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熊飞  王文 《湖北体育科技》2002,21(2):149-150
从人对生命追求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体育的审美价值。对人的社会、自然、精神生命的不同追求,构成了儒家、道家、佛教体育审美价值的不同取向。现代体育应以综合开发人的生命意识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现代体育教学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初步探讨了现代体育教学美的问题.现代体育教学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学的需要.现代体育教学美,主要从体育教师的形象美、体育教学过程美、体育教学环境美等美的因素和美的条件,来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创美的观念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心灵道德美,热爱现实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3.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既是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德、智、体、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育审美教育,在培养现代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体育与审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不但能使观众感受到美,而且由于运动的感知也能形成美的自我体验,通过愉快、满足、  相似文献   

4.
试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审美的功能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审美功能和体育美对功利的制衡,对体育兴趣的提升,对人类生存质量的优化等作用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强调指出体育美可以化解人的心理与身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不平衡,人的美满的生活存在于体育的审美之中。  相似文献   

5.
科技强力助推着现代体育的发展,但体育体现的是人类对美的追求,提出把审美与科技结合为体育训练和推广的双翼,让体育人自觉培养和展现形象美、道德美,使之成为体育发展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6.
身体对抗是竞技体育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社会理性思潮的漫延,竞技体育中的表演不再单纯是人的自然身体的对抗,而是在理性思维改造下的“半自动化身体”进行的机械演练.这种理性思维的扩张,使得现代竞技体育出现身体的工具化、崇拜的记录化、种族文明的退化等多种身体本位缺失现象.在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进行思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竞技体育中身体本位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体育经济研究中的经济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阐述经济伦理学的兴起与应用,分析体育经济领域出现的道德问题,从道义论、功利论和美德论三个维度论证体育经济伦理研究的道德理论基础.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体育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更是德治经济,经济伦理是体育经济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体育经济伦理研究对于丰富体育伦理学和体育经济学理论系统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对体育市场经济的社会实践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论证了作为非物质形态的社会存在的文化是一种丰富的资源.作为文化资源中感性生命极度表现的体育,因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西方人的体育活动以宣泄肉体的感性生命力为能事,而中国人的体育却是感性中有理性,肉体中有精神,运动中融进了审美情趣,两者的有机融合使中西方文化形成功能互补态势.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代商业体育首当其冲,"酒神"精神、"悲剧"精神和体育赛事广告是现代商业体育发展的内、外动因,现代体育的商业化倾向无疑为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现代美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初步探讨现代美学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问题。美化我们的体育教育,获得现代体育教学美。现代体育教学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学的需要。现代体育教学美,主要从体育教师的形象美,体育教学过程美,体育教学环境美等美的因素和美的条件,来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创美的观念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心灵道德美,热爱现实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初步探讨现代美学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问题。美化我们的体育教育,获得现代体育教学美。现代体育教学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学的需要。现代体育教学美,主要从体育教师的形象美,体育教学过程美,体育教学环境美等美的因素和美的条件,来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创美的观念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心灵道德美,热爱现实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11.
面对精神式微的当今教育,学生精神铸造亟待体育课程来"补钙"。理性主义虽然是构建体育课程的基本逻辑,但是理性化对人的精神关注极少,并不断解构了体育课程设计的精神内涵,割裂了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与精神的关系,致使体育课程缺乏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文精神。"苦"心志、"劳"筋骨和"求真、向善和审美"等精神考量绝不是简单的课程理念转变、课程内容的增减和方法创新,而是一种课程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当代体育课程改革在反思理性主义基础上的一次超越,是完成体育课程"增值"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2.
杨韵  邹玉玲 《体育科学》2013,33(1):89-93
在席勒美学思想关照下,依循其在人性省思基础上提出的人需要超越内在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对立状态,转而追寻作为一种审美的自由存在着的人的游戏冲动这一核心理念,对体育本质进行了与之相应的美学解读.研究认为,体育中的人是在生命潜能的释放与理性思维的运用这一内在交融,又不断冲突着的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之间,生成着融二者于一身的游戏冲动.这一游戏冲动的实现,使人在体育的过程中,既能够切身体验着体育所给予人的生命潜能的释放,也能够在理性思维的指引下实现着体育的规范与形式,使体育运动中的人呈现出一种审美而自由的“活的形象”,而这也正是体育的审美本质之真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竞技体育的审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技体育的审美功能主要指愉悦性功能和功利性功能,它既可以带给人们审美的感情愉快,又可以调节人的社会行为.本文运用美感心理的一般规律,对竞技体育的审美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学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学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体育态度量表为工具,通过田径和篮球项目来进行实验,对比分析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1)篮球项目的学习对男生的体育态度在身心健康、审美、精神解脱三个维度倾向上的得分都明显提高,田径项目的学习仅在精神解脱一个维度上产生了显性积极变化。(2)篮球项目对女生的体育态度在社交、追求刺激、精神解脱、自我磨练四个方面有显性积极影响,田径项目仅在精神解脱一个维度上产生了显性变化。在对体育态度的积极性影响方面,篮球项目明显好于田径项目。  相似文献   

15.
阐释了认识论的基本定义,揭示了它在哲学研究和体育哲学发展中的意义,继而剖析了在当代体育哲学研究中存在的"本体论导向"和近代认识论研究中的"心物二分"理念,认为这两者使体育哲学研究缺失了认识论研究的维度。引入了古代体育的"知识复兴"、现代认识论对近代认识论"心物二分"理念的批判和当代身体研究发展这3个因素,从理论背景和研究导向上给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提供了发展契机和可能性,以此实现体育、身体和知识这三者的会聚,构建"体育知识"何以形成和"体育知识"如何得以认识这两个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的基本问题,从中展示体育哲学认识论对体育与身体、体育与知识这两个基本关系的定位和对在体育运动中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传递知识这两个过程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体育审美教育与现代人素质培养安徽财贸学院董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对现代人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体育审美教育对现代人素质培养的作用不可低估.一、现代人与体育审美教育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是健美的身体、充...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 ,通过对儒家体育审美价值取向的反思 ,构建体育审美教育的新人文精神 ,当代体育审美教育应塑造全面的、有文化批判精神的人。研究认为 ,儒家从人的社会性角度去规范体育的审美价值 ,以“修身为本”、“齐之以礼”、“义以为上”作为体育的审美价值取向 ,儒家体育强调道德体验的审美价值 ,使体育成为泛化的道德训化 ,失去了原来的孔、孟思想中自由而发的生气和严肃的认识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18.
体育美育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而且能陶冶情操 ,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通过对体育美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及审美教育的研讨 ,提出体育美育势在必行的可行性 ,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体育审美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视体育审美教育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认为应通过学校体育这一教学手段,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体育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人文体育思想的摇篮。文章分析了古希腊人文体育思想的三个方面追求人的身心既善且美的希腊理想,关注人的和谐发展的博雅教育以及审美文化对体育的熏陶。希腊人文体育思想包含着体育的人学本质,即体育作为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行为,是通过运动实现对人的尊严、身体的权利以及审美需要等价值追求。它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体育文化提供了积极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