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魏艳旭  孙根年  李静 《资源科学》2011,33(7):1338-1345
本文依据1953年-2009年统计数据,以单位产值能源消耗为指标,将新中国划分为两个阶段(1953年-1977年和1978年-2009年),比较了两个阶段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从1953年-1977年,随着人均GDP的升高,人均能源呈同步增长;单位产值能耗从6.76t标准煤增长到17.9t标准煤,能源消耗弹性从3.59下降到-0.58,两者呈现反相关性;从1978年-2009年,随着人均GDP的增大,人均能源消耗波动上升;单位产值能源消耗从17.50t标准煤下降到5.05t标准煤,而能源消耗弹性波动较大。本文依据IPAT方程从广义技术角度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前30年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依赖性较大,对技术依赖性较小;而后30年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依赖性减弱,对技术依赖性增强;技术转变与技术进步是引起这种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焦文献  陈兴鹏  贾卓 《资源科学》2012,34(3):559-565
能源消费是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行为之一,对能源消费导致的碳足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能源消费碳足迹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计算得到了甘肃省1990年-2009年的总碳足迹、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岭回归函数拟合,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最后通过脱钩指数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碳足迹从1990年的0.091hm2/人上升为2009年的0.191hm2/人,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构成中,煤和石油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中又以煤所占比重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所起的作用甚微。碳足迹产值由1990年的1.18万元/hm2增加为2009年的2.51万元/hm2,碳足迹生态压力也从1990年的0.10上升至2009年的0.24。人口和人均GDP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且回归分析和脱钩指数分析都表明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相似文献   

3.
王青  陈志刚 《资源科学》2019,41(12):2274-2283
城乡差距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特别是农地违法非农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城乡差距对农地违法非农化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并运用1999—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乡差距扩大会导致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显著增长,尤其是随着财政支农支出占比的下降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扩大,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增幅明显。具体地,在省级层面,财政支农支出占比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会增加近25 hm 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每扩大10%,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也会增加约15 hm 2;而城乡土地产出效益差的扩大对农地违法非农化的影响则小得多。此外,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或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乡差距变化对农地违法非农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有效遏制农地违法非农化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的相关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软科学》2014,(6):131-135
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对中国西北能源富集地区20022011年间碳排放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并与东部6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结果表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高碳"特征;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动力;然而产业结构呈现"重型化"趋势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加大,导致单位能源碳强度上升,对未来节能减排工作构成挑战。  相似文献   

5.
中国1996年~2005年能源生态足迹与效率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探求中国能源可持续消费出发,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重点将中国近10年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并将其动态特征融入模型中,进行能源足迹产值、强度以及其带来的生态压力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提出中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表明:10年间,煤炭的足迹占据主要地位,1996年占人均总能源足迹的83.4%(0.301 hm2/人),到2005年占77.5%(0.418 hm2/人),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生产耗能足迹占有很大的比例,从1996年的83.30%(0.30hm2/人)到2005年的85.59%(0.450 hm2/人)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生活耗能的足迹所占比例则呈整体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12.75%(0.046 hm2/人)到2005年的10.48%(0.055hm2/人);自1996年起,能源足迹产值呈增加趋势,到2005年为0.33×104美元/hm2,比1996年的0.19×104美元/hm2增加0.14×104美元/hm2,能源足迹强度1996年最高为5.15 hm2/×104美元,最低为2005年3.07 hm2/×104美元;能源足迹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自1996年到1999年呈下降趋势,1996年压力指数为0.84,到1999年为0.63,从2000年开始便逐渐增加,到2004年超过1,2005年达到1.20。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冬季采暖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沼气、秸秆固化、气化等生物质能源高效利用给农村居民和公共建筑供暖的几种模式,并研讨了几种模式的积极意义和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现状长期以来,农村能源的消耗多以生活用能为主,生产用能所占比例不大,前者占农村总耗能量的80%左右,后者一般占20%。而生活用能中,又多以生物能源为主,煤、电等商品能源为辅。在我省的农村能源消耗中,农作物秸秆、畜粪和柴草一直是传统燃料,占生活用能的65%以上。据有关资料,我省农村各种用能的消耗量折合标准煤(7000大卡/公斤)为729万吨;其中烧掉的农作物秸秆折合标准煤355万吨,占总耗量的35%;畜粪折合标准煤177万吨,占总耗量的24.3%,薪柴折合60万吨,占总耗量的  相似文献   

8.
世界能源消费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世界能源消费存在较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当前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大多是静态和定性分析.本文对世界能源消费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及其变化开展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能源资源丰裕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增速较快、单位GDP能耗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也较快.尽管世界人均用能量的基尼系数有所下降,能源消费不平衡性略有减少,但广大发展中国家能源贫困问题依然严重.发展中国家电力普及性较低、固体能源占居民生活用能比重高.中国为促进世界能源消费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各国或地区单位GDP能耗对世界单位GWP能耗下降的贡献中,中国的贡献占了1/3;中国也为降低世界人均用能差异发挥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通辽地区农牧民生活用能现状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丽  夏建新 《资源科学》2009,31(12):2101-2109
能源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内蒙古通辽地区农牧民生活能源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当地能源利用现状,发现了农牧民生活用能的4个特点:①严重依靠秸秆和畜粪等低级传统生物质能源,大部分地区此类能源的消费量达70%以上;②能源消费水平低,调查各地的人均能源消费量都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1.09t标准煤;③能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多使用传统的土炕和火灶,燃烧效率低下,只有6%~10%,造成严重浪费;④环境污染严重,直接燃烧秸秆、薪柴和煤炭产生CO、SO2、PM10/25、NH3 等并使氮、磷等元素流失致使土地土壤肥力下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这种生活用能现状的3个驱动力: ①传统生活方式 ;②经济 ;③政府政策。最后,提出了解决内蒙古通辽地区农牧民用能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信息熵的中国能源消费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数量的短缺以及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将直接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安全.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一些高耗能生产和生活行为的过度扩张,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能源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量逐年上升,我国已经成为从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本文把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的数学方法引入能源结构领域,对我国1991年~2006年能源消费情况做了数量和结构上的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的能源消费需求总量逐年上升;②能源消费与能源生产之间的差值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在缓慢下降,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比例在逐渐上升;③能源消费结构信息熵1991年~2002年处于上升的趋势,2003年~2006年略低于2002年.但总体上变化不大,均衡度缓慢上升,这说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不明显,仍然是以煤炭为主,但结构逐渐在向多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从这3个方面选取了1991年~2006年的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建筑业产值比重、交通运输业产值比重、批发零售业产值比重、研究与实验经费比重、专利申请授权数、科技活动人员数量9个影响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因子,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通过采取转变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节约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措施来调整能源结构,确保我国能源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陇中黄土丘陵地区农村生活能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根据在通渭县李店乡祁咀村的问卷调查,估算了一个村域农村生活能源资源潜力和实际消费量,分析了能源消费结构。结果表明,目前该村人均每年实际消费能源489.5kg标煤,4.2口之家年消费能源2.061 t标煤,可满足农户的基本需求;自产能源占总能源的54.98%,不能满足需求;商品能源的使用对于转变用能结构起到积极作用,但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支出;生物质能占用能总量的一半,煤炭也有较大比重,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大,清洁能源的比例少;炊事、取暖用能作为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占用能的绝大部分,表明当地用能水平较低、用能结构不合理。研究认为,积极开发农村生活能源、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变,对生态保护和小康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活用能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影响生活能源消费量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地理和生活方式等。文章以中国28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分为北方城镇、北方农村、南方城镇、南方农村四组,分别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1997-2011年间各省区人均生活能源消费与人均收入的关系。结果显示:①人均生活用能与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②由于加热和制冷是居民生活用能的主要方向,收入与用能的关联表现出有趋向的空间差异;③北方高纬度区域和南方低纬度区域人均生活用能受收入的影响最大。在农村地区二者的关联性普遍比城镇地区大,其中北方城镇化水平高的省份二者关联性更强,而在气候温和的南方,二者的表现较为复杂;④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单位收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更大些。由此建议,要通过清洁能源的开发、科技进步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选取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贸易为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因素,并假设劳动力人均产出来源于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受教育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证研究这两个因素对人均产出的贡献。首先,确定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并构建了实证回归模型。其次,测算了中国1985-2009年中国的固定资本存量、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最后,利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贸易都是决定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因素,且国际贸易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进步渠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大,而知识产权保护通过高素质劳动力渠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工业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亚军 《科研管理》2012,33(11):16-23
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我国2009年工业生产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阶段DEA模型对工业生产效率进行测度比传统DEA方法更为合理;资源利用水平、人均居民消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民营资本所占份额和对外开放水平等环境变量对工业生产效率有着显著影响,各省市应该努力改善环境要素,创造工业生产效率提高的良好环境;各省市应该根据自身所处工业生产效率类型采取提高技术效率和扩大工业生产规模等措施,增强工业生产效率发展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基于生产部门、居民生活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以及水泥生产量的数据,较全面地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分解模型,考察样本期间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跨越了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但仍处于从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的过渡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这一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力,能源利用效率则是碳排放的主要负向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和城乡收入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龙开胜  陈利根 《资源科学》2007,29(4):139-145
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关系的研究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课题。通过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1978年~2004年中国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经济发展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数量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数量之间无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结论揭示了耕地消耗将带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总体福利水平提高的良好愿望只是一种错觉,实际情况与此相悖。因此,有必要把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作为解决耕地保护难题可供选择的途径,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耕地资源消耗的盲目依赖。  相似文献   

17.
李博  李清彬 《资源科学》2013,35(6):1194-1201
能源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由于资源禀赋、历史基础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区差异性,中国的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种存在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显然也表现在了能源消费方面.本文使用1998年-2009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地区差距,考察决定地区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城市化水平、城镇居民消费、工业化程度、国有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情况,然后运用基于回归的Shapley值分解技术,对中国地区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差距进行分解研究.分解结果显示:地区固有因素是影响地区差距的最主要因素,接下来依次是城市化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工业化程度、国有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其中,对外开放程度与技术创新能力是促进地区差距缩小的重要因素.基于研究结果,本文进而探讨了相关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收入和碳排放的面板数据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终端能源消费,生活用能对总能源的消费结构、供求关系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分城镇、农村两类消费群体,从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到面板模型的参数估计,分析人均生活用能、收入和生活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空间过程上显示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向。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带之间和同一地带的城乡之间,变截距模型估计的能耗和碳排放的固定效应差异主要受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低收入的西部地区能耗和碳排放的基数小,但对收入变动的反应敏感。南北方向的固定效应则主要反映了地理因素的影响,北方省区气候寒冷引起了较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大力调整用能结构,在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时,实施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9.
韩中奎  文博杰  代涛  李强峰  王欢  冯旭光 《资源科学》2018,40(12):2351-2359
建筑业是中国最大的钢铁消费领域,动态分析建筑中的钢铁存量的变化特征,有助于把握其二次资源回收潜力,为铁资源的循环利用及相关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以动态物质流分析结合生命周期分布函数,测算了1949—2016年中国房屋建筑中的钢铁存量。结果显示:经过缓慢增长期、稳定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三个阶段后,中国房屋建筑中钢铁存量从1949年的10.0万t增长到2016年的28.1亿t,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也从0.2kg/人增加到2029kg/人;受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影响,中国四大经济区域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差别明显,2016年东部地区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最大为2526kg/人,其次是东北地区2128kg/人、中部地区1732kg/人和西部地区1605kg/人;受城镇和农村的生活环境、经济水平差异影响,中国城乡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差异显著,2016年中国房屋建筑中城镇人均钢铁存量达3145kg/人,农村为530kg/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