但农村随迁老人社会总体融入受到多元因素影响;受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随迁老人城市融入过程中的心理距离仍然存在;体育参与能够提供超越等级的赋权感,受到体制和机制障碍的影响身份认同较难实现。构建农村进城老人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入机制的关键在于:(1)以体育健身活动参与为契机、以社会保障制度为切入点推动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合;(2)发挥家庭的亲情支持作用,拓展体育文化延伸实现社区包容与文化接纳;(3)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拓展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社会互动和行为适应。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与科学》2020,(1):104-1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落实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论证了新时代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必要性。本文梳理分析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面临的困境,即压力型任务传导机制使得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低效化,运动型治理方式使得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形式化,"乡财县管"的财政制度使得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经费扶持力度被削弱,村民自治"梗阻"使得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运转不畅,体育能人的流失使得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人力资源捉襟见肘,体育社会组织的"少而弱"使得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多元治理远未成形,体育市场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机制尚未打通。针对这些治理困境,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是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一,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组织基础及提高服务效率的重要推动力。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畅、组织自身服务能力不足等现实困境。提出:构建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功能对接发展模式,按照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具体服务功能,社会体育组织分类承接;建立面向居民基层体育服务需求的三级服务网络;强化社会体育组织专业化能力建设,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政府为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全面实施农民健身工程,促进乡村振兴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与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体育文化需求的精准化匹配对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意义重大。采用调查法对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发展特色和路径进行全面考察,通过专访调查、问卷调查、集体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运用已有文献成果和相关理论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在精准扶贫、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乡村振兴等政策支持下硬件环境已得到较大改善,能基本满足农民现阶段公共体育需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环境、体育观念和技术支撑等软件环境发展不足,社会支持和社会志愿者服务体系有待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路径逐渐形成。结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运用精准化理念对政策支持、组织管理、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社会支持、发展机制等方面不断优化发展路径,构建农村公共体育特色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是体育公共治理的主体之一,发挥着治理传导载体、治理绩效衡量尺度和公共利益表达等作用。结合公共治理理论,从健全治理结构、完善治理机制、调适治理关系三个层面阐释了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育逻辑。认为当前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制度困境主要表现在:治理主体与政策惠及的选择性支持和隐性控制、服务主体与资源获致不足和协作竞赛与公共性弱化三个方面,进而提出了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制度供给对策:(1)构建以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为主体的体育治理体系;(2)优化购买服务的制度安排与透明资源供给机制;(3)从兼顾本位功能和延展功能、公众需求为导向等方面进行长效公共性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