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广州、深圳和东莞协同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科技创新发展。研究美国128号公路和101号公路的发展历史和成功因素,分析广州、深圳和东莞所具备的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并对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1,(7)
制造业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本文基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及相关文献,从综合规模、经济效益、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构建竞争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沿线城市制造业具体发展情况,研究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地区城市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沿线城市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段生物医药产业为案例,利用2014—2019年582条专利联合申请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创新主体结构与创新空间联系两方面探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实施前后广州段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变化,探究发现创新网络特征.研究发现地理空间要素受创新主体要素内在驱动,兼有连续性与间断性两种特征,对创新网络演化有一定影响.科技创新网络的营造需尊重创新规律,处理好主体要素与空间要素、空间连续与空间间断之间的关系.提出根据创新活动的空间根植性营造创新网络,破除行政壁垒以释放市场机制活力,提高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深科技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最前沿。以深科技推进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不仅是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的需要,也是形成上海市科技创新与经济国际影响力、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分析深科技及其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建设上海市科创中心重要性,深科技与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基础性条件,深科技及产业布局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独特功能,并从体制机制改革、协同创新机制、人才政策和深科技发展战略对上海市建设科创中心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走廊“要创新更要创业”,要打造研发平台到生产平台的产研一体化通道。基于2005-2017年市级面板数据,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所涉城市的科技创新效率为被解释变量,分别构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扩容”前后的门槛模型并实证分析研发投入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扩容”后的门槛值更低,各类创新主体能够以更低的研发投入达到原定的科技创新效率。超过门槛值之后,“扩容”后的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有更高的系数弹性,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加速发展。控制变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扩容”后显著,并与科技创新效率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正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全国第三大经济中心城市,在改革开放40年后,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等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与建设;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广州市于2015年、2016年、2017年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围绕  相似文献   

7.
将京沪深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综合水平的评价划分为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及创新影响四个要素维度,选取了20个指标,通过综合指数、要素指数、具体指标构建了京沪深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线性综合评价模型,比较分析了京沪深三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综合指数、要素指数及具体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京沪深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与美国硅谷的智能效率差距,采用两地的上市公司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法测量其智能效率,并实证其智能效率的来源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两地的智能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得到优化。硅谷的智能效率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走廊的智能效率主要来源于纯技术效率改善。影响因素对两地智能效率的影响迥异,相对硅谷,影响因素对走廊的影响更为强烈,他们主要通过对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来影响硅谷的智能效率,而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来影响走廊的智能效率。  相似文献   

9.
首先通过对上海和深圳科技创新活动基础、创新投入以及创新产出的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上海和深圳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上海科技创新基础条件整体优于深圳,且上海创新投入也大于深圳,但深圳科技创新产出的一些重要指标明显高于上海。其次根据上述结论,分别从创新主体、市场化水平、文化环境、企业性质等几个层面剖析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研究结果表明:较上海而言,以民营企业为创新主体、较高的市场化水平、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深圳产生更多科技创新成果的关键因素。最后分别归纳总结出政府推动型的上海创新模式和市场驱动型的深圳创新模式,通过二者的对比分析,可为其它区域或城市创新发展提供相关借鉴与有益启示与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的进步推动湾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从研发投入、创新主体、创新政策、产业结构和开放式创新五个方面,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了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情况。最后从研发支持力度、城市协同发展、创新主体合作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科创走廊建设正成为我国各地区探索创新实践与区域治理的战略重点.针对科创走廊的内涵与边界尚待明确的问题,在横向比对区域创新发展形式的前提下分析科创走廊的本质内涵,认为科创走廊是将创新过程贯彻完整的特殊区域创新发展模式,走廊区域内部系统功能互补、协同创新发展;进一步研究分析日本筑波-东京-横滨创新带与我国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例,基于知识视角认为,科创走廊内部参与创新活动的组织所在地理空间为科创走廊实体边界,创新活动为虚拟边界,科技创新为发展导向.最后提出区域建设科创走廊要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预先考虑布局基本设施,将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基础科技研发以及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发展聚焦科创过程前端、重视基础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为推动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梳理和归纳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和发展研究,以旧金山湾区、伦敦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分析总结国内外著名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情况,发现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结构以及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助于推动城市群科技创新发展。结合成渝地区现有的科技创新基础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成渝地区要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进一步健全合作创新机制、强化协同创新格局、培育重大原始创新、筑牢关键核心产业、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合作网络、聚集顶尖科创人才等。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的进步推动湾区经济的发展.运用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法,从研发投入、创新主体、创新政策、产业结构和开放式创新5个方面,分析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情况.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数量上的优势,同时财税支持力度较大、对外开放度高,但存在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偏低、高素质人才欠缺、创新主体之间合作存在阻碍等问题.最后从研发支持力度、城市协同发展、创新主体合作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客观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先优势和存在的短板,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科技创新的基础、环境、主体、人才、投入和产出等关键要素入手,通过人口、经济、企业注册、专利、论文等多源数据对比,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分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势头强劲、增速明显,拥有在科技创新方面比肩甚至赶超世界一流湾区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发现其中科技创新主体、人才、投入、产出等关键创新要素方面的短板愈发凸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障碍。对此,建议从推动协同创新、夯实人才基础、加强研发投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深圳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深圳科技政策体系的形成可分为4个时期,其演进历程具有政策工具从相对单一到不断丰富、政策覆盖领域不断扩大和精准、政策着力点切合产业发展导向等特征。探讨并分析其体系形成与政策效果有利于不断提升政策的综合效益,同时亦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此,调研组通过走访考察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以及中广核、华为等企业,围绕科技研发投入、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环境、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就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并不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时代课题,总结破解难题的实践路径,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提升各类创新主体内生动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科创走廊作为区域创新发展新形式,对创新要素的集聚以及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科创走廊的建设正成为我国各地域探索创新实践与区域治理的战略重点。然而,科创走廊的内涵与边界尚待明确,需要对此进行思考。本研究在横向比对区域创新发展形式的前提下,思考了科创走廊的本质内涵,认为科创走廊是将创新过程贯彻完整的特殊区域创新发展模式。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国内外科创走廊实例,结合知识视角,认为科创走廊内部参与创新活动的组织所在地理空间为科创走廊实体边界,创新活动为虚拟边界,科技创新为发展导向。本研究为企划建设以及正在建设科创走廊的区域提供了理念指导,促使其高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效益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广州科技创新要素构成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广州科技创新要素集成整合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广州科技创新要素集成整合的总体思路:一个中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两大重点——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与扩散科技创新辐射能力。提出了科技创新要素集成整合的对策建议: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来消除传统体制带来的障碍,深入学习和借鉴深圳整合科技创新要素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在科技创新要素集成整合上实现重投入和重整合双管齐下,发挥政府在科技要素集成整合上的主导、引领和推动作用,重点支持和资助官产学研资捆绑紧密型的科技创新联盟。  相似文献   

19.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正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升综合实力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对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国外沿海科技创新中心,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沿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情况进行归纳,凝练出它们共同的做法和举措;并通过梳理这些沿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对青岛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行顶层设计,提出建设主线、创新要素布局和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青岛市等国内沿海城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20.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本身也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即以科技创新国内循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国际循环构建高水平开放创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链条完善、产业链互补性强、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开放创新优势显著,但仍然面临基础研究能力有待提升、内外创新资源循环不畅、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未实现有效协同等问题,因此,提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基于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视角,该系统包括创新主体与创新组织、创新资源与创新环境、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其中科技创新资源为基础和前提,创新链为核心。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轴的国内循环系统建设要着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科技产业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国际循环系统建设要发挥港澳的国际化优势,推动国际合作向创新链源头延伸。同时,要通过完善创新资源自由流动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等,推动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