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各项指标及机能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海拔的交替训练对耐力性运动项目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甘孜州体校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队队员共28名,将运动员随机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人.实验组采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方法,在海拔高度变化的条件下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高住高练模式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12min跑测试,并记录在规定12min内跑出的距离,然后对运动后即刻的心率、最大摄氧量、血氧饱和度、血乳酸以及血液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进行检测.结果:(1)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运动员RBC数目增加,HGB显著增加,高原训练4周后相比,RBC增加更加明显,但HGB数量低于亚高原训练后;(2)交替到亚高原训练2周后12min跑成绩提高了12.2%,连续高原训练4周后成绩降低了2.6%,P<0.05;(3)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心率变化不明显,但高原训练4周后心率有所增加,运动后即刻血乳酸水平显著降低,且低于连续高原训练4周后血乳酸值,P<0.05.最大摄氧量和氧饱和度显著提高,P<0.01,与高原训练4周后相比,高原—亚高原训练后最大摄氧量和氧饱和度升高更加明显.结论:(1)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运动员专项有氧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而连续高原训练后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反而降低,可能是长时间低氧环境下运动突破了机体对低氧的耐受极限所致.(2)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能够给予机体一定的缺氧刺激,又能避免高原训练中的不利因素,能够保证有一定的训练强度,从而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专项有氧运动能力.建议: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平原地区的运动员到高原进行训练时很难在缺氧环境下保持一定的运动强度,可以让运动员先在高原居住一段时间,等到机体出现高原习服时,对低氧有一定的耐受后再进行小负荷训练,然后再到亚高原进行大负荷训练,从而提高高原训练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的机能变化.方法:以8名世居高原(海拔1910m)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系统测试每名运动员在下亚高原前、亚高原(海拔1300m)训练第2天、第4天、第8天、第18天、第25天及第32天的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清睾酮(T)、皮质醇(C)、晨脉(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血液生化指标及生理指标.结果:①世居高原运动员下到亚高原环境,大气氧分压增加了10mmHg,运动员Sp02上升了1%,晨脉下降了5次/分,均无统计学差异.②运动员RBC、Hct、Hb在亚高原训练的第2天开始下降,并在第4天降至最低,RBC下降明显(P<0.01),较高原下降了9.25%,Hb稍有下降;一周后各血象指标逐渐回升,并在第25天时升至最高水平,Hb升高了4.33%,且差异显著(P<0.05),RBC无变化.③运动员血清T在亚高原训练的前3周与高原相比无差异,3周后升高,并在第25天显著升高(P<0.05),较高原升高15.56%;C在第二天较高,随后下降,T/C比值变化甚微.结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间第1周身体机能状况较差,随后逐渐恢复,在3周后达到最好水平.提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到亚高原比赛时的最佳时间为下至亚高原3周后.  相似文献   

3.
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不同海拔地区交替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 12名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为期 14周的高原(2260 m)~高原(2634 m)和两次高原(2260 m)~平原(396 m)交替训练的研究。训练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结果表明: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不同海拔地区交替训练,对增强其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从本次训练的生理效应来看,高原~高原交替训练好于高原~平原交替训练。  相似文献   

4.
运用PRO(尿蛋白)指标系统跟踪12名、世居平原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为期6周、海拔1773—2502m高原交叉训练的全过程,研究不同高度的高原交叉训练对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后与次日晨UTP(尿总蛋白)浓度、夜尿蛋白排泄总量及运动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交叉训练初始2周,运动员运动水平比平原低,但UTP浓度与夜尿蛋白排泄总量均比平原显著提高。2)从1773m上到2100m,PRO指标变化不明显。3)从1773m到2502m的交叉,高原环境对运动员机体刺激深刻,PRO指标变化显著。但通过交叉训练,运动员不但能够完全适应,而且运动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世居亚高原赛艇运动员在高原和亚高原训练期间及其后续平原训练期间主要做功肌肉横截面积和肌肉力量的变化,研究高原和亚高原训练对最大力量素质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探索高原和亚高原训练的特点及规律.方法:赛艇运动员21人,随机分为高原组和亚高原组,分别进行高原、亚高原训练,然后进行平原训练.分别于实验前、高原末及平原末用核磁共振技术测试运动员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的横断面积,并采用赛艇专项方法定期测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素质.结果:高原组:经过高原训练及后续平原训练后,最大卧拉力量分别提高11.1%和儿11.4%,最大深蹲力量分别提高2.1%和1.4%,男子的股四头肌横断面积在高原末减小6.7%.亚高原组:经过亚高原训练及后续平原训练后,最大卧拉力量分别提高6.9%和8.2%,最大深蹲力量分别提高11.1%和14%,男、女运动员的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横断面积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高原训练后运动员股四头肌横断面积有较明显的缩小,而亚高原组无明显变化,表现为主要做功肌群的最大力量在亚高原组的提高明显大于高原组.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验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7名青海省竞走运动员(世居高原)在赛前33天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机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世居高原运动员初、中、末期的血象指标呈先降后升趋势,至训练结束恢复到训练前水平,表明此次赛前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了一定的刺激,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良好;CK、BUN变化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机体恢复能力良好,训练负荷强度安排适宜;睾酮水平较初期值显著提高,皮质醇保持在初期水平,T/C比值大幅提高,提示机体蛋白合成加强,运动能力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赛前高原训练对于提高世居高原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于最大摄氧量即有氧能力指标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建议应对其进行更高海拔或下到低海拔地区进行短期训练,以便更好地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世居高原运动员在平原比赛期间运动员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为教练员科学安排比赛周期,进行运动监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西宁体校6名世居高原青少年田径径赛运动员,分别对高原训练和平原比赛期进行了4次测试.结果经过高原训练后、在平原比赛期间,随着比赛时间的延长,基础心律和血压逐渐下降,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下降都较为明显,且血红蛋白的下降先于红细胞计数;血清睾酮持续升高,血清皮质醇有所降低,其比值明显升高;血清生长激素水平明显升高;血清肌酸激酶和血清尿素氮下降明显.结论:世居高原运动员到达平原7天后,运动员的各项生理指标发生改变.所以世居高原运动员应把握好下高原的时间.以免下高原过早,使运动员的心功能下降和红细胞过多的消耗;世居高原耐力性运动员也应多进行平原训练,以促进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使肌肉获得较大力量.  相似文献   

8.
高原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海拔2260m~3150m地区交替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马福海 《体育科学》2000,20(6):34-37
对7名世居高原2260m的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选择海拔3150m作为更高梯度进行交替训练(6周8次,每次24h)以及下平原训练(3周)的研究,测试结果显示:经海拔2260m~3150m交替训练后,VO2max、ATV以及血象值有所提高,表明有氧能力是到提高,经高原交替训练下到平原,在运动能力和某些运动生理指标上,平与原运动员和未进行高原交替训练的相比,存在着时态上的差异。高原运动员经交替训练下到平原  相似文献   

9.
高原运动员高平训练期尿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居高原三个不同运动项目的29名运动员,在不同海拔地区训练的晨尿与运动后尿多项指标的变化进行了927人次的测定,观察结果:运动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均较大,持续性的中长跑更易导致尿pH值偏酸;高原运动员在更高海拔训练也会出现高原性的代偿反应,并且在海拔2634m的范围内训练,海拔高度与尿蛋白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世居高原运动员有较好的耐缺氧能力,为探讨他们上到更高高原训练身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对13名世居昆明(1890m)的男、女自行车运动员到更高海拔地香格里拉(3200m)的训练进行研究,分析训练安排、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以评价训练效果。研究表明,世居高原运动员更高高原训练的安排基本与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一致;更高海拔训练时,在合理的训练安排下,运动员的尿常规、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血乳酸等指标随训练负荷的变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与平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红细胞和血清睾酮水平先升后降,训练后较之前有上升,白细胞趋于下降,可能是高原缺氧和训练安排的综合影响造成。结论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已经适应高原环境,上更高海拔训练是承受更大缺氧刺激,提高机体机能水平的有效方法;经过多次更高海拔的训练,自行车运动员的缺氧适应会逐渐提高。建议以后的实践中大胆增加运动负荷,以期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22个本科体育院系体操教研室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了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设置门类、各课程的设置形式、设置顺序等状况,指出体操课程呈越来越分化、小型化、实用型的趋势,但过分分化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议开设体操综合课程;体操课程内容的设置顺序应充分应用运动技能、运动素质的迁移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析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关系,为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类比法等。主要结果和结论:(1)高原地理环境可以促使人体多项生理指标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世居高原人比平原人具有更好的耐力素质及可以适应更高的海拔高度;(2)目前国内外大约90个高原训练基地分布在四大洲的27个国家或地区,平均纬度为33.78°±11.4°,平均海拔高度为2125.38m±535.23m。在高原训练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低纬度高海拔地域;(3)在选择和进行高原训练时,应充分考虑运动专项、个体差异和训练目的,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的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14.
以红茶和红景天提取物为原料,生产耐疲劳、抗缺氧的运动保健饮料。结果表明,红景天提取液10%,红茶提取液10%,冰糖5%,柠檬酸0.05%时,产品的感官品质最优。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添加量为0.10%时,产品的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5.
排球运动中滞空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速摄影与影片解析等研究方法,并结合对排球专业的专家、学者等的访谈及问卷调查,对排球运动中的滞空技术进行探析。结果显示,滞空现象确实存在;滞空时间均值为0.08s。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地区汉族学生1985—2000年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青海省 1985年和 2 0 0 0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所获得的数据 ,对海拔 2 0 0 0— 30 0 0m汉族城、乡学生的体质状况作 15年的动态观察、对比和分析 ,为高原地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5年间 ,青藏高原汉族学生生长发育速度较快 ,发育水平有所提高 ,发育过程多数出现推迟 ,单细、瘦弱的体型特点有所改善 ;肺活量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部分素质能力虽有不同程度提高 ,但提高幅度不大 ,其中 ,耐力素质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中层管理者在酒店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职业发展问题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目前酒店中层管理者职业高原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帮助中层管理者应对职业发展瓶颈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探讨职业高原对酒店中层管理者职业发展的利弊,并对此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整改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机体在高原训练环境下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变化。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血红蛋白变化有一个或两个峰值,提示下高原后一段时间运动能力高峰期存在;高原训练后EPO水平大幅度升高;红细胞2,3-DPG有明显升高趋势,缺O2时,2,3-DPG使氧离曲线右移是否有利,还值得怀疑,有待进一步探讨。高原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但这种变形能力会随着下高原时间的延续而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