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单排轮滑运动的兴起对速滑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通过对轮滑与速滑运动技术特点的分析,得出轮滑运动的普及势必将对速滑运动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速滑运动的选材提供保障。同时提出了在学校普及轮滑课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校利用轮滑提高速滑课教学效果探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尹威 《冰雪运动》2008,30(4):87-89
分析了当前北方高校完成滑冰教学任务的限制因素,针对北方普通高校大多数滑冰场建在室外,暖冬气温对上冰时间长短影响较大,使得速度滑冰教学任务受到影响这一现象,认为应合理安排秋冬季教学内容,秋季教学安排轮滑课教学内容;利用轮滑打好速滑课非冰期陆地学生身体素质、技术基础;应用CAI课件创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运用滑冰与轮滑相关性、迁移性教学,使北方普通高校在较短的冰期内高效率地完成速度滑冰课教学任务,提高速度滑冰课教学效果;建议把利用轮滑提高速度滑冰课教学效果纳入速滑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通过速滑运动员非冰期不同强度的滑板专门性训练,观察血乳酸值的变化规律,以求在非冰期专门性训练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4.
速滑专门性力量是保证速滑技术动作的基础,在冰期教学中,专门性力量教学内容是不可缺少的.指出了加强冰期专门性力量教学对促进速滑教学质量的必要性,同时对一些专门性力量教学的内容、作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吕东旭  张明伟 《体育科学》2004,24(8):38-39,43
通过对吉林省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在年训练周期中血乳酸的监控,探讨其训练强度的合理性。采用检测运动员运动后即刻的血乳酸并以此反映运动强度的现场测试方法。结果显示,运动员在冰期速度耐力训练后即刻的血乳酸浓度偏高,非冰期速度耐力训练后的血乳酸浓度偏低;冰期一般耐力(有氧耐力)训练后的血乳酸偏高,非冰期有氧耐力训练后的血乳酸偏低。结论:在提高速度耐力的训练手段中,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导致了运动员的速度耐力不足,调整训练强度是今后训练方法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高伟  于涛 《冰雪运动》2002,(1):10-11
阐述了柔韧性训练水平对速滑运动员的重要性和提高速滑运动员柔韧性训练水平的方法和手段,并强调了应把柔韧性训练贯穿到日常训练中,对如何将之纳入训练计划、冰期如何安排等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1 问题的提出 北方普遍高校每年的冰期教学,只能安排5次课左右,学生中约有80%的人不会滑冰;特别是大一学生,普遍存在对速滑技术不了解、身体素质差、腿部力量不足、平衡能力不好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速滑课的教学质量和进度。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非冰期陆地适应性速滑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练习的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短道速滑基础比较薄弱,后备人才缺乏,是严重制约山东省短道速滑项目发展的瓶颈。为实现山东省短道速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找一条适合山东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道路。通过对山东省短道速滑队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明确短道速滑项目在山东省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山东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指出普及轮滑,改善场地条件,扩大短道速滑项目的社会影响,发挥竞赛的作用,提高运动员文化素养等策略。研究表明,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山东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瓶颈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9.
非冰期模仿动作的练习对提高速滑课教学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体育课教学中,初学在上冰前的非冰期中,利用陆上模仿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和专项支撑平衡能力,进而能较快地掌握速滑基本技术动作。  相似文献   

10.
范宏文 《冰雪运动》2011,33(2):8-10
血乳酸是评价训练负荷强度和专项训练要求最行之有效的指标,训练时测定乳酸值的变化,可以掌握运动强度和训练过程中代谢能力的变化。通过对黑龙江省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在冰期训练中血乳酸的监控,发现黑龙江省短道速滑运动员在冰期某些有氧耐力训练后的血乳酸偏低,未达到训练效果;在无氧耐力的训练手段中,某些手段处于混氧训练阶段,未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整体看短道速滑冰期训练的乳酸值趋势偏低,在今后训练中应进行严格的血乳酸监控,随时调整训练负荷,以使训练达到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速滑课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与互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关晨涛 《冰雪运动》2008,30(3):77-79
为改善速滑课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和主体作用,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对师生在速滑课教学中常见的矛盾、冲突和出现的问题,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和论述速滑课教学中师生间互动和沟通方式,进而提出速滑课师生教学互动的构思和设想。得出以下结论:速滑课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和沟通方式必须建立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速滑课教学师生互动应是平等、融洽、合作及和谐的;教学过程中师生良性互动对速滑课产生积极影响,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速滑课是黑龙江省冬季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必修课,为解决速滑课教学效果停滞不前的现状,改善速滑教学方法的研究迫在眉睫.综合运用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针对黑龙江省近20年来速滑教学方法进行纵向研究,在掌握了总体研究概况后展开聚类分析,揭示黑龙江省高校速滑教法研究的热点和特征,探索其发展脉络,并对未来发展态势进行合理预测,为推动黑龙江省高校速滑教法研究的良性发展,提高普通高校速滑课教学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就如何能够引起学生速滑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练习熟情,使速滑课能够上的生动活泼,学生通过课上学练和课外锻炼能够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速滑课对比教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学练”结合式教学方式,是提高速滑课教学效果一个很有效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4.
北方高校速滑实践课教学改革路向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法并结合北方高校速滑教学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就速滑实践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理性分析。提出了速滑实践课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速滑实践课的核心内容及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如何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思考,指明北方高校速滑实践课教学改革路向,为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候建鹏 《冰雪运动》2007,29(1):57-59
就如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速滑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练习热情和教学质量,使速滑课能够上得生动活泼,进行了教学实验。通过速滑课对比教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结合式教学,是提高速滑课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6.
徐燕娅  袁保才 《精武》2012,(19):25-26
在我国短道速滑项目已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优势项目;而速度轮滑这几年的发展非常迅速,成为值得关注的潜优势项目。如果能够更科学、合理地进行比较和分析这两个项目的训练,必将在比赛成绩和项日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本文从这两个项目的共同点和区别入手进行分析,采用文献资料珐、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对短道速滑、速度轮滑项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通过归纳法找出它们训练中存在的共同特征和特异性,并得出相应的站论和建议,为优势和潜优势项目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速滑课教学效率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学的基本要素:教材内容、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水平、以及冰上课教学务件和辅助手段等。就此,结合速滑课教学实践及特点,分析影响速滑课教学效率的因素,提出在具体教学过程,速滑课的基本要素可分为多个具体要素如:教学点、教学度、数学量、教学法、教学程序、教学情感、教学时间等。科学合理配置和发掘这些具体要素的有效作用,是提高冰上教学效率的关键和需要。因此在速滑课教学中很有必要认真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刘晋  程丽丽  詹英 《冰雪运动》2009,31(6):77-80
新型速滑冰刀自问世以来在世界速滑运动项目上已经历了十余年的应用,为在我国普通高校速滑教学中广泛应用提供了创新背景、基础和前景。通过新型速滑冰刀对提高运动成绩的相关资料和我国对新型速滑冰刀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速滑器材的变革对高校速滑教学改革、体育教师从事速滑课教学的素质和能力、大学生对速滑课的感知、体育观念培养和创新素质提高的多方面意义与影响,并对普通高校速滑课应用新型速滑器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充分解析,旨在为普通高等学校速滑教学改革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9.
运用超前观念,对速滑课教学进行改革,把关系速滑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专项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工作,提前在课前解决,从而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0.
《辽宁体育科技》2002,24(2):82-82
沈阳飞航冰雪器材厂是研制、开发、生产冰雪、轮滑运动器材的专业厂。主导产品有:“飞航牌”脱位、可调式长短道高级速滑冰刀;脱位、竞速高级轮滑鞋;多功能弯道体能训练器;折叠式、方管式、夹刃板长短道磨刀架,磨刀油石,防寒护脸、护身等产品,以及其它冰雪、轮滑辅助器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