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师友》2020,(4):7-9
通过回忆中小学时代的学校体育生活,论证制约当今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学校体育发展受制于学校体育空间与时间环境及社会值观念的影响,社会功利主义思想又加重社会固有价值观念对个体的影响,从社会环境上限制了学校体育发展。另外,学校体育发展还受制于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如何扩大学生体育活动场所,转变社会体育价值观念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已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的大事,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它独特的优势。 1.转变体育教育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学的改革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体育教学改革目标实现的关键。教育观念是指一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见,对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我国体育体制形成的历程,提出体育体制应适应国家整体体制转型的发展,体育的发展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并与国家体制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相适应。必须发挥政府调控职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体育的多元化转变,推动大众体育、社区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朝着多元化发展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向学校体育提出的新课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校体育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实践。一、关于学校体育思想新的时代强烈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用这一观点来审视我们的体育思想,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探讨:1学校体育过程中如何完成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观念上对学校体育改革存在的思想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克服思想障碍的对策,确立学校体育为培养终身健康的合格人才是学校体育的长远目标设想.学校体育首先要转变只重视竞技体育提高,忽视普及体育的观念;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体质为主、以普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转变学校体育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观念;转变体育课是身体练习课的认识,重视体育课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促进体育教学思想改革的强大动力。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各门学科、各门课程都在深入地探讨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加速体育教育和教学思想的转变,使学校体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实现学校体育现代化,是当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是在总结我国以往体育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规律性。在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应为:在学生学练运动技术达到强身健体的前提下,从培养学生的"个人价值"转变为寻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并以此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也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我国今后的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祝平 《精武》2012,(2):91-92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决定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研究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目的在于掌握和分析过去,预测未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研究表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大致经历了以"三基"为目标、以增强体质为目标、唯生物体育观、重新以增强体质为目标、身心全面发展的"三维观"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历程。经过分析认为,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应由片面的健康观向全面的健康观转变,对课程结构的认识应由完整的竞技项目体系向健身方法手段转变和教学方法应由包办式向学导式转变。对未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认为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应向层次性和延续性方向发展,应向"人文体育观"方向发展,同时确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学校体育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学校体育也从竞技体育中走了出来,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也改为《体育与健康》课,新的《标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制定产生。那么,新《标准》到底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哪些转变呢?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新《标准》的实施使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以前教师在  相似文献   

10.
时代的变化对学校体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学校体育理论地位与实践地位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阻碍了学校体育迅速有效的发展,因此解决此问题是当务之急。通过从外界环境和内部条件上具体分析学校体育的不足,并利用时代的有利条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对策,有利于学校体育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得以正确的确立。  相似文献   

11.
张伟 《体育教学》2001,(6):9-10
今秋伊始,体育课正式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新大纲、新教材试厢本也正式颁布实施,这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体育教育将由传统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封闭型教育向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开放式教育转变;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为了培养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跨世纪的人才,除了从宏观角度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体制,将应斌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外,从微观角度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素质  相似文献   

12.
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标志中国后奥运时代的到来.本研究对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结构调整、培养方式、人才流动调控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由行政计划型向计划与市场综合配置型转变;人力资源结构由竞赛参与型向体育保障和体育支持型扩散;人才培养方式由单一封闭型向多元、开放型转变;人才流动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后奥运时代对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有效调控是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调查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学校体育向“创新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总体趋势。学校体育必须融入“体育创新教育”的基本发展理念,这也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基本保障。实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就是要实现“学校体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体育创新教育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培养。体育创新教育将成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对快乐体育在我国实施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21世纪的学校体育,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快乐体育思想引进到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使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观发生了根本转变,并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气息和有益启示。同时也为体育教法体系的全面变革,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由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的转变,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对学校体育功能和目标的开发,推动了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无疑,这是学校体育的一大进步。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增强学生体质”以外的学校体育的功能和...  相似文献   

16.
<正>1.转变教育观念,强化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学习培训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时代的呼唤,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转变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落  相似文献   

17.
实现学校体育个性化教学是我国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学校体育个性化教学要求转变以往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而把培养学生的体育综合运用能力和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对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以及影响我校体育个性化教学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向大学体育个性化学习阶段成功转变,使学生体育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新中国历次修改的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体育教学大纲已不再适用于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质量越来越关注,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既要体现国家意志,又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这一转变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有了明确而科学的质量标准.同时认为课程标准引发体育教学的新理念:体育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体育教育的目标;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突出"培养人"的理念;体育教学评价应重视课程过程.课程标准的出台将引领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纪元.  相似文献   

19.
王素英 《精武》2012,(26):95-96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在美国的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其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式亦不相同。探讨美国学校体育,对于处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转变学校体育发展方式非常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和评析我国学校体育领域出现的"三基"教育,体质教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时代价值、历史局限性。主要结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产生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价值取向经历了从"以政治为中心"的工具价值到"以人为本"的本体价值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