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9 毫秒
1.
陈涛 《体育世界》2009,(12):88-91
自2002年7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颁布以来。全国各高校逐步展开《标准》的实施工作,到今天已经进行了近7年。由于中学时期农村学校体育课程不受重视,学校体育设施条件落后,使得洛阳市普通高校新入校学生体育基础薄弱,自我体育锻炼意识欠缺,以至于洛阳市普通高校学生生源类型有着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本文收集了洛阳市三所普通本科院校2006年以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分析影响洛阳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区域性特征因素。为进一步改善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尤其是发展中城市和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性。  相似文献   

2.
体育中考改革工作在全国部分省市陆续展开,有些省份开始率先试行体育成绩与高考总成绩挂钩。而越来越多的省市,也不再以文化课成绩作为学生升学的唯一考量标准。体质健康水平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衡量标准。青少年体育体质问题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我国青少年体质20多年持续下降,引起了全社会的反思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深入力度的加大,体育教学作为提高学生体质和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受到了学界的广泛重视与关注。但是当前我国部分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守旧、僵化,比如在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上存在问题,导致高校体育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的相关实践心得,希望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根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战略举措,是各级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形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具体体现。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应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注入新的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身体和精神的高品质的生活需求,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青少年体质现状、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背景,从场地、师资力量、学生接受状况等方面入手,对我国普通高校开设沙滩运动选项课进行分析,以期为沙滩运动选项课在高校得以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伟 《安徽体育科技》2010,31(2):68-69,92
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在阐释了"阳光体育运动"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阳光体育运动"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相结合,构建一个能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全新的、开放式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这对于积极探索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深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华南、华北地区大学生体质状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了解掌握学生当前体质状况,可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也是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继1985年和1991年两次大规模的全国体质调研之后,1995年国家教委又组织进行了第三次全国学生体质普查工作,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在气候环境、文化传统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体育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编等方面均有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如何遏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趋势?全社会都在寻找对策。作为学校体育科研工作者和一线体育教师,自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发布以来,围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一核心,逐步集中到两个研究主  相似文献   

9.
姬红丽 《体育博览》2011,(7X):84-84
<正>2006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速度显著。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起《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学校体育工作尤其是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倍受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的关心和重视,并计划将在3到5年内使青少年体质健康基本达到85%,然而,目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4年时间以来,以我校体制健康效测试成绩结果为例,学生的体质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因此怎样切实有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达到提高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普通高校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视角下的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充分体现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要注意加强体育课程的管理,科学地进行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才能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大学生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了如何去进行体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面对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可通过深化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以促进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从而缓解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现状。美国SPARK课程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2.
对高校实施《体质健康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讨论了新《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指导下高校实施《体质健康标准》的现状与对策。认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体质方面效果不理想,健康教育的效果欠佳,高校应该成立体质监控与健康促进机构,开设体育与健康理论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班级的学生体质变化的特征,了解体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为大学生健康管理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实践数据参考.方法:以辽宁科技大学2014、2015级公共体育课学生为实验对象,严格按照“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手册”对研究样本进行体质测试,现场收集样本数据.对所得数据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与统计分析.结果:体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陈文辉 《精武》2012,(30):9-10
采用文献资料珐、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江苏省教育厅公布“2011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培训,进行分析研究,并与体育健康课程新的理念和实施要求进行对照思考分析,试图从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角度提出一些提高我省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可行性的建议,从而为我们全面提高青少年体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尽早实现《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计划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体育教学实际情况推陈出新,从体育教学问题入手,以改变体育教学现状,提高高校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并促使学生养成一种健康合理的体育意识。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本文将提出一些改革策略,努力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张伟 《山西体育科技》2010,30(1):35-37,40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针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状况下降及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运动处方整体教学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相结合的体育课程改革模式,研究表明其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有明显效果,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程课内与课外脱节,是造成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主要原因。本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为例,采取将学生课外锻炼情况纳入课程成绩构成、建立课外锻炼管理系统、制定相应的课外锻炼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课外锻炼的组织等改革措施,形成课内外一体化,通过体质测试等数据的监测,检验课改效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苏文玲 《精武》2012,(15):86-87
2007年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通过阳光体育的启动,促进各级各真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固体育饭炼氛围。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一、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督导的背景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学生总体体质健康水平令人担忧的状况,特别是学生体质部分体能指标持续20年下降的情况,2007年1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批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  相似文献   

20.
雷世民 《体育世界》2010,(10):58-59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学校体育功能也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加强对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场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目前针对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资源状况、开发情况、有偿开放的现状及其经营状况等的研究较多,而对场馆管理工作的研究较少。为此,笔者重点对其经营与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与讨论,以期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