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沈婕  钟书华 《科研管理》2019,40(9):48-5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专业化分工日益精细,智慧专业化战略为区域科技政策和科技战略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智慧专业化战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概念,作为“欧盟2020”战略主要框架在欧洲地区得到广泛的宣传和实践。基于智慧专业化战略提出背景,分析智慧专业化战略的概念演进及其特征,探讨其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从智慧专业化战略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分析智慧专业化战略的本质,从政策制定和步骤研究分析智慧专业化战略的实施,从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分析智慧专业化战略的评价。通过介绍国外智慧专业化战略实施方面的案例,为我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智慧专业化是区域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可持续的包容性经济增长。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下,制造业智慧专业化的研究正成为关注热点。本文以智慧专业化为出发点,对制造业智慧专业化概念的关键要素进行了梳理;重点从制造业智慧专业化与区域增长能力的关系,以及制造业智慧专业化的评价进行综述,并对制造业智慧专业化评价及模型、应用的合适空间和实际效果进行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熵权法评价2015年我国31个省份的光伏资源利用水平,分析区域的特征及差异,同时划分为四类开发区域、提出不同的发展方式。研究结果表明:(1)31个省份光伏资源利用评价值呈正偏态分布,北部及东部沿海城市资源利用水平较高,中部和内陆地区较低。(2)太阳能资源不会制约产业发展,社会经济状况、分布式光伏发展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3)依据光伏资源利用及实际情况划分优化调整区、重点开发区、潜力开发区和有序发展区四类发展区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30个省份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科技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进行量化,以人力资本、制度环境和产业结构等区域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运用Hansen面板门槛回归方法实证考察科技公共服务质量对区域创新的非线性作用,并分析区域吸收能力水平及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科技公共服务质量对区域创新水平存在基于人力资本的单门槛效应,以及基于制度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双门槛效应;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中高水平的制度环境和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科技公共服务质量创新效应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5.
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比较,总体上呈现出从东部到西部梯形递减的趋势。进一步对投入和产出能力分析发现,可以将31个省份高校分为投入产出协调型、投入领先型和产出领先型。因此,在智慧专业化均衡发展背景下,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可建立科研资源补偿机制和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产出领先型省份应加大创新资源的投入,投入领先型省份应进行供给和需求双侧改革,提升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实力。  相似文献   

6.
引入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技术创新全过程,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扩散、创新环境四个方面构建符合资源型区域特征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11个主要资源型省份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总体评价与分项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资源型省份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不同特点,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特色发展,重点突破;资源型区域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重点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完善创新环境,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绿色意识。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智慧专业化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数据挖掘和GIS,分析智慧专业化在欧洲的实践现状,为我国区域创新活动发展提供三方面建议,即:智慧专业化作为国际区域创新战略新趋势,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结构分析体系,为区域优势领域识别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丰富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内涵。智慧专业化不仅有利于实现区域创活动有效性的提升,也能有效避免区际发展模式雷同的问题,是区域创新战略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以Baumol的绝对β收敛为基础,对中国大陆地区除西藏外的30个省份1996—2014年间的综合科教水平进行收敛性研究。发现无论全国整体,还是东中西部的综合科教水平都存在着共同的发展规律:早期绝对β收敛显著,但其发散性越来越强。在以queen为权重的空间计量分析中,考虑空间因素比不考虑空间因素显著性提高,且发散性增强。因此要提高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采取措施促进综合科教水平均衡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将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因素引入装备制造业绩效评价体系之中,在分析产业融合因素对装备制造业绩效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揭示综合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水平、市场化水平和市场开放水平三个维度的产业特征因素对产业融合与产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设;采用投入产出法刻画中国30个省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水平,基于SFA法和C-D生产函数探索性地构建以内生投入因素与外生支撑因素为控制变量和以产业特征因素为调节变量的产业融合因素对装备制造业绩效影响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工具变量法对2001—2017年30个省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及与装备制造业绩效相关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进而验证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揭示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背景下的装备制造业绩效提升规律,并据此提出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9,(1):81-86
通过将产业集聚分为相关多样化、无关多样化以及专业化三种不同的类型,并将集聚函数引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构建了分析产业集聚对环境影响的数理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2004~2016年各省区的面板数据,通过考虑空间相关性和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的相关多样化、无关多样化以及专业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污染程度与相关多样化和无关多样化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而与专业化呈"U"型曲线关系。目前有29个省份的相关多样化水平和12个省份的无关多样化水平都低于临界值,尚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同时,有14个省份的专业化集聚水平高于临界值,已处于"U"型曲线的右侧。未来这些省份可能面临更严峻的环境压力。最后,就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区如何减轻环境压力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融合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主体,促使创新资源在各个主体间流动,并最终产生知识的创新与成果的转化.以系统协同理论为基础,从创新基础环境子系统、创新主体子系统与创新资源子系统三个方面对河南省2000-2007年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量化评价,并且把河南省2007年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状态与其他省份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河南省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公正、科学的智库测评不仅能够促进智库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有利于推动智库整体实力的提升。选择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智库评价体系,通过比较的方式归纳了智库评价模式特点,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了智库资源、智库学术影响、智库决策影响、智库社会影响、智库国际影响五维度区域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全国软科学研究机构统计调查》统计指标数据,采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开展区域智库影响力评价。区域智库影响力差序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区域智库影响力的五个维度都表现较好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相对排名靠后;有些省份五个维度排名变动幅度较小,而有些省份排名变动幅度较较大;省市区间智库影响力得分差距巨大,从大到小呈梯度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生态学理论,将“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划分为群落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两个部分,分析了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并依此构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2009-2015年我国28个省的统计数据,基于速度特征视角,运用突变级数法和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区域科技金融生态系统进行静态和动态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科技金融生态系统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东部经济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发展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绝大多数省份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但各区域动态发展趋势具有较大差异;中部经济区的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发展水平及稳定性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动态评价结果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西部经济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较低,但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和动态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4.
《软科学》2018,(6):45-48
以固定资源分配的DEA方法为基础,对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一种基于DEA效率评价和历史碳排放水平的资源分配方法。基于我国2030年承诺减排目标为决策导向,然后以全国平均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得出总量控制下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结果表明:吉林、上海等15个省份应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其2030年排放水平与2014年相当;要实现全国范围内平均效率最大化,需要将多数配额集中分配到少数省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和战略性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与提高能源效率协调一致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论文通过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八大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2000年-2010年)和能源效率水平(2000年-2009年)进行系统的评价,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两者发展过程中的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及协调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高水平区都呈线状分布,两者都具有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越高,高协调度区域表现出沿海、沿江分布的特点;③高协调度省区由点线状向线状和面状扩展,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省份协调度增长最为明显,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省份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16.
以2009—2013年行业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分别对广东和台湾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内部区域空间分布及各市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从产业集聚水平与集聚程度,还是在区域内部空间均衡发展上,广东相较台湾都有一定的差距,台湾的科技服务业在中国具有绝对的专业化优势;但显示广东的产业集聚程度正逐渐上升,特别是2013年呈现显著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核心,以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为导向,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建立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大子系统,12个要素,64个指标因子的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系统间协调发展度的研究,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运用1990-2010年全国尺度的时序数据进行分析,表明21年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高,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加强。以中国省域为对象,定量研究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布规律,评价结果显示各省份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协调发展度基本呈现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格局,但生态文明指数的空间分布状况并不完全符合东高西低的特征,并依据评价结果将中国31个省份划分为5个不同的发展类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绿色经济新形态的视角出发,综合选取合理的绿色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以“一带一路”重点省份2006-2016年的数据为依据,利用SBM模型及Malmquist指数对绿色经济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据此对各省份及区域整体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并利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绿色经济效率的因素进行探究和识别,研究表明:西部和东北部分省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其它省份,但区域间差距在缩小,城市化率等指标对效率值存在不同方向的影响。最后提出区域发展和提高绿色经济水平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实现节能降耗是新四化的应有之义。关于此主题的研究多使用单一指标测度新四化,未充分体现"新"的内涵。本文采用2011-2014年中国30省(市)的数据,以重新构建的新四化指数为基础,评价新四化的区域发展情况,识别四个指标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能源强度的影响。首先,在以新四化指数进行区域发展评价时发现,中国省际新四化水平基本与其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相吻合。其次,计量模型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明显改善了能源强度,但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能源强度的积极影响相对较小。此外,新四化在降低能源强度方面表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的效果,当以新四化衡量的区域发展水平较高时,提升某一化水平对整体能源强度的改善效果降低,说明新四化影响能源强度的效应趋于收敛。因而,着力提高区际资源配置效率,优先提升落后省份的新四化水平,对推动中国能源强度的下降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以2009-2013年行业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分别对广东和台湾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内部区域空间分布及各市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从产业集聚水平与集聚程度,还是在区域内部空间均衡发展上,广东相较台湾都有一定的差距,台湾的科技服务业在中国具有绝对的专业化优势;但显示广东的产业集聚程度正逐渐上升,特别是2013年呈现显著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