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及保护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西北干旱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的最关键自然因素。文章系统分析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从用水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等解析了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结果显示,西北干旱区气温以0.32℃/10年的速率升高,降水以9.32 mm/10年的速率增加;冰川加速萎缩,冰雪融水径流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山区来水量增加约110×108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增加。近10年来,水资源节约利用成效显著,用水效率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力不断增强,生态系统健康向好发展。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依然突出,极端气候水文事件强度加大,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未来需要进一步挖掘水资源潜力,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以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空间.近30多年来,西北干旱区新垦绿洲面积达9.3万km2,占整个绿洲面积的55%,新垦绿洲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解决人地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绿洲向荒漠的扩张使过渡带萎缩甚至消失,新垦农田土壤贫瘠、沙化和盐渍化导致水肥利用效率及生产力低下,成为绿洲生态极为脆弱的区域,严重制约着整个绿洲的稳定性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宁夏干旱半干旱区现代节水高效农业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主要针对宁夏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并存的突出问题,以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突破口,开展了抗旱节水优势作物品种引选及优化布局、雨水资源就地利用、优势作物补充灌溉技术、旱作精准高效节水补灌设备研发、非充分灌溉与现代用水管理关键技术、旱作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及优势作物节水高效关键栽培技术及种植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与示范.课题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主持承担,参加单位包括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大学和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课题主持人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杜历研究员.  相似文献   

4.
西北半干旱区集水型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集水型生态农业是适应西北半干旱区自然资源特点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结合点。通过采取使两者同时受益的关键措施,不但可以实现农民的脱贫,而且还可以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与重建,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卢亚灵  颜磊  许学工 《资源科学》2010,32(2):303-308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概念框架,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五省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考虑到指标体系中各评价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所以首先在ArcGIS9.2平台上,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各因子的相关性,并对该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然后对脆弱性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好的、相对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等植被状况好、人类活动少的地区;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海陆过渡带和城市周围等生态系统不稳定、人类活动剧烈的地区;脆弱区的空间聚集程度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不同地区之间脆弱性高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低脆弱地区,脆弱性低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重脆弱区。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水资源变化与城市化过程的耦合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加快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对同步加快干旱区的工业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吸纳农村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改善农村脆弱得生态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受到水资源短缺及其用水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约束.本文以西北干旱区的甘肃河西走廊为例,分析了水资源变化与城市化过程的交互耦合效应.研究认为,河西走廊城市水资源短缺属于结构型短缺中的相对性短缺,城市兴起的第一驱动力是资源和交通,并因水的丰缺而盛衰,城市化进程缓慢的第一制动力不是水,而是弱小的产业集聚力.多重胁迫约束下未来30年的城市化水平只能达到35%左右,只能有约87×104农民进城,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所需城市用水量增加0.91×108M3左右,城市化水平每隔5%间隔的单位城市化水平所需城市用水量越大,取水难度和用水成本也越大.按照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在不考虑政策和户籍制度变化等因素的前提下,河西走廊未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可望达到47%左右.  相似文献   

7.
灵武市是一个山川共济的农业大市、工业强市。同时也是一个季节性缺水、资源性缺水、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水资源分配不平衡的干旱市。同时水系网络发达,灵武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措并举,加快水系改造,连通各大水系,平衡水资源布局,合理、高效地开发、利用现有水资源,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8.
新疆土地辽阔,光热丰富,降水稀少,气候极端干旱,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水土资源极不均衡,地多水少,水资源不足,特别是春水不足是当前及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土地利用的规模取决于水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开发深度;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生态环境是新疆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建立于1978年5月,其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治沙队。该所以沙漠和沙漠化为研究对象,以风沙灾害防冶和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改善及国土整治为研究内容,属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为主的研究机构。下设沙漠化及风沙、沙区农业自然资源、干旱区生态及流沙固定、自然条件综合研究、沙漠化监测及遥感、物质成分综合分析、仪  相似文献   

10.
《学会》2001,(2):5-5
本次论坛活动分为四个单元主题:"干旱区环境演变与趋势"、"干旱区退化过程机制"、"干旱区水循环与水管理"、"干旱区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围绕这些主题,与会代表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国家目标和科学目标入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达成一致共识: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不仅是一个纯科研领域的生态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发展问题,只有深入研究祖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及其调控,才能为我国下世纪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北方高寒兰干旱农牧交错带资源环境障碍与农牧生产力开发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高寒干旱、土瘠地薄的生态环境与乏力的社会投入,使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带面临生态恶化、粮草短缺、经济贫困三大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区域资源生产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后,提出了通过农田增施化肥,草地人工栽培开发土地资源初级生产潜力;面临温带市场发展蔬菜生产,开发区域冷凉资源生产潜力的关键技术。文章还进一步讨论了区域农牧业发展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及其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泾河上游固原地区的NDVI变化与降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郭广猛  谢高地  甄霖 《资源科学》2007,29(2):178-182
我国自2000年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本文使用2000年与2004年250m分辨率的MODIS植被指数数据(NDVI),分析了泾河上游固原地区植被和降水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该区植被覆盖情况有较大好转,NDVI在0.2~0.4之间的地区减少了31%,而NDVI在0.4~0.6的地区增加了67%; 同时该地区的降水利用效率也有所增加,从平均0.53增加到0.65。原州、彭阳和西吉3县NDVI与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别从0.27、0.58、0.50增加到0.83、0.92和0.95。研究认为这种增加主要是由于降水在年内分布与植被生长配合较好,而不是由于退耕还林政策所致。分析表明当生长季内降水小于450mm时,NDVI随降水增加而增加较慢,当降水大于450mm时,NDVI增加较快。生长季降水量小于450mm的地区以草地为主,大于450mm的地区以林地为主。所以生长季450mm降水可以看作是降水影响森林和草地一个临界点,在这一阈值之上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应以还林为主,在这一阈值之下以还草为主。  相似文献   

13.
水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最关键的生态环境因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状况与环境动态。文章从生态缺水的角度,以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为例,探讨了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缺水是造成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2006年武川县天然草地、灌木、乔木、农作物生长季平均耗水量分别为150.3mm、193.4mm、213.3mm、158.6mm,最小生态缺水量分别为93.1mm、38.2mm、251.5mm、96.6mm,植被生态系统继续向退化方向演替。合理调整植物品种结构,配置有限的水资源是当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水分的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最关键的生态环境因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状况与环境动态.文章从生态缺水的角度,以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为例,探讨了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缺水是造成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2006年武川县天然草地、灌木、乔木、农作物生长季平均耗水量分别为150.3mm、193.4mm、213.3mm、158.6mm,最小生态缺水量分分别为93.1mm、38.2mm、251.5mm、96.6mm,植被生态系统继续向退化方向演替.合理调整植物品种结构,配置有限的水资源是当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5.
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生态影响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钱者东  王智  秦卫华  蒋明康 《资源科学》2013,35(5):1059-1065
随着我国煤炭开采的重心向西北地区转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根据煤矿开采特点与半干旱地区环境特征,从矿井开采强度、生态敏感程度两个方面将煤矿开采的非污染生态影响分为土地占用、地面沉陷、地下水位变化、自然背景条件4个子系统,选取13项量化指标并确定其权重,构建了煤矿开采生态影响评价模型,系统提出了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生态影响程度定量评价的方法.以神木大保当煤矿为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绿洲化是干旱区绿洲时空演变的外在表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制约绿洲农业与干旱区生态保护的关键。河西走廊既是我国东联西出的重要通道,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既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西北地区典型灌溉农业区。经过70多年的建设,河西走廊在社会进步、交通条件、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水资源越来越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因子。文章在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以水量确定绿洲规模,并将20%—30%的水资源作为生态用水。建议在目前的水资源供给条件下,合理配置水土资源,提升绿洲质量、控制绿洲规模;适当建立低耗水的荒漠河岸植被带和环沙漠边缘的雨养防沙体系;加强荒漠植被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尽量减少对荒漠植被的干扰,以保护河西走廊生态屏障的安全稳定和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许航  李韬  宋健峰 《资源科学》2021,43(9):1808-1820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部门用水量大,但利用率不高,所以发展节水灌溉成为缓解水资源稀缺的可能路径。但是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的条件下,如果实际节水效果达不到预期,就会出现“灌溉用水反弹效应”。基于此,本文从理论上构建了灌溉用水反弹效应的衡量方法,然后利用LMDI分解法将灌溉用水反弹效应分解为气候效应、单产效应、结构效应、面积效应和灌溉效应,并利用西北五省(区)2005—2016年的数据,在效应测算和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驱动因素及区域差异。结果发现:①西北五省(区)整体的反弹效应高达340.00%,即新增用水量达到了预期节水量的3.4倍,其中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和新疆的灌溉用水反弹效应分别为374.97%、55.10%、117.46%、434.51%和384.32%;②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和种植面积扩大始终是促进西北整体和各省(区)灌溉用水反弹效应上升的驱动因素;③西北整体灌溉用水反弹效应上升的主导因素为单位面积产量增长,但各省(区)存在区域差异,其中甘肃、宁夏和陕西为单位面积产量增长,青海为气候变化,新疆为种植面积扩大。所以,为缓解旱区农业灌溉用水反弹效应,在整体策略上,不能追求单产的最大化,而应适当采取亏缺灌溉,并合理规划灌溉农业规模;在局部策略上,要实行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8.
西北干旱区脆弱景观的生态整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干旱区是中国景观脆弱性程度较高的地区,本文从自然背景和社会背景两个方面探讨了西北干旱区景观脆弱性的成因,并试图寻求景观政治的合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开发活动中的某些失误,包括对干旱区景观自身的规律性认识不足;绿洲开发有较大的不合理性;开发工作缺乏区域尺度的协调;荒漠景观破坏严重等;均为影响干旱区景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西北干旱区景观整治工作应采取如下措施:1、建立大系统综合平衡的生态保护战略;2、选择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租金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3、制定节约型的水资源开发战略;4、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5、建立生态环境预警系统;6、抢救濒危景观。  相似文献   

19.
暴雨径流资源的调控-以吉林省西部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广大兰干旱地区,一方面降水量少,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降水又集中在7、8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探讨暴雨径流资源的合理调控,有助于变灾害性的暴雨径流为宝贵的水资源,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以吉林省西部为例,在分析水资源概况及其在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和暴雨的地域分异,及划分暴雨径流资源调控区的基础上,对如何实施吉林省西部暴雨径流资源的调控进行了探讨。文中的调控措施可为其它半干旱区暴雨径流资源的调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是分布于我国境内的一个亚种,是沙棘属中的原始类群。沙棘的分布区大体呈西南—东北走向,从西藏东北部起,经黄土高原,直至大兴安岭西南角。本文通过对分布区与各生态因子等量线相似性比较,并结合野外考察,探讨了沙棘对各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最适值以及限制因子。研究发现,沙棘灌丛不仅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分布区,而且受大的气候带的控制,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其分布与我国的三大地理气候区分异规律相一致,正处在我国三大植被区的过渡地带。因而,沙棘的分布可以作为我国三大植被区分界的一个标志,这打破了以往认为灌丛没有明显水平地带性规律的概念。另外,本文还就沙棘分布区与建立人工沙棘园及我国种植制度区划和植树造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