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动训练方法学的建构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一种必然,也是运动训练发展的需要。运动训练方法学是专门研究运动训练方法的系统理论,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训练方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运动训练方法学研究的实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体系以及研究的专门人才等。建构我国的运动训练方法学应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历史进程中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2.
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创新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体育社会学、体育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创新学、市场营销学、运动训练学、武术理论基础及奥林匹克运动等有关原理,对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剖析。竞技武术的改革与创新发展必须树立全球意识;在发展观念、武术科学理论、竞技技术、武术教学训练方法及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构建超越竞技武术的新型发展体系,促进竞技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3.
运动训练方法释义 :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 ,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运动训练方法在教练员的“训”和运动员的“练”的过程中被予应用 ,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双边活动中共同完成训练任务的方法。运动训练方法是对运动训练过程中各种训练方式和办法的概括 ,是对各种具体训练方法的集中表述。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 ,运动训练方法是教练员进行训练工作、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工具。现代竞技运动发展历史表明 :运动训练方法的不断创新和科学运用对推动各项竞技运动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运动训练学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又指导着运动训练实践。现代竞技体育的百年历程,孕育并推动着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3个层次的理论体系。在21世纪,运动训练理论将一方面向竞技体育理论扩展,同时在不同竞技能力的培养、训练过程的控制及有关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现代科技也会更全面、更有力地介入其中。  相似文献   

5.
竞技体育学理论和运动训练学理论不是一个层次的理论问题,传统竞技体育学理论涵盖了运动员选材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以及竞技体育管理学等4个子学科;从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和运动选材学科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把“运动员选材学”发展成为“运动选材学”;并提出了新的竞技体育理论体系构成的有序结构,使竞技体育专项系统层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为运动训练各个阶段训练工作的具体操作确定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王世鹏  陈翔 《精武》2012,(22):94-94,96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心理学的思考角度,对竞技运动战术的基本原则、基本特征等问题作出初步探讨,进一步了解现代竞技战术的理论体系及应用,促进体育科学的理论研究和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为了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人们对运动训练的相关研究日趋深入。随着理论研究成果的丰富,运动训练学这门学科越发成熟。文章结合我国历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教材知识,对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研究内容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8.
运动训练学理论自19世纪在英、美萌芽以来,至今跨越了三个世纪,其理论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国在引进西方训练学理论的同时,结合本国运动训练的实际经验,不断探索运动训练的内在规律与方法,开创性地提出了项群训练理论.着重从运动训练学的起源、发展、中国近代和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对中国近现代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梳理,是对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精华的归纳和概括.  相似文献   

9.
竞技参赛是运动竞赛,从而也是竞技体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和独立性。竞技参赛学是指导教练员、运动员成功参加比赛的理论,对培养优秀的竞技选手、创造高水平运动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作者在赛前准备、参赛行为及其控制、赛后认知和调训3个领域进行了多个课题的深入研究,进而系统地构建了竞技参赛学理论体系,弥补了这一明显的理论缺失,是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比赛训练法"与"以赛代练"的训练学阐释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赛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发展成为运动训练的重要训练方法之一.但是,简单的"以练代赛"或"以赛代练",都是违反训练学规律的.因此,在我国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取得一定突破的情况下,需要从运动训练学科的角度认真总结训练方法的科学性问题,正确处理好"比赛"与"训练"的关系,这不仅是竞技体育的科学理论问题,更是竞技体育技术实践与管理的指导性问题."以赛代练",不是不练,提法的科学理解必须明确.  相似文献   

11.
竞技武术运动员心理训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训练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手段,已形成了运动训练完整的体系,坚持科学化、系统化地抓好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心理状态达到充分的稳定,在重大比赛中才能赛出好成绩,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矛盾几个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训练的内容进行了全面论证。结果表明,运动训练教材的指导性与其实践的背离性、运动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与其实效的脱离性、运动训练体系的完整性与其实际的隔离性,以期引发对运动训练的重视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散打运动是对抗性很强的竞技体育项目,为了达到最佳克敌制胜效果,应用现代科学原理对散打动作技术分析、诊断,揭示其动作原理,提出合理化训练方法已是大势所趋。文章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散打动作技术从肌群工作特征和力学原理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实效、可行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旨在为教学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运动训练与参赛次数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科学的训练是提高体能水平,获得优异成绩的保障,而根据比赛的重要程度及比赛目标,在合理安排好比赛次数的同时,使速滑运动员在重大比赛时及时调整到最佳竞技状态,是我们正确理解"以赛代练"和处理好比赛次数与体能训练的辩证关系之所在,进而为同仁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蹦床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发优势项目,男女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还没有建立和形成较为完整的项目理论体系,与训练实践水平不相称。训练方法是蹦床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训练实践的关键要素。中国蹦床经过20余年的发展实践,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技术训练方法与实践体系。在实践总结、理论分析和访谈征询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地网与高网结合训练法、陆地基本姿态训练法、专项能力与技术训练结合法、多成套与专项能力训练法、多网变换训练法和男女组合训练法等6种蹦床训练方法。研究成果对于构建和完善我国蹦床项目训练理论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体育竞争情报对提高冬季竞技体育项目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作用巨大,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厘清体育竞争情报的内涵,分析其特点,阐述体育竞争情报作用的基础上,从竞技体育情报的整理、竞争对手的分析、竞争环境的分析和竞争策略的分析等方面探讨了体育竞争情报在冬季竞技体育中的应用状况,为提高冬季竞技体育的训练效果、取得比赛优异成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战略任务明确指出: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受到学术界和体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同时,还面临备战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时间紧任务重的巨大挑战,更需要依靠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训练。本研究主要从训练与恢复携手并进、构设中国特色现代化体系竞赛体系与学校体育的衔接体系、构建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衔接体系、搭建体医融合的健康科学训练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建议:以跨界跨项选材为基础;以青少年的梯队建设为起点;以核心队员的培养为重点;以运动员的训练过程跟踪为途径;延长运动生涯。为我国构建竞技体育的科学训练体系,但是在借鉴、摸索和创新过程中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性和系统性,以便为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科学化和奥运备战工作的开展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WSR方法论的竞技体育人才成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体制改革改变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系统的状态,人才培养系统的联系更加复杂,系统地了解竞技体育人才成长特征,有助于人才培养系统联系的建立与完善。WSR方法论为系统地分析竞技体育人才成长特征提供了工具。研究结果认为竞技体育人才成长的物理特征有时间性、竞赛性;事理特征有整体性、关联性、有序性与适应性;人理特征有统一性、目的性、共生性;三者构成了竞技体育人才成长W-S-R特征系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应针对人才成长的系统特征,建立联系,完善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效益。  相似文献   

19.
近30年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30年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走过了引进与本土化努力、自我创新和调整等阶段。训练学科理论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和深化,其研究方法趋于多样性,运动训练用语逐渐科学和规范,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举国体制支持下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实践直接推动训练学研究的发展;大量引进国外运动训练学研究著作,催化运动训练学的本土化和更新;国内外训练研究与实践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