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贡娟 《体育科学》2003,23(2):32-36
采用文献法等。结论:体育人才是公众人物,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应树立育人达标理念,采用竞技和教育,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等方法,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进行教育,以提高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抵制因过度商业化,职业化和兴奋剂滥用导致的体育异化。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教材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军 《体育与科学》2004,25(4):72-74
体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应充分体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正确把握新世纪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方向,体现对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教材结构,注重基础性与创新性;精选教材内容,突出科学性与时代性;形成教材特色,加强职业性与操作性;建设立体教材,促进文字教材与电子教材相协调。在此基础上设计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体例。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取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颜军 《体育科学》2001,21(3):81-84
体育心理学是兼具体育教育与心理科学两种特征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学科建设不是单纯地从心理学实践中按照严格的逻辑发展产生的,而是满足体育教育的客观需要的结果。未来的体育心理学将会对我国体育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努力实现体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整体化、研究成果的融合化、研究思路的本土化、研究效价的应用化和研究方法的实证化是我国体育心理学发展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4.
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于红民 《体育学刊》2004,11(1):87-89
阐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论述了学校体育具有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提出了学校体育改革着重在改变教师观念,身心健康并重;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坚持体育锻炼的适量性;激发积极情绪,使学生有运动快乐感。  相似文献   

5.
张伯苓学校体育思想包括普及学校体育,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德、智、体、群各育并进,而不可偏废,体育促进了人的完全发展;学校体育与青春期卫生教育相结合。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张伯苓学校体育的精髓,对今天学校体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面对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学校教育应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正确对待青春期,破除封建思想,在体育课教学中灌输科学的生理卫生知识。  相似文献   

6.
运用词频分析、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和绘图软件Netdraw,对<美国体育教育评论>1896-1929年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绘制.结果显示:现代体育科学形成之初,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深入人心;体育教育的研究对象日益明确,研究方法的多学科特征不断加强,研究成果数量逐渐增加,研究不断深入;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人体运动学、体育史学及人体测量学等学科的发展,促进了美国体育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体育教育研究由重实践向重学术研究转移,实践与学术研究从分离走向初步融合.  相似文献   

7.
郑旗 《体育学刊》2007,14(9):78-82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教材建设经历了初期、成熟和发展3个时期;科学基础方法论呈现的新特点,对构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质的研究方法引起重视,体育科学研究应重视研究方法的理性问题。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编写应全面贯彻国家教育、体育方针,贯彻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体现高起点、新内容、重实用的思想;并遵循编选并重、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支持、系统性和重点突出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人文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新教材结构层次主要由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与技术三大部分内容构成。  相似文献   

8.
面向21世纪高师体育的发展方向及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高师体育与高师教育和国民基础教育的内在联系为依据,站在对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民接振兴的高度,对面向周世纪高师体育的发展方向及策略进行了理性的探索。指出高师体育的发展方向是:面向中、小学教育;面向终身体育;面向增强学生的体质;面向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高师体育的发展策略:加强理论研究,构建具有师范特点的高师体育理论体系;加强高师体育教材建设,编写高师体育教科书;增加理论课的时数;建立良好的高师体育内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提出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以学生为对象,以健康为主线,以科学的生活方式为目标,以余暇(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选择教材注重人体生物改造功能和文化、教育等功能;教学与指导、教法与学法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信息台     
《中国学校体育》2002,(3):78-79
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将于明年召开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决定于200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本届科学大会面向广大科研人员、教育、体育、卫生专业理论工作者,管理人员,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校医等征集论文。论文力求反映近年来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特别是体育课程标准内容的实证研究;体育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改善与提高学生体能的研究;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试论体育教学的效益与“过度教学”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育落实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体育教学的效益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 完善和健康发展的,要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益,改善教学环境,消除“过度教学”现象是当 务之急。现行体育教学“过度教学”现象主要有3种情形,即:(1)体育课中内容上的“过 度教学”现象;(2)过多的动作技术环节教学;(3)不恰当的批评和赞赏。本文针对体育 教学“过度教学”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消除对策。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和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通过研究认为体育教学模式具有整体性、操作性、实践性、针对性和优效性特征 ,其结构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程序、教学过程结构与教学方法体系和教学条件四个层次。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功能结构把体育教学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八种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论、学习论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常见的“冲突”和产生的根源,并进一步探讨避免和减少冲突,加强师生间心理沟通和教学过程中互动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谈在"健康第一"指导下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学校体育功能的分析 ,阐述了如何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 ,对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应调整。  相似文献   

15.
体育课质量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尚停留在经验定性描述的阶段,因而难以准确评价其质量,也就难以正确指导教学实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AHP法”,可以对体育课评价有关各因素的“权重”加以准确量化与科学分析,达到对体育教学过程宏观调控与微观分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重心的转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现代体育科学教育有关理论分析认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重心,以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为杠杆,应向“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注意个性化培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选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评价方法”等几方面进行转移,以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郭峥 《安徽体育科技》2000,21(1):77-79,87
通过对”中招“体育加试所产生的功效分析,揭示了体育加试是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重要途径,提出了通过”体育加试“,体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就如何巩固、完善“体育加试”制度提出了若干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实施体育教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体育教学创新内涵的具体分析,提出了“把学生的健康(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能力)作为首要位置”作为体育教学创新的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作为体育教学创新的主要内容;“把良好的教风、学风和宽松融洽民主的教学氛围”作为体育教学创新的教学环境,以及围绕体育教学创新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等。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对"体质论"和"技能论"两种观点的基础上,论述了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对体育教师教学成就的不利影响,并剖析了由之带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因素的影响,重新审视了技术健身的体育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和乐体育”教学思想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乐体育”是在挖掘借鉴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行体育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论及“终身体育观”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思想。本文从“和乐体育”思想渊源、含义和教学模式入手,对其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在教学中营造“和乐”情境,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树立“终身体育观”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