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利用2020年9月~2022年8月青海省冷湖赛什腾山区域自动站小时风向风速数据,按照年、季节、月、昼夜分别统计分析赛什腾山的风向和风速变化规律;同时按照季节、月分析了赛什腾山大风日数的出现频次和出现占比。结果表明:赛什腾山全年盛行风以W-NW为主,次盛行风为S-SW,偏东风的次数较少;春季盛行风向是SSW-WSW方向;夏季盛行风向为NE,次盛行风为SSW-WSW;秋季风向频率最高为SSW,次主导风为WNW-NNW;冬季风向所占比例最高为W-WNW。昼夜盛行风差异较大,夜间盛行风以西北风为主,白天盛行风以西南风为主。赛什腾山平均风速逐月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10月份开始风速逐步增大,至5月达最大,以后风速逐步减小。季节排序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冷湖地区与赛什腾山风速月际、季节和日变化不相同,可能是赛什腾山和冷湖站地形、海拔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拉萨40a日照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拉萨1961—2000a各季节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及多年变化趁势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进一步分析了日照的季节变化特点和异常分布情况,最后对日照与云量、降水及气温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了40a日照时数趋少,2000a达到历史最低值,日照与降水、日照、气温的相关明显。  相似文献   

3.
1971年-2007年青海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义花  汪青春  王振宇  李林 《资源科学》2011,33(5):1010-1016
基于青海省51个气象站1971年-2007年各月日照资料,分析了青海省日照时数分布特征:青海省多年平均日照实数在2351.5~3397.7h之间,多年平均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是柴达木地区,日照时数最少的地区是果洛地区。从日照时数的年变化来看:青海省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是5月,只有果洛地区的几个县最高日照时数出现在4月。从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特征来看:20世纪80年代与70年代相比,只有格尔木呈上升趋势,其余地区呈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同仁、共和日照时数分别上升60.8h、83.7h;而西宁、乐都、德令哈、格尔木、玉树呈下降趋势,除乐都、共和略有增加,其它地区均呈下降趋势。通过影响日照时数的要素分析:总云量、低云量与日照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亚  冯异 《西藏科技》2013,(11):59-61
利用1962年~2012年嘉黎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K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嘉黎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异常年份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嘉黎年日照时数的线性趋势表现为显著的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60.6h。四季日照时数都表现为增加趋势,增幅为8.92~18.62h/10a。但近30年四季日照时数均趋于减少,减幅为2.97~23.17h/10a,牟日照时数减幅达53.65h/10a。20世纪60至70年代季日照均偏少,80年代日照均偏多;90年代夏、秋季日照略偏少,春、冬2季偏多;进入21世纪前10年,秋季日照偏多,其他季节偏少。50年里,季、年日照时数在60年代多异常偏少年,异常偏多年仅出现在1982年。除夏季外,其他3个季节和年日照时数都发生了气候突变,季日照时数突变点均出现在70年代初;年日照指数突变较早,从1967年开始。  相似文献   

5.
根据海北地区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5~2019年的日照时数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五年滑动平均、日照异常年、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法和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海北地区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北地区年日照时数变化总体呈振荡减少趋势,且减少的趋势相对明显,气候倾向率为-64.83h/10a,海北四县年平均日照时数刚察最多、门源最少。海北地区季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春季、冬季的日照时数下降趋势不太显著,夏季和秋季日照时数下降趋势较显著。从气候倾向率来看,海北地区月日照时数都呈现减少趋势,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为5月,最少的月份为9月。根据天气、气候异常标准判断得出,年日照时数以异常偏少为主,主要出现在2018年和2019年。从小波变换得出海北地区日照时数存在着6a尺度和准13a尺度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6.
系外行星探测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天文学的热点领域。系外行星探测对行星形成和演化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地面大视场望远镜的长时间基线优势,可以开展系外行星的发现或认证工作。南京大学时域天文台(Time Domain Observatory,TiDO)是一批大视场、高精度的系外行星观测设备,包括6个望远镜及终端,放置在冷湖赛什腾山,将于2023年底完成建设并开展科学试运行。届时Ti DO拟开展系外行星大天区巡天搜寻、特定行星系统的凌星后随观测以精细刻画系外行星系统的物理和动力学特征,以及太阳系小天体观测工作。此外,TiDO的观测数据也可以用于双星、变星、恒星耀发等时域天文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桦南气象站自1970~2009年近40a的日照时数的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及与总云量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桦南县40a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其变化趋势为每年增加5.5h,40a共增加218.5h,增加明显的为20世纪70、80年代后期。日照时数变化存在季节差异,夏、秋、冬三个季节的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夏季呈减少趋势,2009年日照时数有突变现象。月日照时数变化为,6~12月日照时数为减少趋势,1~3月日照时数为增加趋势。总云量是影响日照时数的重要因素,日出日落时间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基于云南植烟点的土壤、烟叶分析数据和相应推算出的气象数据,应用分类分级方差对比、相关分析和高低端样组对比分析,研究揭示了生态环境因素土壤和气象以及品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各个要素影响的相对大小;气象条件是影响烟叶化学成分变化的主要生态环境因素,其中烤烟大田期平均气温(尤其最热月平均气温)、大田中后期(6~8月)日照时数和大田期降水量影响最大;在土壤因素中土壤pH值和水溶性氯含量与烟叶成分含量相关性最好,但其总体影响小于气象因素的作用,土壤N,P,K和有机质含量对烟叶成分影响相对较小;和气象、土壤两因素相比,4个烤烟品种间的烟叶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日光城”拉萨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利用拉萨1970年~2004年的日照时数、水汽压、降水、云量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讨论了35年来拉萨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拉萨年日照时数达2 980h;一年中10月份的日照时数最长,长达281h,8月份日照时数最短,为219h。4个季节中,秋季日照最丰富,长达777h,其次是春季、冬季,分别为769h、736h,夏季最少为698h。1970年~2004年以来拉萨的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近58h,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日照时数更是显著减少;4个季节中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少幅度最大,减幅为27h/10年。大气水汽压、降水是影响拉萨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因子,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们的显著增加对该时期日照时数的减少有着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1961年至2007年中国日照的演变及其关键气候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东  罗勇  高歌  祝昌汉  申彦波 《资源科学》2010,32(4):701-711
利用全国1961年-2007年的日照时数资料,依据各站日照时数长期变化线性倾向率的大小,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全国分为11个区,详细讨论了我国日照长期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我国日照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局地差异,夏季和冬季下降最明显,下降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及南方大部分地区,其中以华北平原降幅最大.1993年后,日照由"显著下降"转为"略有回升",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对该逆转的贡献明显不同.初步认为,大气污染(气候湿润化)是造成我国东部(西部)日照下降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轻雾和霾(低云和水汽)的增加.对最近30年来我国日照的气候特征也进行了分析,为太阳能开发利用提供最新科学数据和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昌都地区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具有30a(1980-2009年)的日照时数实测资料,分析了昌都地区日照时数年、季、月的变化趋势以及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浦东电力负荷特性及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上海市东电力公司提供的浦东新区2001年1月1日至2003年6月30日每5分钟电力负荷数据和浦东气象台同期每小时气温、气压、风速、风向、湿度、降水、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资料,用简单的统计相关系数方法研究了电力负荷特性以及典型季节气象负荷与相关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给出了典型季节气象负荷对气象因子响应程度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一个地区良好的气候状况和空气质量状况是影响游客选择出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文章从大气负氧离子浓度状况出发,分析了泾源县城和六盘山区大气负氧离子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泾源县城月平均负氧离子浓度在1 184个/cm3~2 301个/cm3之间,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为1 784个/cm3,六盘山区月平均负氧离子浓度在1 575个/cm3~2 816个/cm3之间,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为2 221个/cm3;泾源县城和六盘山区负氧离子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最高为夏季,春、秋次之,冬季最低;泾源县大气负氧离子浓度从4月开始明显增加,至7月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小;泾源县城和六盘山区9:00—17:00平均负氧离子浓度分别为1 890个/cm3和2 573个/cm3,是一天中最适合有氧出游的时间;大气负氧离子浓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泾源县城负氧离子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呈显著的正相...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5-2018年逐小时的臭氧(O_3)浓度、逐日最大8 h滑动平均浓度数据,分析了海宁市近地面O_3浓度、超标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气象资料初步讨论了气象因素对O_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海宁市O_3污染季节特征明显,春季最重、夏季、秋季次之、冬季最轻,主要污染时段是3~10月; 2015-2018年O_3浓度和各级超标日数总体上呈现出不明显地下降趋势,其中春、秋季保持平稳,夏季下降不明显,冬季下降趋势明显;(2) O_3浓度呈现"单峰"型日变化特征,最低浓度出现在06时左右,最高浓度出现在14时前后,主要超标时段是12时~17时;(3)O_3浓度与气温、日照时数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与相对湿度、风速则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表明较高的气温、较长的日照对于高O_3浓度的出现具有正作用,而较高的相对湿度、较大的风速均不利于高浓度O_3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运用察隅县1980~2010年月、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低)气温、年极端最高(低)气温、月、年降水量、月、年平均风速,1970~2010年月、年日照时数等资料,分析该县近32~42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得出气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变化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风速呈减小趋势,察隅地处藏东南,海拔相对较低,日照适中、热量充足、降水充沛,这些有利的气象因子非常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这样的气候对本地的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因此察隅成为西藏的主要农作物产区。  相似文献   

16.
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与日照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秉荣  颜亮东  校瑞香 《资源科学》2012,34(11):2074-2079
本文利用1961年-2008年三江源地区16个气象台站观测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资料,区内玉树气象站的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以及改进的Angstrom模型模拟的全区太阳总辐射年分布资料,应用线性趋势法,对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日照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全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2.8h,多年平均太阳辐射值为6751.08MJ/m2,较全国平均而言,三江源地区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日照北部高于南部,太阳总辐射西部高于东部;1961年-2008年间,三江源地区日照在玛多、达日地区显著增加,在治多、兴海显著减少,其余地区日照百分率和日照时数呈稳定状态,不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日照减少的现象;三江源地区太阳总辐射196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中后期呈减少趋势,1990年代后呈增加趋势,其变化趋势和全球先"变暗"后"变亮"过程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7.
西藏林芝色季拉山季风期降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律 《西藏科技》2010,(2):54-59
运用色季拉山的八个站(泥池、114站、113站、山顶、生态站、鲁朗、兵站、排龙)2007~2008年两年的季风期(5月-9月)逐时降水资料,通过统计学公式,对色季拉山的降水日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从降水频率和强度的日变化上存在一定规律,①整个季风期(5~9月),降水频率日变化总体上排龙和泥池站呈单峰型,山顶站呈三峰型,其余站呈双峰型。降水频率峰日变化曲线的峰值基本上为凌晨4时到早上8时、下午18时到晚上22时和下午16时左右;峰谷出现在上午10时至中午12时、下午17时左右和午夜0时左右,而降水强度日变化除了海拔较高、降水较少的测站外,时间上基本与降水频率日变化一致;②降水频率的最高峰值出现在凌晨至早上之间,而强度的最高峰值却出现在晚上至子夜之间;③盛夏(7月~8月)降水频率日变化曲线波的幅度大、数量相对较少;④随着海拔的升高,色季拉山两侧有降水频率增多、强度变小、峰(峰值、峰谷)的宽度变窄的趋势的趋势。⑤无论色季拉西南侧还是东北侧,降水频率曲线的波峰宽、数目少,降水强度曲线的波峰窄、数目多。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河西地区的3个太阳辐射站1993-2013年的辐射资料及13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年尺度和月尺度日照资料,对河西地区太阳能稳定程度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敦煌、酒泉、民勤的年太阳总辐射在5302-6672MJ/(m~2·a)之间,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河西地区全年日照总时数在2956-3241h之间,5-8月日照时数最多,12-2月最少,季节变化与太阳总辐射相同。历年中各月日照时长大于6小时天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在1.29-1.80之间,表明河西地区太阳能较为稳定且可利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重庆市环保局所提供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得出: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在2007—2014年(2007年以前数据不完整)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特征,污染趋势和地域差异。根据气温、降水、日照等方面气象要素特点分析了重庆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季节变化特征。从工业和生活污染等方面分析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来源,并通过熵值法来确定污染源的权重。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4年期间,重庆市总体大气环境质量表现良好,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略差于其他功能区,并且大气环境质量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重庆市大气中首要污染物是PM10,其次是氮氧化物,最后是二氧化硫。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气温、日照、降水等气象因素与大气环境质量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重庆市空气质量最好的季节是夏季,污染最严重的季节是冬季。此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气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59年至2008年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石羊河流域气象站点1959年-2008年的逐日、逐月、逐年的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应用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分析研究区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复值Morlet小波法分析研究区日照时数的周期变化,并在ArcGIS环境下分析了研究区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①近50a来流域年日照时数呈现不明显的增加趋势,变化趋势(β)值为1.78;四季日照时数均为增加趋势,其中以春季增加为主;②日照时数变化存在25a的主振荡周期和5~8a左右13a左右的次振荡周期;③日照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北部城区日照时间长,南部山区日照时间短,中部走廊平原的日照等值线大概和纬线平行;④暗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区日照时数的变化,气溶胶、降水量、排放物等的变化以及地形因素的影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域日照时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