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方法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冯连世 《体育科研》2003,24(3):49-54
系统总结了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目的、生理生化指标和评定方法,提出了开展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工作时的注意事项,并对当前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丰永丽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2):101-102,108
为了充分的了解花样游泳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的状况,本文运用部分生化指标对其身体机能进行了监控。监控结果发现,赛前不同的阶段运动员的身体机能随着运动负荷的变化而变化;赛前1周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调整到较好的状态,为参加2007年全国冠军联赛作好了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机能特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和实验等方法,对53名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机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机能主要由无氧能力因子、有氧能力因子、恢复能力因子和激素水平因子构成,表现为机体无氧、有氧能力强,恢复能力好,雄性激素水平相对较高;2)相对平均无氧功率、相对最大摄氧量、血尿素和血清睾酮可作为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机能典型评价指标;3)"百分位数法"制订的不同体重级别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机能评价标准,能较好地反映现阶段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可为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评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在体育运动中,学习和掌握动作,是涉及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根据身体机能的变化去指导训练工作,则是利用身体机能的改变,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根据人体生理学的观点,有训练的和训练较差的运动员比较,可以看到以下差别:一、活动开始后,有训练的运动员可以更快地动员心血管机能;二、在活动过程中,有训练的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变化较小,即所谓机能节省化现象;三、活动后,有训练的运动员心血管系统机能恢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调查访谈了在第六届城运会比赛网球项目成绩排名前五名省市,包括湖北、河南、天津、安徽、北京等的一线优秀网球运动员和教练员,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独立样本T检验对我国青少年男子网球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特征中的循环机能指标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分析,得出不同等级网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特征中的循环机能中有显著差异指标,旨在为促进我国网球运动后备人才选材以及建立机能评价标准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血色素与血尿素评定散打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用测试法 ,分析了运动员在大赛集训期间的血色素和血尿素变化 ,并对其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应用性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血色素与血尿素结合使用 ,能较准确地评定散打运动的身体机能状况。并总结得出了根据血色素与血尿素的变化来评定散打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2004—2006年间,参加过冬奥会或世界杯等重大国际比赛的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运动员8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2005年雪上训练前一周的体能测试结果进行研究,发现一般运动员两侧身体机能普遍存在差别,而高水平运动员两侧身体机能差别较小,其原因在于高水平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注重了身体机能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OmegaWave系统评价足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megaWave是新型的身体机能评价系统,本研究目的是全面论述此系统的测试原理,并结合实验室机能评价模式检验其效度。结果显示:OmegaWave系统具有方法简单易行、测试过程无压力无创伤,测试结果即时反馈等优势。与实验室机能测试结果相关性的比较来看,有氧机能和无氧机能测试结果比较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和0.82,说明利用此系统评价足球运动员身体机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哈尔滨体育学院16个不同专项的男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监测,比较分析大学生运动员的体质特点及差异,探讨长期不同运动训练对身体的影响。结果显示哈尔滨体育学院大学生运动员从整体上看体质状况良好,高于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各专项之间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差异明显,但身体机能差异不明显。得出不同专项对大学生体质水平的提高均有显著的影响,但在促进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与专项技术特征、训练内容以及运动员身体机能代谢对长期系统专项训练的适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运动员在少年阶段的训练是多年训练的准备阶段,其目的是促进运动员健康成长,为多年训练过程做好基础性准备,在此基础上提高专项技术和专项素质。在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中,必须特别注意提高其身体的机能和健康水平,使他们的身体在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各器官和系统的机能能力,  相似文献   

11.
阵地进攻,在篮球进攻整体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采用观察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篮球阵地进攻体系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阵地进攻是由比赛队员的各种个体进攻,不同区域上2~3名队员之间的小组配合进攻,以及在这两者基础之上的全队整体战术进攻三方面共同构成的;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同时又相对独立的辩证关系;三者作为基本的组成要素,以它们之间的各种有机联系为基础,并以特定的结构构成一种具有整体功能的阵地进攻系统.  相似文献   

12.
对当前使用“举国体制”概念的置疑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分析了“举国体制”的背景和作用,指出它曾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体制的概括,在今天使用这类重要的理论与政策概念,应充分考虑其与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相吻合的程度,充分估计其对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认为体育体制改革是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性变革,而不是在原有框架内的改良,将“举国体制”仅限定在竞技体育领域,与整个体育体制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举国体制”在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和方式上,背离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举国体制”在不同深化改革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不能保证和推动我国体育的发展,因此不宜再用“举国体制”的概念来称谓我国当前的体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理念,给出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流程,提出了“课程体系———课程平台———课程群———具体课程”的多阶课程体系优化模式,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实施。  相似文献   

14.
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体制运行的一种模式,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举国体制的本质与内涵进行辨析,并分析我国体育体制的运行机制,认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与我国实情不符问题以及由此产生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是举国体制本身所造成,而是我国举国体制运行机制不畅所造成,提出了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结合新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构建体育教学新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新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重新构建了体育教学新体系。这种体系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健身理论知识和科学健身的方法;通过大学体育教育使学生掌握1~2项体育特长,培养了学生健身锻炼的意识、兴趣和习惯,为学后体育、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改革了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了从终结评价到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过渡,从内容单一的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过渡;注重学习的过程,把学生进步的幅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实践证明,这种体育教学新体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学分制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学分制的产生及其在我国的实行情况,阐述了学分制的概念及其含意,探讨、比较了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各自特点,论述了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出了我院实行学分制的几点建议与设想。  相似文献   

17.
竞技体育训练系统投入产出模型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人口投入产出模型和教育投入产出模型原理,结合竞技体育训练系统运动员分年度系统培养的特点,构造了竞技体育训练系统投入产出模型。首先分析了竞技体育训练系统中的单位分类和运动项目分类。其次,构造了竞技体育训练系统投入产出表和系统模型。最后,利用数据例子,进一步对模型进行说明。基本成果是提出“竞技体育训练系统投入产出模型”,为管理和研究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系统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尹亭  郑勇 《浙江体育科学》2005,27(6):8-10,76
中国体育体制转轨是利益冲突及再分配的过程,是动力与阻力、改革与保守相互作用的过程.文章以体育体制转型为背景,经济转轨必然引起体育体制的改革.中国选择了一条政府主导下的渐进式的制度转型,同时也规制了体育体制转型的路径,因而政府行为在体育体制变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瑞林 《体育学刊》2004,11(4):72-75
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并从“软”、“硬”系统角度提出了对其优化的程序和方法,论述了“课程体系一课程群一课程亚群一具体课程……”的递阶式控制思路和多课程方案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20.
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身体艺术,更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衍生物和结晶。正如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一样,传统武术也具有一种神秘性。造成传统武术神秘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和它存在的具体历史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文章试图从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角度来透视和剖析它的神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