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回顾改革开放40年我国体育助力“贫困治理”的政策历程,提出完善体育扶贫长效机制的政策前瞻。研究认为,体育助力“贫困治理”是通过政策的实施来保障贫困人口体育权益的重要途径,对健康、文化、教育、经济领域扶贫的助力构成了体育助力贫困治理的逻辑起点。40年政策历程取得的成就体现在:制定了农村体育的工作方针、规划了农村体育的顶层设计、明确了体育扶贫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体育扶贫的战略地位,但存在贫困人口体育权益保障水平有待提升、贫困地区体育工作统筹兼顾不够深入、体育扶贫融合发展能力尚需完善、体育扶贫多元功能发挥仍需重视等问题。提出:制定体育公共服务中长期规划,健全相对贫困的应对机制;夯实全民健身在健康中的地位,完善体育扶贫的法治制度;加大体育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增强体育扶贫的社会力量;打造人民满意的体育产业新业态,实现体育扶贫的增收能力等政策前瞻。  相似文献   

2.
农村体育的"贫困"客观存在,体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应当以体育助力精准扶贫加强对农村体育贫困领域的支持。体育作为扶贫杠杆,对于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聚合与辐射作用。但农村体育治理过程中由于碎片化治理导致治理效果不明显,代替式治理导致治理内卷化现象,粗放型治理导致治理精准度欠缺,阻碍了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体育精准扶贫与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未来要坚持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引领农村体育治理,以体制机制协同促进农村体育多元治理,以互联网科学技术激发农村体育智慧治理,以"体育+"模式推动农村体育的全面治理,以软硬兼施并进保障农村体育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3.
《体育师友》2021,(3):45-47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面临的机遇与实施路径。研究认为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了政策引领;乡村振兴推动文化振兴,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乡村振兴提高社会对农村学校体育关注,补齐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短板;乡村振兴吸引人才回流,为农村学校体育提供智力支持。实施路径:加强制度供给,建立完善的农村学校体育振兴机制;创新扶贫模式,精准对接农村学校体育需求;深化价值认识,推动农村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拓展资源渠道,优化农村体育教育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4.
"体育+"精准扶贫协同机制建设对实现农村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农村体育扶贫可分为体育公共设施扶贫(输血)和"体育+"产业扶贫(造血)两种模式。扶贫实践过程中存在体育扶贫精准度低、体育扶贫主体单一、体育扶贫资源缺乏整合的问题,亟需建立农村"体育+"精准扶贫协同工作机制推进体育扶贫的精准度。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依据,结合体育产业特点,构建以"体育+"产业项目为核心,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全程参与的农村"体育+"精准扶贫协同工作机制;该机制通过实施"体育+"产业精准选择、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扶贫产业市场化纳入、社会组织全程参与、扶贫主体利益共享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实施精准扶贫背景下,体育扶贫是公民体育权和中国特色公民发展权的重要实现途径。目前,体育扶贫的政府保障义务水平较低,体育扶贫面临的新环境和新需求要求将体育扶贫作为一项单独扶贫政策纳入国家扶贫战略。落实体育扶贫需要国家进行顶层设计,在法治化轨道上实施精准体育扶贫政策,包括保障要素投入到位,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发展贫困地区体育产业,同时注重发挥体育扶贫所产生的巨大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体育精准扶贫:逻辑起点、实践探析与推进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精准扶贫是一种重要但受到忽视的精准扶贫模式。将体育纳入精准扶贫中,采用"体育+健康"、"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产业"等多种组合扶贫模式,能推动贫困地区在健康、文化脱贫的同时,在经济上也同步脱贫,从而构成体育精准扶贫的逻辑起点。从实践探索来看,体育精准扶贫存在精准识别方法不成熟、精准识别对象不均衡、精准帮扶主体比较单一、精准帮扶措施比较简单、精准帮扶脱离靶向、精准脱贫成效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困境。最后,结合以上问题,从加强顶层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精准供给是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数智技术为依托,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精准供给,是公共体育服务现代化的体现。结合“结构-过程”分析范式,探讨数智驱动公共体育服务精准供给的内在逻辑、运行框架和实践进路。研究认为,数智技术以系统理念和应用手段赋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为结构要素提供新的组合规制和功能效用,改进运行过程联动机制,提高供给质效;多层级“实体+虚拟”“线上+线下”的应用架构,使需求识别精细化、主体协同智能化、内容方式多元化、评估反馈具体化,形成需求识别、供给决策、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等方面有机衔接的闭环体系;发挥数智作用,推动公共体育服务精准供给,要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加强数智化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引导,完善体育资源数字化的转化机制,强化全要素网络化联接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参与式观察等方法,系统分析冰雪体育旅游与村寨文化融合发展的价值与现实挑战,并提出推进路径。冰雪体育旅游与村寨文化融合发展价值:产生“1+1>2”的业态融合效应;形成资源互动、优势联合的效益;立足怀旧和文化记忆,留住乡愁。现实挑战:系统规划不完善,开发状态零散;运营机制不健全,消费意愿疲软;保障措施不完善,制度建设滞后;资源利用效果差,文化展示不够。推进路径:强化理念,合理规划,建设和谐高效的融合系统;体系优化,模式创新,建立互惠共赢的运营机制;完善制度,精准施策,形成动态可调的保障机制;明确理念,文化坚守,实现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德尔菲法等方法,对"精准扶贫"政策下塔县体育旅游发展策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塔县自然资源雄厚,地理位置优越,体育旅游消费逐年递增,但存在着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难,资源融合度不完善,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品牌特色不显明等实际问题。为此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搭建发展平台;完善产业政策,打造稳固融合体系;夯实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引进旅游专员,构建特色品牌的对策,力争为攻坚脱贫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减少和消除农民工的体育贫困是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以往研究往往简单套用广义贫困概念诠释农民工的体育贫困,忽略了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该文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角度出发,认为农民工的体育贫困包括体育经济贫困、体育适应贫困、体育认同贫困和体育接纳贫困四个维度,并用AF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①体育经济、体育接纳与体育适应贫困的发生率高于体育认同贫困,农民工最需要解决客观维度的体育贫困问题;②农民工体育贫困的发生率、平均剥夺强度和多维贫困指数较高,且代际和地区差异较大;③不同指标对不同代际、不同地区农民工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度存在差异。最后,应以城市融入为基础,结合不同代际和地区农民工的特点进行体育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1.
贫困地区存在的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我国反贫困事业取得的成果。通过对我国贫困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成因及内在机理进行探讨,进而明确“体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作用。研究认为:“体育+”在个体、家庭、社会3个层面对阻断贫困地区贫困代际传递中起着促进作用;基于祖辈、父辈、子辈三代人的贫困变动路线,制定“体育+教育、产业、健康”3条实质路径阻断贫困地区贫困代际传递;最后提出“体育+”运用于阻断贫困地区贫困代际传递中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发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基于这一战略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本研究对惠州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指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供需结构失衡、供给内容单一,体育设施管理缺位、利用率不高,监管评估机制不完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建立与农民体育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供给机制,加强体育设施的管理力度,提高农民的满意度,构建多渠道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持续高效的供给。旨在可以促进农村实现产业转型,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培养农民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推动乡村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深水期,体育扶贫在提高贫困地区居民身体素质、带动地区经济收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助力体育脱贫攻坚,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从政府、市场、社会3个主体角度出发,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扶贫模式,为带动农村体育发展和完成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模式指导。  相似文献   

14.
乡贤对新时代治国理政具有重大价值,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发挥新乡贤积极作用。提出并界定体育新乡贤这一新概念,探讨价值、思考队伍发展路径。概念界定:新时代参与乡村体育发展的具有乡土情怀、道德高尚、才能卓越,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体育或非体育人士。时代价值:(1)创新乡村体育人才机制、推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2)丰富乡村体育治理主体、降低国家体育治理成本;(3)发挥提供者、组织者、沟通者作用,服务于提升乡村全民健身质量;(4)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5)参与乡村体育教育精准扶贫,推动乡村体育教育全面发展;(6)带动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满足乡村体育消费需求。发展路径:(1)开辟多方渠道凝聚体育新乡贤回归乡村;(2)制定用贤机制规约体育新乡贤合理使用;(3)提供保障措施优化体育新乡贤参与环境;(4)注重激励措施激发体育新乡贤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5.
以"健康中国"为研究背景,以循证实践方法论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对叙永县农村公共体育扶贫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叙永县农村体育扶贫出现边缘化、村民锻炼利益边际化,管理形式以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和个人经验为主。扶贫成效不精准,具体体现在:体育设施配置不精准,体育帮扶资金投入不精准,体育法规、措施落实不精准,社会指导员因村派人不精准,对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等。用循证实践方法论指导叙永县农村公共体育扶贫,首先确定主体及职责划分,以生成不同的农村公共体育扶贫证据,并对证据进行等级评定;其次,针对问题在扶贫中推动证据的使用;再次,引进评估组织对扶贫过程和所取成效进行评价;最后,对农村公共体育精准扶贫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落实精准扶贫,促进我国东西部体育长期协同发展,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国东西部体育支援和协作的现状进行调研,认为存在参与主体对意义认识不到位、体育支援不精准、协作制度不完善、项目实施机制不顺畅、协议落实不充分等问题。运用协作治理理论,从启动条件、保障机制、参与机制、运行机制、实施步骤5方面对其治理体系进行构建,提出建立完善的协作制度和机构、挖掘贫困地区内部潜能、促进体育协作主体多元化、拓展体育协作内容和形式、完善监督和评价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案例分析、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全面总结我国脱贫攻坚时期体育产业在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实践经验。在明确体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模式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前提下,全面分析广东、山东、贵州的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助力精准扶贫模式的具体对策:首先,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来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助力乡村振兴的效能感;其次,通过体育产业促进农业实现高质量服务农业发展的成就感;再次,通过提升体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高质量提升农民个体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