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外优秀110 m跨栏跑运动员速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中外优秀男子110 m跨栏跑速度分配的本质,提高我国男子110 m跨栏跑运动成绩和改进训练方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动态分析法对男子110 m跨栏跑进行全程分析。结果表明,中外优秀的跨栏运动员在第3栏-第5栏间速度最快并保持稳定,从跨过第6栏后开始逐渐减速,减速至第9栏前速度达最小,在第9栏到第10栏间又出现加速,然后高速冲刺至终点;运动员栏间跑速度快,会造成过栏腾空时间长;9个跨栏周期的平均速度是影响运动员能否夺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跨栏跑属于速度性的径赛项目,它的成绩取决于运动员的平跑速度、完善合理的跨栏步技术和跑跨结合的能力。全程跑技术可以分为起跑到第一栏的技术、跨栏步技术(过栏技术)、栏间跑技术和终点跑技术等四个部分。由于全程跨栏跑主要是由跨栏步和栏间跑若干跨栏周期所组成,因此,跨栏步和栏间跑是跨栏跑技术的重点。110m栏距离短、速度快、技术复杂、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高,是跨栏跑最具代表性的项目。  相似文献   

3.
运用影片拍摄及解析的方法,对10名中国优秀女子400m跨栏跑运动员栏间跑节奏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前苏联400m跨栏跑运动员斯捷潘诺娃的栏间跑节奏进行对比。研究表明: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栏间跑时间特征表现为“忽快忽慢”、速度变化不稳定,同时栏间跑空间特征表现也不稳定、栏间跑步数变化起伏太大,指出逐步减少栏间跑步数是提高女子400m跨栏跑成绩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速度是跨栏跑运动员的主要身体素质之一,有人称速度是跨栏跑的灵魂;由于栏间距离固定,全程跑步数基本一致,步长相差不明显,所以跨栏跑提高速度的主要途径是加快步频和身体过栏速度。  相似文献   

5.
在跨栏项目中,合理的平跑技术能为跨栏步创造良好条件,有利于栏间跑速度的发挥。跨栏运动员必须重视大强度的速度训练,完善速度训练与跨栏技术的有效结合,同时,运用有效的快速力量训练手段,提高跨栏速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学校体育》2021,(1):60-61
<正>跨栏跑是一项高难度运动项目,集速度、力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发展于一体,对运动员的综合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跨栏项目需要将栏间快速跑与栏上技术紧密结合,栏间最大速度与平跑速度截然不同,它是指在栏间发挥最大速度的节奏跑能力。跨栏跑的节奏是经过一定时期的特定训练形成的特殊节奏,从运动员步幅变换能力、节奏速度、节奏控制能力、栏间跑感觉、目测距离能力等方面着手,通过长期的专项节奏训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中、外女子400m栏的技术与节奏、步数、速度和跨栏跑技术及栏间跑的自然顺畅等有关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少年运动员跨栏训练实践,集中探讨女子400m栏间节奏的相关因素,研究和分析在少年基础训练阶段如何打好跨栏跑节奏的基础训练。提出少年运动员跨栏技术训练和栏间跑的节奏训练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代跨栏跑的技术特点是以快速流畅的全程跑节奏取得最后的胜利。跨栏跑速度主要是由三步栏间跑速度和跨栏步的速度构成。全程将用连续重复动作跑过9个栏间,跨过10个栏架,从技术与速度的构成上具有明显周期性的规律。在跨栏跑中节奏技术及培养即成了跨栏跑项目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影响跨栏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9.
跨栏跑的平跑技术对跨栏速度有很大的影响,一定动作幅度的平跑技术,为跨栏步技术创造良好的条件。更有利于栏间跑速度的发挥。跨栏运动员必须重视大强度的速度训练,必须重视速度训练与跨栏技术的有效结合。运用快速力量的有效手段,有利于跨栏速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一、身高身高是跨栏运动员选材的重要指标。对于110米栏运动员来说,高身材可以轻松跨过栏架,并且在栏间3步跑时保持适宜的步长,如果身高较低,不但跨栏时身体在空中滞留的时间长,影响跨栏速度,而且在跑栏间距时需要努力加大步长,耗费体力,影响栏间节奏。而对于400米栏运动员  相似文献   

11.
根据欧洲女子100m栏优秀运动员技术资料的检索、统计、分析,欧洲女子100m栏保持多年世界纪录的优势在于:运动员身材高大,过栏架时身体重心在栏上30cm,采用跑过栏的技术。因此,缩短了过栏时间,有利于连接栏间跑;栏周期节奏合理,能保持3~4个栏周期的连续、稳定的高速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优秀男子110 m栏运动员的跨栏技术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高速摄像机拍摄和录像解析刘翔、陈雁浩及我国最好成绩在14 s以内的8名优秀男子跨栏运动员的跨栏技术,并与第8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跨栏前8名运动员比较,结果显示,我国优秀跨栏运动员的栏间时间的总均值比国外运动员快;分栏时间长而平均速度低;过栏腾空时间总平均数值长;跨栏步技术存在起跨角大、下栏距离长的问题.揭示了我国跨栏运动员技术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为我国的跨栏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现场测试方法,对第9届全运会男子400m栏冠亚军选手进行定点、全程连续跟踪拍摄,并将有关技术参数与菲利浦斯、桑切斯等国外优秀400m栏选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我国选手的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4.
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观察与测试的基础上,以我国优秀女子100 m栏运动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外优秀女子100m栏运动员起跑至第一栏的时间、1~10栏的分段时间、冲刺时间、全程栏成绩、速度差值等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我国女子100m栏成绩在栏间节奏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行动策略。为科学指导我国优秀女子100m栏运动员技术训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雅典奥运会女子400m栏比赛看我国运动员的差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耀康 《体育与科学》2005,26(3):76-77,80
黄潇潇是唯一代表中国参加雅典奥运会女子400m栏比赛的运动员,通过对其比赛全程节奏与奥运会前五名运动员的比较,发现其400m平跑速度差、比赛中起跑至第一栏跑速过快、在途中第4-7栏及最后冲刺速度明显下降,建议国内优秀运动员在今后的训练中要注重发展400m平跑速度、掌握好各段落的栏间节奏,提高保持高速跑及终点冲刺跑的专项能力,以缩小我国优秀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刘翔110m 栏全程跨栏的步长,步频及速度等参数来分析其跨栏、栏间跑节奏等运动学特征,以他在200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中山站的110m 栏决赛为研究对象,采用德国产的激光测速仪(LAVEG SPORT),用影像解析相结合的办法来测量运动员跑进的速度。结果显示:刘翔的栏间3步总步长比较短,而且3步中每1步所占的比例也不同;刘翔全程栏问跑3步平均步频快,在第3~4栏栏间达到最大步频,并保持4个栏间到第6~7栏栏间;刘翔栏间的3步平均速度快(9.20m/s),在第4~5栏栏间达到最高速度(9.63m/s);与世界优秀跨栏运动员比较,刘翔的过栏的平均速度较慢,前3栏间的节奏相对不是很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中外优秀110m栏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优秀110m栏运动员和第6届世锦赛前7名运动员的全程速度变化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110m栏运动员在全程栏间速度的稳定性、攻栏技术等方面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在最大栏间速度、平均栏间速度、冲刺速度及保持较快栏间速度的能力上均明显差于对方,这些都有待于我国运动员今后努力改进与提高.  相似文献   

18.
男子110米栏全程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男子110米栏优秀运动员的全程技术规律与特点,使用16mm 高速摄影机,对第11届亚运会男子110米栏的决赛进行全程跟踪摄影和影片解析,得到全程分栏时间、速度、过栏步长与时间(腾空、支撑时间)等参数。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在群体和个体两方面与第24届奥运会的优秀选手作了比较、分析。此外,还对我国与亚洲男子110米栏选手的技术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优秀110 m栏运动员跨栏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收集3名获得过奥运会及世界田径锦标赛前8名的我国新老运动员比赛时的技术参数与第6届世锦赛前7名等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时发现:李彤的跨栏步技术、起跑和起跑后加速状态下攻栏的技术好于世界选手,但他栏间3步的速度以及终点冲刺的能力明显差于对方;刘翔栏间3步跑的速度以及终点冲刺的速度强于世界选手,史东鹏与世界选手十分接近,但他们的过栏腾空时间长,其原因分别是由于起跨角大,下栏距离长而引起.另外,史东鹏起跑至下第1栏的速度明显差于世界选手.分析出我国新老优秀110m栏运动员能走向世界的技术因素与不足之处,希望能为我国其他110m运动员所借鉴,同时也有利于刘翔、史东鹏今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20.
中外优秀110m栏运动员若干技术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优秀 110m栏运动员与第 6届世锦赛前 7名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时发现 :我国优秀选手下栏距离明显偏长、跨栏步腾空时间耗时多 ;另外 ,虽然全程速度曲线的规律与世锦赛前 7名大体一致 ,但栏间最高速度、保持速度的能力、各分栏速度的稳定性以及终点加速冲刺的能力均明显差于对方 ,这是导致比赛成绩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