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运用统计学原理,对南岳衡山体育旅游的前景进行分析,提出南岳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产业市场发展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据,并完善"体育+旅游"模式,建立新的开发模式,充分挖掘体育与旅游两大产业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实施对南岳衡山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对关公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应用TWOS系统对关公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战略规划。研究表明,关公体育旅游开发应以关公文化为平台、根祖文化战略为依托、盐池文化为特色对关公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区域联合和产品整合规划,大力推动运城体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体育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体育旅游资源.一个区域体育旅游业的兴衰、效益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体育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其开发价值.运用历史考察法、文献资料法对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等问题进行剖析,旨在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体育+旅游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而山地户外旅游资源是发展体育旅游的核心资源.本研究重点对国内山地户外运动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了梳理,现阶段,值得借鉴的山地户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主要包括专项型开发模式、组合型开发模式以及附带型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于缺乏科学的山地户外运动与旅游融合的资源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陕南、关中和陕北等不同区域各具特色.本研究根据各区域体育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提出陕西省体育旅游业区域发展策略:区域发展方式采取均衡和非均衡相结合;各区域"集化区"及主导项目的选择策略.认为陕南地区以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为契点,发展亲自然型体育旅游业;关中地区以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赛事资源为契点,发展体育赛事旅游业;陕北地区以红色旅游资源为契点,发展红色体育旅游业.  相似文献   

6.
区域体育旅游合作若干基本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归纳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区域体育旅游合作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区域体育旅游合作主要以"体育圈"的形式推行,产业集聚理论、共生理论构成区域体育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石,区域体育旅游合作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核心—边缘圈层模式、点—轴模式、点—轴—圈模式以及成长三角模式,其发展形态主要是离散态、聚集态、扩散态、成熟态,区域体育旅游合作中存在行政管理机制制约、行政区划刚性约束、政府规划超前、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体育旅游合作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环京津都市圈体育旅游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法、态势分析法分析环京津都市圈旅游资源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环京津都市圈体育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竞争策略:建立环京津都市圈"硬核"、健全区域旅游协作机制、树立统筹思想、确立合理开放的投资开发政策、建立环京津体育旅游产业带.旨在进一步促进环京津都市圈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性群众体育活动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体育与旅游这两门学科的结合点也日益扩大,体育旅游已逐渐成为时尚.本研究根据江苏省海滨体育旅游资源现状,从发展海滨体育旅游入手,寻找与绿色生态旅游的契合点,重点对江苏省现有以及潜在的海滨体育旅游资源所能开发的内容与项目进行分析,旨在为江苏省海滨体育旅游资源以及其他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辽宁省体育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得出辽宁省拥有区域地理优势、人口结构优势和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优势以及丰富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体育旅游开发相对滞后,项目少且单一。因此,结合辽宁省的地方特色,科学规划、开发辽宁省体育旅游资源,加快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发展辽宁体育旅游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与其丰富的区位、资源、交通优势很不相称。收入偏低、认知不足、环境污染、宣传不够是制约我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我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构成及优势分析,结合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环境提出了六省联动发展,形成中部地区体育旅游"六圈七轴"多中心、网络化、开敞性的开发格局,培育体育旅游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缔创内陆腹地高融聚态、大辐射面、深和谐度、强竞争力的区域体育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消费现状、区位发展定位等体育旅游产业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是,体育旅游产业的拓展相对滞后。运用比较研究法、专家访谈法以及SWOT分析法等方法,对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提出绿色创新发展理念和产业发展对策,力图为湖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以优势条件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开发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优势进行可行性分析。认为长三角地区具备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地理区位、经济发展、人文政策、旅游产业等优势环境,开发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3.
江门市绿道建设以建设“幸福广东”为契机,蓬勃发展.文章对江门市绿道与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进行SWOT分析:从江门体育旅游资源的现状与优势,体育旅游资源的劣势,开发中面临的威胁和存在的问题,开发存在的机遇与前景等方面研究,为制定实现江门市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和参考,促进珠三角绿道建设和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于宇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2):134-136
体育文化旅游是一种最新的、流行的、更具有刺激性和有趣性的旅游形式,它以参与性、健身性的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蚌埠市体育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发展体育文化旅游应当成为蚌埠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文章立足蚌埠市,以蚌埠市体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全面客观地分析蚌埠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蚌埠体育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综述、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西部地区体育旅游业开发的资源禀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部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不仅数量充足,而且质量高超。在相当程度上具有排它性。但西部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效益并不明显,对资源的利用率还很低。这除了人们对体育旅游业发展前景的认识不足以外。人、财、物等要素资源匮乏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在开发西部体育旅游时要走品牌带动的道路,实施重点开发,铸造若干个西部体育旅游产品知名品牌。增强西部体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注意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南、西南地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调查及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析我国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现状为基础,集纳中南、西南地区部分省、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调查情况,分析当前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运作现状与问题,并对中南、西南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和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其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民俗文化多样.运用SWOT分析,对新疆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不但要看到新疆具备独特的自然环境,包括冰雪、民族体育等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同时要看清新疆体育旅游劣势与威胁;要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优势,把握住北京奥运会带来的体育旅游机会.并针对新疆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将对新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河池市发展体育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池市发展体育旅游拥有自然和人文资源等优势;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起步晚且水平较低、经济水平发展慢,基础设施配置不足、行业内复合型人才匮乏是河池市发展体育旅游的劣势;健身休闲产业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及市内旅游各项指标持续良好的增长为河池市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机遇;开发与维护的矛盾以及省内外同行的发展壮大是河池市发展体育旅游的主要威胁,最后提出了河池市发展体育旅游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归纳分析等方法,对十堰市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进行研究。十堰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把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契机,依托当地的仙山秀水、道教养生文化、武当武术等资源优势,开发生态休闲型、探险型、文化体验型、保健养生型和民俗特色型等体育旅游资源类型。同时从转变思想观念、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培育、区域体育旅游协作、体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十堰市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加快青海特色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红英 《体育学刊》2005,12(5):29-32
青海省民族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将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对青海特色体育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了青海发展特色体育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对青海省特色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发展青海省特色体育旅游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