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弄清人民币远期市场之间的引导关系,本文采用GARCH模型对境外NDF市场和香港离岸远期市场做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境外NDF市场对香港离岸市场具有波动效应,即境外NDF市场主导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相似文献   

2.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进行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次改革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盯住美元,给我国经济发展各方面带来了影响。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因素入手,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杨帆 《预测》1994,13(3):23-25
关于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后的发展趋势杨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0031)11994年初的汇率并轨及其影响1994年1月1日开始,我国在汇率和外汇管理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第一,结束八十年代初期实行的外汇留成制度,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即中国企事业单位经营...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尤其是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引起各方极大的关注。本文根据2008年12月12日到2009年12月12日人民币兑美元的51周汇率数据,运用马尔可夫链预测方法,对人民币的汇率波动特征及其走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并给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5.
郑则强 《预测》1995,14(1):26-28,25
浅析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及近期走势郑则强(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金融研究所350003)自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即取消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实现汇率变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  相似文献   

6.
陶泽荣 《内江科技》2007,28(11):62-63
本文利用2001年1月到2004年12月48个月相关经济数据研究主要经济要素(国际储备、国际收支、消费者物价指数、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支出)变动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影响,验证经济发展一般变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5年7月21日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变化情况的具体分析,研究了促使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内因素、国际因素;在总结了主要经济学者关于人民币应否升值的观点后,对人民币升值进行了利弊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8.
美元加息对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基于此,首先介绍了美元加息背景,提出了美元加息货币政策的前提条件,接着论述了美元加息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多方面影响,包括国际投资、房地产市场、大宗原材料、人民币币值、国际收支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均产生较大影响,最后,提出了我国政府应对美元加息的货币选择政策,以减少和化解美元加息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外汇黑市与NDF市场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成夫 《预测》2006,25(4):50-55
在外汇管制的条件下,与我国正式外汇市场并存的还包括境内的外汇黑市和境外的人民币远期不交割合约市场。这两个市场性质和特点均有较大的差异,但二者的汇率变化一定程度受到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化的影响,与官方汇率长期稳定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对这两个市场的汇率数据分析表明,两个性质和特点差异较大的市场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提高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相关度不高 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利率与汇率之问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那么,人民币利率与汇率之间的相关性又如何呢? 尽管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在经济生活的不同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杠杆作用,但从二者的关系看,分割而治,互不关联的倾向十分明显.一方面,人民币利率调整与汇率调整没有很好结合起来.从1996年5月1日起至1999年6月10日三年多时间连续七次下调利率,却很少与汇率凋整联系起来,对汇率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样,人民币汇率调整也很少考虑到利率这一因素.而实际上利率的变动应该对汇率产生相当的影响;同样,汇率的变动也应通过货币兑换、金融资产形态转化等渠道对货币市场及其利率形成产生反作用.另一方面,利率改革与汇率改革进程也不一致.汇率基本上实行市场机制,而利率的计划管理特征仍较为浓厚.另外,在实际运行中二者不能相互配合,难以起到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重要性,利用2005年7月汇改后至2014年2月共104个月度数据,通过构建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和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效应和方差分解效应.结果表明: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均会引起人民币汇率升值.但财政政策的冲击较小且持续时间也较短;而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长期波动有显著影响.同时利用方差分解分析得出,财政政策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解释比例更小.最后在对结果进行解释的基础上,提出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利弊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明 《未来与发展》2007,(1):62-64,F0003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资信,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增强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币汇率的能力,并可能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但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给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带来压力,同时增加了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逐步探索人民币汇率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下人民币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作用,加强金融监管,严防国际炒作,采取加强国际货币合作、签订区域性多边货币互换协议等措施可以在减少外汇储备前提下保持国内金融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孙作林 《科技与管理》2006,8(3):106-109
通过对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对克鲁格曼模型进行了分层改造,并设监控指标,从而使汇率目标区重现生机.进而认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汇率目标区双层监控模型将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合意的选择,汇率目标区制度的设计符合中国金融市场渐进式的开放路径,并提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应配套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小灵通这种基于“落后”技术的产品,分析了其商业化价值。小灵通拥有强大的商业化能力,显著地提升了我国两大语音通信市场特别是移动电话市场的价值,其对消费者福利的年均贡献达到近百亿元。鉴于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增速较慢,小灵通的绿色环保特征及其与固定电话的捆绑关系,预期小灵通还会有更长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汇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主要的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2001年11月中国成功加入WTO,研究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特征对理解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国际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GARCH模型对并轨后中美外汇市场的波动性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以2005年7月21日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事件为契机,实证研究了人民币升值以来汇率与中国沪深两市主要股票指数之间的长期和短期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长期运行关系来说,汇率与各主要股指有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波动状况来说,汇率对A股指数有单向的Granger因果传递关系,而与B股指数之间没有因果传导关系.  相似文献   

17.
首先回顾了学术界关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收支影响的机制。根据不完全替代理论推导出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我国贸易收支的实证模型,并选取1994—2010年度数据,采用ADF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不显著。文章的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内需,缓解贸易顺差;控制贸易收支增长的速度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应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近期经济运行中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货币供应量、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认为我国短期内不会出现通货膨胀,但中期存在通货膨胀可能性较大,同时指明了未来时期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均衡汇率模型的核心是分析基本经济因素变化对均衡汇率的影响,并利用它们之间存在着的系统联系来估计均衡汇率。通过现代经济计量分析发现,国内投资、经济增长、利用外资效果和对外贸易状况,是人民币均衡汇率的长期决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变化发展阶段。从未来改革方向看,应当适当地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以充分反映出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动态相关关系:基于DCC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探讨利率与汇率的关系为切入点,运用DCC多元GARCH模型研究人民币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两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非常数,而是随时间变动;在汇率改革前,汇率和利率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汇率改革后,两者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但相关关系波动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