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失业劳动力保留工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使用重庆市3000名失业人口入户调查数据,分析失业者自然特征、社会特征和政策因素对失业人员保留工资的影响。发现:失业人员保留工资主要决定于失业人员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受失业保障、政府提供职业培训、优惠政策等政策因素影响在OCS估计中不显著,而在GCS估计中对保留工资有显著的负影响(这种负的影响实际上将提高劳动力就业概率)。这也说明当前的就业促进政策不仅没有鼓励劳动者懒惰,而且对促进就业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488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高管持股影响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对就业效应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并根据高管持股比例的变化表现出区间效应。不同行业、性质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国有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表现为破坏效应,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增加破坏效应逐渐减弱,其他企业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增加表现为先创造后破坏;股权集中度的提升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的就业水平,却对民营企业的就业产生破坏;股权制衡度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制造企业就业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是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两权分离度的提高对国有制造企业的就业产生破坏效应,而在民营制造企业则表现出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   

3.
潘仙友 《今日科苑》2020,(1):45-49,69
基于政策实验法,本文以1998年"两控区"政策为例,构建了双重差分计量模型,利用中国地级市层面专利数据考察了环境治理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实证结论指出:双重差分模型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计量模型所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合理的环境政策能够转变技术进步方向,有效提升中国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即验证了"波特假说"在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存在性。然而,绿色技术创新对环境治理政策的反应具有时间维度上的滞后性,随着环境政策执行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呈现出显著的惯性及加速效应。  相似文献   

4.
文中选取2010—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以及杠杆率的中介效应,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杠杆率、企业风险承担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降低导致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企业会通过提高杠杆率间接地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规模小、成长性差的民营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影响更为显著.这意味着,去杠杆政策应当考虑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在政策制定方面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避免"一刀切"的去杠杆政策,保持经济政策的连贯性、一致性,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改变使民营企业遭受影响,使微观经济主体了解未来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5.
   政府补贴是国家引导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但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和机制观点不一。本文选取2012年至2016年新能源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在考虑时滞性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政府补贴、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揭示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企业产权异质以及地域特征对上述关系产生的差异性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具有促进效应,在东部沿海地区(vs.非东部沿海地区)和非国有企业(vs.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当期和滞后1期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vs.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当期和滞后1期政府补贴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效应,且完全通过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而传递。研究结论可为政府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为新能源企业合理利用政府补贴、调整研发投入策略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任晓松  马茜  刘宇佳  赵国浩 《资源科学》2020,42(9):1750-1763
以中国2011年出台的碳交易政策作为一次天然外生冲击,选取2010—2018年微观企业数据构造准自然实验,分别采用三重差分模型及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该政策对高污染工业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验证碳交易政策能否实现经济红利及其传导机制。结果发现:①碳交易政策显著提升了高污染工业企业的经济绩效,实现了经济红利。②机制检验表明:碳交易政策可通过低碳补助扶持效应、企业获益激励效应和研发创新动力效应间接影响高污染工业企业经济绩效,其中企业获益激励效应和研发创新动力效应两类机制表现出促进作用,而低碳补助扶持效应呈现出遮掩效果。③异质性分析显示:就总效应而言,碳交易政策对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经济绩效的提升效果更优;就中介效应而言,碳交易政策对国有企业和大规模企业经济绩效的总体中介效应明显,对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经济绩效只存在部分显著的并行及链式中介效应。本文从微观视角对中国碳市场理论构建作了有益补充,为碳交易政策的差异化实施和高污染工业企业减排增效机制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9,(6):30-36
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对2007~2016年各国家高新区内上市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示范区的设立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但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在企业产权性质上,示范区的设立对非国有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比国有企业明显;在区域差异方面,东部地区示范区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明显;从专利类型看,对企业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比外观设计专利明显。此外,引入三重差分模型进行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政策效应"和"集聚效应"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用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地区行业内产业集聚和竞争状况对上述影响关系的调节效应。本文研究发现:(1)随着地区行业内国有企业研发投入比例的升高,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显著减少,即,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挤出效应;(2)在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和行业内,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挤出效应会显著加强;(3)在竞争程度较高的地区和行业内,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挤出效应则会显著减弱。本文为政府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企业主导的自主创新战略有效实施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9,(3):5-8
基于动态面板模型以我国285个地级市2005至2015年的就业数据为样本,考察了环境规制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异质性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国有企业就业呈现"U"型影响,当前的平均规制水平在拐点左侧造成就业下降;对私营企业就业呈现倒"U"型影响,平均规制水平在拐点右侧也造成就业下降。环境规制透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国有企业就业的增长,却减少了私营企业就业,透过FDI则对两种类型的就业均带来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上海市2008-2014年的企业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政府RD资助是否促进了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的创新产出和技术进步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RD资助既没有显著影响国有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也没有显著影响其全要素生产率;RD资助显著增加了民营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但是也显著地降低了其全要素生产率。这反映出了缺乏激励的国有企业创新效率低下的现状,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因此,应当在RD资助政策中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和合理的奖惩机制,同时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并健全市场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政府RD投入是政府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政策手段。本文基于企业所有制差异,运用零膨胀模型研究了政府RD投入对2008-2011年上海高新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政府RD投入对高新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远远大于其对企业自身科研投入的挤出效应; 2)政府RD投入对高新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呈"倒U"型,中低的政府资助率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最为显著; 3)企业所有制不同,政府RD投入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对于国有企业,政府RD投入率虽然较高,但是对其企业的创新没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但对于非国有企业,适当的政府RD投入会促进企业创新,其中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最优政府资助率为中高投入率,有限公司最优为低投入率。  相似文献   

12.
王晓硕  王维国 《软科学》2012,27(7):54-59
以新经济地理学经典的工资方程为理论基础,利用我国2000~2009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各种类型的市场潜能(金融外部性)、就业密度(技术外部性)和地区工资的关系。分析发现,无论是全国样本还是分地区样本,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的正向效应显著;就业密度外部性对地区工资具有"门槛"效应;除中西部地区外,国外市场潜能(出口开放)和国内市场潜能之间具有明显的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将会带来制造业变革,人工智能政策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有待考证。在对人工智能政策量化的基础上,研究人工智能政策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并分类探讨我国内地各省市的人工智能政策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政策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正逐渐显露,较早颁布区域性人工智能政策的省市,人工智能政策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也较大,市场拉动型人工智能政策较其它类型政策的效应明显,科技经费投入和制造业就业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张红  宋文飞  韩先锋  魏轩 《软科学》2015,(1):124-128
基于2004~2012年工业中33个细分行业样本数据,对贸易自由化对就业影响的阶段性特点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就业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生产率已经达到"饱和"。但从总体上来看,生产率对就业的扩大效应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在这一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下,贸易自由化对就业总体上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同时,工资上升促进了就业;释放"结构红利"促进生产率提升是解决就业矛盾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本文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扩张劳动力需求、拉动就业的强劲驱动力。在影响机制方面,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市场规模效应、经营范围效应和生产率效应三条途径促进劳动力就业。基于异质性的研究发现,对于高科技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就业促进效应更加明显。最后,本文还发现数字化转型可以提高高学历人员占比和高技能人员占比,优化企业的劳动力结构。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准确评估数字化转型的就业效应,为实现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区域创新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企业作为区域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不同体制企业对区域创新效率溢出效应的影响值得关注。理论上各地区之间的区域创新会彼此影响,产生溢出效应,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和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区域依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将空间效应纳入实证研究,分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区域创新效率溢出效应的影响,发现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均能够显著的、正向的影响区域创新效率溢出,即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均能够促进临近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并且国有企业相比外资企业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滞后期1年对区域创新效率溢出没有显著的影响,在滞后期2~3年对区域创新效率溢出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得出:国有企业是技术扩散的中心,从区域创新效率溢出效应角度来说,国有企业是高效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十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企业调查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政府推动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投资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政府专项投资显著增加了高技术企业就业总量,也显著增加了研发人数和研发人员中高学历的人数,并且同政府资助大企业相比,政府资助中小企业的就业创造效应(无论在就业水平值还是增长率方面)更大;专项投资并没有改善各类高技术企业的就业结构(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的比重和研发人员中高学历人员的比重).研究还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非国有企业就业增长更加迅速,就业人员中的研发人员的比重降幅更小.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技术产业政府专项投资具有明显的就业创造效应,政府应鼓励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进入规模较小的非国有企业,优化就业结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助于“两控区”政策冲击,选取1994—2010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和国家专利数据,运用倍差法,研究了环境规制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显著地促进了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且在长期内其政策效应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使用不同的产业转型升级指标等稳健性检验表明,我们的结论基本不变。同时,政策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即它只是显著地促进了中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并不是通过资本深化渠道和外资溢出效应渠道,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渠道倒逼了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环保约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拉开了中国“环保督政”的序幕,并对微观层面的企业环境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环保约谈政策的颁布作为研究契机,结合准实验研究与倍差法,重点探讨环保约谈对企业绿色创新这一“能动式”环境战略的政策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显示:环保约谈为地方政府引致的生态治理压力,能够驱动企业的绿色创新战略,进而产生价值创造作用;从制度供给的路径效应来看,被约谈的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普惠型制度显著促进了辖区内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然而选择型制度的路径效应不显著,但两类制度形成的政策组合是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有效制度形式;从产权性质的调节效应来看,政府被约谈后,辖区内的民营企业能够通过绿色创新战略积极响应政府的环境治理压力,并且对普惠型制度供给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相比之下,具有“政策响应刚性”的国有企业未能利用绿色创新战略响应政府的号召,这可能与国有企业对被动性的末端治理战略的偏好性有关。本文不仅能够在绿色创新视角下完善中国环境政策实施效果的相关研究,还有利于厘清环境政策对企业环境战略的影响机理,能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资金支持和创新激励双重作用下专精特新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专精特新政策的实施对于提升企业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于不同特征企业的绩效水平存在差异性影响。其中,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更易受到专精特新政策的影响;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较好,西部和东北地区尚未普遍享受到政策红利。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要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政策体系,强化政府资金支持对企业生产经营及技术创新的放大效应,同时构建企业融通生态体系,加大对特定地区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