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策略和干预方法,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幸福。通过探讨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阐明了体育对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进而对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体育课程新理念与体育学习方式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面向21世纪的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纲要中确立并提出了一些与以往传统的体育课程完全不同新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理念,主要体现为“健康第一”和健康整体现理念、终身体育理念、主体教育理念和人文教育理念等四种基本理念,它们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必然带来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加强体育学习指导,对于新一轮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体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体育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健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体育教育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执行和贯彻,把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二年级试行了新的课程标准,开展了分项教学。  相似文献   

5.
从"健康教育"谈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注人类健康是2 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策略和干预方法,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幸福,而学校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领域。文章通过探讨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阐明了体育对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而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发挥体育的健康教育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更新体育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体育与健康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存能力等方面;阐述了要有效发挥体育的健康教育职能,必须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蔡本初 《辽宁体育科技》2002,24(1):42-42,47
推行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21世纪的学校体育教育要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以社会教育的长远目标为导向,制定学校体育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加强人生健康、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等方面的教育。在这一思想和目标指导下,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康体育教育体系。这个体育教育体系要把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和教材向多元化调整,把健身、健康教材和内容融入新的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8.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出,对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的评价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怎样做好新课程中每节课教学质量的评定,使体育与健康发挥其巨大的潜能,让受教育者真正地体验到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终身体育思想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对此本文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在以前的体育理论课中也有许多关于健康的知识和内容,导致在体育教师群体中出现了一个这样观点:健康教育模块就是普通的体育理论课。这是错误的。在新课程改革中,健康教育被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出现在新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存在着"学校独角戏论"、"专门体育论"和"即时效果论"三大认识误区,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与发展。"独角戏化"使学校体育的优势式微;专门化的体育,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品质形成和发展并不一定是"福音";经济主义导向的体育实效追求并不恰当。面对经济社会的变迁,应树立新的体育观,以"合力体育论"、"生活体育论"和"终身体育论"超越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推动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开齐开足体育课的理论渊源,减轻学业负担、应对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迫切需要是开齐开足体育课的现实基础,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战略目标是开齐开足体育课的未来愿景。现阶段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主要表现为窘型、显型和隐型三种形态,表现为资源条件匮乏、教育体制僵化、育人机制单一和教育质量不高四个方面,究其原因在于教育观念落后,体育地位缺失导致执行乏力。可从改善条件、转变观念、协同落实和提高质量四个方面,创造资源齐备的育人条件,营造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促成四位一体的育人目标,这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理念下育体、育魂、育人任务的多元诉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高校体育与终生体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宇  李翎 《体育科技》2004,25(4):79-81
高校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基础 ,终身教育又是高校体育的延续和发展。从确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点出发 ,阐述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应该为实现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体育教师要适应课改的新形势,就必须完成角色的转换。基础教育改革与高校教师培养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这实际上也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推出的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给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各高校在实施方案时应根据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研究、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既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这一指导思想为体育教学中推行主体性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实施,为主体性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多年的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使体育教育者在体育价值观及教育指导思想等内容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主体性教育提供了可能性。然而,实施主体性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主体性这一视角出发,剖析建构主义的主体性教学思想对体育教学启示以及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条件分析,力图为我校体育教学改革建构充分的理论依据,并使其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把拓展训练融入大学体育课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拓展训练与体育课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均有重要作用。2)拓展训练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传统体育课程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两者只有很好的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预见:用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补充和延伸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必将受到重视,那样可以更好地挖掘体育项目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建议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开设部分拓展训练课程,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科学管理体育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每个体育教师的工作潜能,是全面提高学校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从怎样培养体育教师的工作能力、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的潜力及发挥好他们的聪明才智三方面论述了“能本管理”的概念、模式及对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选修课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本校260名体育选修课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体育选修课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结果和结论:在大学公共体育课采用选修形式授课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满足他们对体育教育的心理需求,同时又满足了他们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为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重要的发展方向,高校体育在实现终身体育目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体育的教学中应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对从事体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好牢固的基础。本论文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阐明在高校体育中培养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如何把新的体育内容与方法充实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使学生尤其是女生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掌握实用的体育方法,提高参与体育的热情,发展能力,奠定终身体育锻炼基础,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将瑜伽功法列入三年级女生体育选项教学内容,经过一学期教学实践,对安排的可行性、学生适应情况以及教学效果等问题开展研究,探索应用规律并予以交流推广。  相似文献   

20.
王林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271-273,276
"体育生活方式"是现代人建构生活方式系统的必然选择,高校"体育生活方式教育"的本质与"终身体育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建构"体育生活方式"必须优化组合"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活动的条件"及"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等3个要素,依据这一特点,高校体育应通过"提高体育价值观教育水平、改进能力培养措施和改革课程内容与方法"等与之相对的"体育生活化"教育途径,培养学生建构体育生活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