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的“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四步骤模型”(Four Steps from Inactivity to Ac-tivity; FIT模型),以1 206名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横断性研究考查了6个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与10个社会心理学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在身体活动阶段上的分布为:前考虑期147(12.2%),考虑期273(22.6%),准备期148(12.3%),探索期144(11.9%),波动期201(16.7%)和保持期293(24.3%).有关社会心理学相关变量在相邻阶段间的配对比较,37项假设关系中的22项得到了支持,假设符合率为59.5%.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主观障碍、自我效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支持共同解释了阶段方差变异的32.6%.该研究初步验证了FIT模型所涉及的重要社会心理学相关因素与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之间的相关关系,基本支持了FIT模型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2.
从以下几方面详细介绍一项为期3年(2009-2011)的中德合作科研课题——"健康行为和健康资源的身体活动:阶段、决定因素和效益"。(1)阐述"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4步骤(FIT)模型"的理论建构。(2)以FIT模型为基础,检验中文版和德文版"成年人身体活动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水平。(3)以中德成年人为研究被试,考查FIT模型的效度。研究结果表明:FIT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中德两国成年人身体活动变化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该模型的阶段算法效度、诊断功能及服务干预的功能均得到初步验证,为未来进行基于FIT模型的阶段匹配干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个近期由中国和德国锻炼心理学家们共同构建的、针对成年人身体活动变化过程的理论——“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四步骤模型”(Four Steps from Inactivity to Activity;FIT模型),并初步检验了基于FIT模型编制的测量工具——《成年人身体活动调查问卷》.研究认为,FIT模型系统地描述了中德两国成年人身体活动变化过程的阶段特点,以及与行为阶段转化密切相关的健康体质因素和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因素.所用调查问卷在两国成年人样本中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信、效度水平.今后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系列实证性研究,以推动FIT模型在中德两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身体活动与积极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对重庆5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有关身体活动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客观评定,运用层次聚类算法和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不同强度身体活动量对大学生心理积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学生参与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越多,其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越高;(2)高强度身体活动对人际、公正、认知的影响最有效;(3)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对节制、情感、公正的影响最有效;(4)严格遵循身体活动推荐量的大学生超越品质更高。研究认为,大学阶段是改善及养成良好心理和积极品质至关重要的时期,提供体育活动干预可能是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中介变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研究了体育锻炼量与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关系,并检验了该研究假设的中介模型。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锻炼量与大学生抑郁水平负相关显著;体育锻炼量与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相关显著;大学生抑郁水平与身体自尊水平负相关显著;身体自尊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方便抽样法选取浙江省5所高校704名大学生为研究参与者,采用横向调查设计和结构公式建模方法,检验跨理论模型各结构之间及其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和变化阶段在变化过程与身体活动之间扮演着完全中介角色。该结果与自我效能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结果相一致。变化过程可经由3条路径对身体活动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第1条路径为变化过程→自我效能→身体活动,这条路径的中介强度最大,约占总效应的一半;第2条路径为变化过程→自我效能→变化阶段→身体活动,此路径的中介强度为28.3%;第3条路径为变化过程→变化阶段→身体活动,该路径的中介强度为19.7%。这一结果提示跨理论模型各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共同组成了跨理论的整体模式,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研究不仅要考虑到模型内部各结构之间的关系,也要将整个模式作为干预的目标,只有这样才可能对跨理论模型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做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7.
对大学生有无体育锻炼参与习惯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和自尊水平具有性别差异.男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身体自尊水平,较低的抑郁水平;(2)大学生抑郁水平与自尊水平具有高度负相关,身体自尊水平可能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变量;(3)有锻炼习惯的男女大学生比没有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具有较低的抑郁水平和较高的身体自尊水平,其中女生比男生的差异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考查大学生体育课对休闲时间身体活动行为的贡献,构建适合大学生的跨情境预测模型,为干预大学生的身体活动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假设大学生体育课上的三重相关效能(推论自我效能、他人效能、自我效能)可以影响大学生对体育课的自主性动机和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进而影响其休闲时间身体活动的自主性动机和行为。研究采用心理测量法,选取482名大学生参与研究,研究材料为《三重相关效能量表》、《因果关系感知量表》、《锻炼诱导情绪量表》、《锻炼动机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3》,通过结构公式模型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假设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对身体活动行为的解释力为18%;体育课的自主动机和情绪体验可显著预测休闲时间的身体活动自主动机,两者共解释其34%的总变异;自我效能可显著正向预测休闲时间的身体活动行为。结论:假设模型是适合大学生身体活动行为的预测干预模型;自我效能和他人效能通过动机和情绪的跨情境迁移作用,积极影响大学生对身体活动行为的参与。研究为干预大学生身体活动行为的增加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议干预时重点提高体育课上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并促使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后续研究应加入纵向干预研究验证假设。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厦门大学三学期制为背景,以概括总结近8年来我校体育教学深化改革为出发点,对我校2005、2007、2009、201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了解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情况,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结果表明:我校实行三学期制以来,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不仅总体水平逐年提高,而且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身体形态方面,我校学生肥胖率有所下降,但超重和营养不良的比例有所提高,其中女生变化幅度明显大于男生;身体机能方面,我校学生总体上处于良好以上,女生的整体水平好于男生。身体素质方面,我校学生上下肢力量处于"失衡"状态,这种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湖北体育科技》2018,(2):140-144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身体自尊量表(BES)和大学生心理症状量表(MSS-CS),对石家庄地区24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大学生达到大锻炼量水平的分别仅为18.42%和7.41%;体育锻炼量和身体自尊水平与大学生心理症状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体育锻炼和身体自尊正相关显著;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身体自尊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身体自尊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症状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比较不同身体质量指数与体力活动水平对大学生自觉健康状态的影响,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20.23±0.96岁。在体力活动高度活跃、不活跃时身体质量指数正常、超重大学生的自觉健康状态得分均明显高于肥胖程度大学生(P<0.05)。除了体重过轻组以外,在其它三种身体质量指数下,体力活动高度活跃的大学生自觉健康状态得分最高(P<0.05)。  相似文献   

12.
在查阅大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理论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体测数据,分析大学体质健康测试的存在的问题,探讨大学生的“不健康”行为的性别差异和追求“健康”的手段,并试图为进退两难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提出缓解之道。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好的生活方式和体测成绩;面对下滑的体质和不合格的体质测试成绩,部分学生采取错误的方式追求“健康”结果。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所表现的问题以及大学生之间的性别差异,从测试本身、测试过程以及学生体育行为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大学生运动量等级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和关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体育运动量等级的大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全国大学生同龄段水平;性别差异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不大;不同运动量等级的锻炼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其中参加中等运动量等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构建社会生态模型,为制定大学生健康促进策略、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提供支持。方法对武汉地区5所高校1992名(男生1011人,女生981人;理科生1024人,文科生968人)大学生进行体力活动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可由个人认识、家长朋友支持、学校条件、社区条件和教师支持这5个一阶因子和个人认识、人际关系、学校社区环境这2个二阶因子的社会生态模型来概括;个人认识同人际关系的关联度很高,但是同学校社区环境的关联度较低;男生在一阶因子得分和二阶因子得分都高于女生,文科生同理科生对比无差异。结论武汉地区大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可以由社会生态模型来解释,学校、社区和家庭三方配合较差,需要国家给予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引导,为大学生创造可持续的体育参与机会,构建多方协调、合作、联动的体力活动促进模式。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的身体自我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908名大学生进行身体自我量表的测试和体育锻炼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满意;大学生身体自我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大四学生的身体自我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到研究生阶段有所回落,大二学生的身体自我评价最低;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程度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其身体自我显著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  相似文献   

16.
运用测量、问卷、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不同锻炼水平大学生体质特征、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锻炼水平大学生体质健康差异显著,表现为经常锻炼组优于偶尔锻炼组,偶尔锻炼组优于不锻炼组的趋向;同时提出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体育锻炼对普通高校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我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参加运动队训练的男大学生和普通男大学生这两个不同层面的群体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进一步探讨如何采取更好的体育锻炼手段来促进普通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取SCL-90量表等工具,对我校参加运动队训练的男大学生和普通在校男大学生共480人进行测试和调查。结果:( 1)运动队男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明显好于普通男大学生;(2)参加集体项目运动队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参加个人项目的男大学生。结论:长时间,多种类型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武汉市6所高校240名(非体育专业)女生的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行为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市高校女生存在严重"知而不行"现象,其体育锻炼状况较差;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行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对124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其身体自我特点。结果表明:男生身体自我明显优于女生;乡村来源学生的身体自我明显优于城镇学生;非体育专业间学生身体自我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体育专业学生身体自我明显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每周锻炼时间或次数越多,对学生身体自我的影响越积极。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及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行为及健康的关系,对776名大学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身体锻炼量、自我效能感及身体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相互之间均具有较强的预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