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我国交通事故状况严峻,对其进行有效预测十分必要。本文鉴于单一模型的局限性,建立了一种基于多种单一模型的最优加权组合模型。针对事故死亡人数的季节周期性、单调性和趋于平稳性,选取季节模型SARIMA、灰色模型GM(1,1)和Verhulst模型建模以及最优加权组合模型。结果表明,SARIMA、GM(1,1)、Verhulst模型预测相对平均误差分别为5.43%、11.92%、10.16%,而SGV(SARIMA、GM(1,1)、Verhulst)加权组合模型的平均误差仅为1.19%,因而最优加权组合模型克服了单一模型的不足,具有良好的精度,可以利用该模型对我国未来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粮食产量的准确预测,对国民经济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针对河南省1996-2006年的粮食相关数据,分别构建了基于时间序列的二次曲线方程和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以及基于多元回归的径向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比较三个单项模型的预测结果,最终构建了一种新的组合模型用来预测河南省2007-2011年的粮食产量。实验结果,证明了文章提出的组合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组合预测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唐小我 《预测》1991,10(4):35-39
组合预测的关键是确定加权系数。本文通过使组合预测误差平方和极小化来确定最优加权系数。本文给出了计算最优加权系数的计算公式,并导出了简单平均预测是最优组合预测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信息系统投资的最优组合赋权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信息系统项目投资方案决策中属性权重的确定问题,给出了一种主、客观最优组合赋权法,即将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加权综合,并通过数学规划模型求出各自的加权系数。  相似文献   

5.
周传世 《预测》1993,12(6):52-52,54
1 引言组合预测的基本含义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测模型来用加权平均的方式组合为一个模型,而加权系数的确定是最优组合预测模型确定的关键。我国有很多人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一些结果(见[1]、[2]).本文根据广义最小二乘法和加权最小一乘法思想,再论最优组合预测模型的确定. 2 根据广义最小二乘法确定最优权系数设对于同一预测问题我们有几种预测方法。 y(?)实际观测值,t=1,2,…,N; y(?)第i种方法的预测值,i=1,2,…,n; (?)=y(?)—y(?)第i种方法的预测误差; W_(?)第i种方法的加权系数,(?)=1; (?)加权组合预测值; e(?)=y(?)—y(?):组合预测误差. 根据广义二乘法的思想,最优组合预测模型,其权系数W=(w_1,…,w_n)~r应使下式中的J达到最小  相似文献   

6.
粮食产量的预报对国民经济计划、决策,指导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采用作物天气——统计预报模式,在建立预报模型中,逐步回归方法被广泛使用。但是,逐步回归建立的方程在相同因子个数的方程中残差平方和不一定是最小。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可得到残差平方和最小的方程。在浙江省早稻产量预报模型中,五个因子数方程的残差平方和最优子集比逐步回归下降18.1%。  相似文献   

7.
粮食增产背景下松花江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杰  张士锋  李九一 《资源科学》2014,36(9):1780-1788
根据全国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的规划,松花江区承担粮食增产任务150亿kg。在此粮食增产的背景下,对松花江区的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估,计算区域农业水资源能支撑的粮食生产规模是有实际意义的。本文通过构建松花江区的农业水资源最优配置模型,采用单一线性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综合考虑了各行业水资源分配、地形地貌、农耕制度、市场调节、区域气候、流域调水、农耕状况及制度等多方面因素,模拟结果显示,松花江区最优能实现粮食产量1 043.57亿kg,其中水稻产量达304.35亿kg,玉米产量为700.92亿kg,农业水资源能够承载预期的生产目标,并且粮食产量还有提升的潜力。模型的优化结果显示,二级区的嫩江区、第二松花江区、松花江干流区和乌苏里江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有限,对于其他子区,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全区优化后灌溉面积增加约250万hm2。模型为区域内水资源调配,区间跨流域调水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灌溉节水措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灰色动态模型预测方法,对甘肃省1949~1990年粮食产量进行计算分析,得到甘肃粮食总产量长期预测模型,由此计算出1991~2000年甘肃省的粮食产量预测值,为有关部门制定粮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1990年至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王介勇  刘彦随 《资源科学》2009,31(7):1188-1194
通过构建粮食产量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年~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重心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态势,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速率不断增大,粮食产量增长的空间波动性逐渐增强,产量优势区的空间格局尚不稳定。从资源、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深入剖析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驱动机制。耕地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趋势是驱动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客观基础,北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关键因素,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直接因素,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化的粮食支持政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最后探讨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区域环境、经济及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0.
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战略性资源的粮食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2~2003年),对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我国粮食产量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线性模型,并进一步阐释了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为政府机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种子作为最基础的农业生产资料,在粮食生产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国内学者在研究粮食投入要素替代方面,没有把种子投入作为重要变量进行研究。因此,文章以用种量投入作为重要变量之一构建粮食生产模型,测算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边际产量及要素间的替代弹性,研究要素替代。研究结果表明,用种量对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但对劳动力发挥替代作用的主要是农机动力,而用种量主要发挥粮食增产作用。根据研究结果得到相关启示,农机和种子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在粮食生产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保障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应提高品种改良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种子投入的增产作用;应加大农业机械补贴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户购买农机并投入生产,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超效率Output-DEA模型的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宁 《软科学》2011,25(3):79-83
应用超效率Output-DEA模型,对我国2008年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生产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处于技术有效的省份仅有4个,其超效率值存在较大差距。多数省区技术无效率是规模效率低造成的。如果能够提高无效率省区的技术效率,发挥有效率省份的生产潜力,对提升全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将产生十分明显的效果。各无效率省区还存在投入的冗余,减少这些投入冗余对于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应该把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作为粮食政策的首要目标,促进粮食生产区域的合理布局,优化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中国不同尺度的粮食减产类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粮食产量自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连续下降,2003年粮食产量降至1998年后最低点。本文选取1998和2003年为典型年份,从国家、省级、县域3种尺度对中国粮食减产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粮食生产变化模型,分别计算了播种面积和单产变化导致的粮食产量变化量,分析了二者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中国不同尺度粮食减产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①在国家尺度,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都在降低,粮食减产量的79.3%是粮食播面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②在省级尺度,我国有28个省级单位粮食产量在减少,总体上减产省级单位粮食播面和单产都在减少,减产量的80.7%是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省级单位减产的主要原因; ③我国粮食主产区的13个省级单位都在减产,减产量占减产省级单位总减产量的68.89%,总体上粮食主产区粮食播面和单产都在减少,减产量的68.8%是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粮食主产区减产的主要原因; ④我国县域单元中粮食减产县(市)数量占县(市)单元总量的79.44%,总体上减产县(市)播种面积和单产都在降低,减产量的75.9%是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县(市)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中国粮食产出规模效率及结构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同道  庞英  王伟  孙巍 《资源科学》2008,30(6):809-814
提高生活水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转型期中国耕地资源的经济供给不能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速度及要求相协调,致使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本文基于非参数方法双产出模型,在对转型期中国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测度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产出规模效率和粮食生产资源配置优化策略。结果表明,松辽、长江与黄河三大流域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依次递减;三大流域粮食产出规模效率依次递减;各大流域粮食产出规模效率最差。由此可见,规模效率是制约中国当前粮食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的关键因素。鉴于粮食对转型期中国的战略地位,中央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最大程度地发挥粮食生产规模效率;同时还应根据市场化进程中粮食生产所表现出来的区域特征,适时做出进一步激励粮食生产、最大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安排,同时这也是弥补市场失灵、稳定粮价、促进粮食高产稳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张长征  李嘉雯  孙杰 《资源科学》2022,44(1):169-180
粮食生产离不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支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会导致农户粮食生产陷入"效率损失"陷阱之中.本文以中国31个省份2009-2018年数据为样本,以秦岭-淮河为界,将全国划为南方、北方和秦岭-淮河3个区域,构建缺口测度模型和EBM模型,分别测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和粮食生产效率损失,并基于Tobit随机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农户福利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苗珊珊 《资源科学》2014,36(2):370-378
本文基于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相关数据,在对粮食供需弹性以及粮食收益率估计的基础上,运用Minot福利效应模型,对粮食价格波动中农户福利的变动进行了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粮食价格波动的农户福利效应由两方面组成,包括农户作为净生产者的福利变动和其作为净消费者的福利变动。生产福利变动与粮食生产价格变动具有同向作用关系,粮食生产价格平均每提高10%,农户的短期生产福利将增加2.17%,长期生产福利增加2.19%;而消费福利变动与粮食销售价格变动具有负向作用关系,粮食销售价格平均每提高10%,短期消费福利减少1.44%,长期消费福利将减少1.34%。粮食价格变动引起农户收入与粮食消费支出变化的相对值决定农户总福利效应。最后本文分析了这一结论的政策性含义。  相似文献   

17.
至2020年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1/3有赖于黄淮海地区贡献,挖掘大面积中低产田生产潜力,已成为提升粮食产能的最主要战略。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农业生产方式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变,已有的中低产田改造经验和技术已难以满足新形势需求。本文针对中低产田改造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以河南封丘为基地,在多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研发集成了新一代中低产田治理技术,即地力产量双跨越的技术,并在1.3万hm2中低产田改造区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巨大的增粮效益.为推动河南和黄淮海地区大面积增粮提供了样板。河南省政府已开始利用该技术进行新一轮中低产田改造。  相似文献   

18.
有偏技术进步、替代弹性与粮食生产要素组合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英基 《软科学》2017,(4):27-30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的研究框架理论,探究了粮食生产要素组合及技术变动趋势.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份2001~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了各要素价值份额和替代弹性.实证结果显示,粮食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边际贡献递减,而农用柴油、农业机械设备的边际贡献递增;劳动用工量的边际贡献递增,且与其他物质要素的替代关系明显.为此,通过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要素替代弹性等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实现生产要素组合的动态优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构建的CWARMEM模型实证分析了三种可能的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情景对主要流入省区和流出省区的粮食供求均衡格局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进一步凸现,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入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作为粮食主销区的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的粮食产需缺口会进一步加大,粮食供求区域失衡程度可能将会更加严重;而粮食主产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出,对当地的粮食生产格局以及流入省份的粮食消费格局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粮食供求区域均衡问题的同时,需要将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现实因素纳入到考虑范围之中。  相似文献   

20.
罗海平  邹楠  胡学英  王圣云 《资源科学》2021,43(6):1234-1247
随着全球性极端气候频发,粮食生产安全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意义重大。粮食主产区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本文应用逐级订正的机制法模型测算了1980—2019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并应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186个地级市现实作物生产水平与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属性,在市域尺度上评估了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得出:①1980—2019年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倾向率分别为-156.80、68.82、121.92 kg/(hm2·10 a);②玉米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和低值区范围均缩小,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小麦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范围扩大;③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重心迁移距离均小于现实迁移距离,并呈同向化特征;④黄淮海农业区、东北农业区、西南农业区等地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对此,应调整粮食生产重心,缓解气候条件较差地区的粮食生产压力,挖掘气候资源丰富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