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界定产业创新速度的概念,认为其对高技术产业的直接作用机制包括国家创新效应、政府创新驱动压力、集聚竞争效应、规模经济效应,间接作用机制包括研发资源带动效应和研发资源配置效应。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速度对创新成果的贡献显著,其弹性系数为0.368;产业创新速度同时存在研发经费的门槛效应和研发人员的门槛效应,高水平研发投入地区产业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更大,研发人员中等投入水平地区产业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最低;协同创新与研发人员投入绩效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界定了产业创新速度,认为其作用机制包括直接机制和间接机制,直接机制包括驱动机制和拉动机制。产业创新速度的间接作用机制包括资源带动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创新速度对创新成果具有显著贡献,其弹性系数为正;产业创新速度存在研发经费门槛和研发人员门槛,当研发经费或研发人员投入中等时,创新速度的弹性较低;研发人员的绩效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高技术产业为例,建立了创新速度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然后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创新速度的要素替代效应和门槛效应特征。结果表明:创新速度间接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其加快了高技术产业创新对要素的替代效应,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是节约劳动力的技术进步。创新速度的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其能给高技术产业带来效益,效益越高的高技术企业,其创新速度的弹性越高。在不同创新速度下,高技术产业资本和劳动力的弹性具有门槛效应:创新速度越高,资本的弹性系数越大,劳动力的弹性系数也越大,但是提高的程度要小于资本。我国高技术产业正处于转型期,资本和创新速度的弹性偏低,质量有待提高。向量自回归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技术进步偏向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科研劳务费的作用特点与作用规律,本文以高技术产业为例,基于面板数据模型与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科研劳务费的平均弹性进行估计,并系统分析了科研劳务费自身的门槛效应、创新成果门槛效应、仪器设备费门槛效应、其他研发经费门槛效应、研发人员门槛效应、时间门槛效应。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科研劳务费绩效良好,弹性系数显著;低创新规模下劳务费的贡献不显著,高创新规模下劳务费的绩效显著;我国劳务费的绩效随着时间推延总体上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产业创新速度的概念,建立了高技术产业创新速度影响机制的分析框架,并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和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创新速度受要素投入、利润、产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产业规模对创新速度的影响最大;产业创新速度与利润之间互动效应显著,利润较高的企业更愿意加快产业创新速度;研发经费投入的绩效总体较高,利润和创新成果对研发经费投入形成了良性反馈;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有待提高,重大创新较少,创新成果的市场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首先构建了企业创新的路径体系,将企业创新分为自主研发与协同创新。在此基础上,考虑到知识和技术的空间溢出效应,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了自主研发与协同创新的综合绩效。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和技术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自主研发绩效显著,协同创新绩效不高;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降低了自主研发的弹性系数;自主研发与协同创新的协调性不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2000~2012年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全面研究了技术来源的四种渠道与技术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自主研发对技术创新产出的贡献最大,弹性系数为0.336,更新改造和技术引进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75、0.129,购买国内技术的作用并不显著。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具有明显的地区效应,二者对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明显,而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以更新改造为主。然后,本文又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究了四种技术来源冲击下技术创新产出的动态变化,发现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面板变系数模型研究了不同地区自主研发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贡献;采用地区和时间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自主研发投入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自主研发投入存在明显的地区门槛效应;自主研发投入时间门槛效应明显,其弹性系数逐年提高;引进技术、购买国内技术、更新改造、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绩效总体不高,反映出中国高技术产业引进技术二次开发水平不高、更新改造层次较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产业创新速度的概念,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创新速度与效益的互动机制并进行了实证。采用面板数据分析创新速度对效益的作用大小及作用规律,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高技术产业创新速度与效益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速度与效益之间呈现良性互动关系,创新速度每增加1%,会带来利润增加0114%,短期内提高企业创新速度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最有效手段。高技术产业创新速度与利润之间呈现U型曲线,当创新速度中等时利润最低。劳动力的弹性系数大于资本和创新速度,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运行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俞立平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646-1654
本文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下降的原因,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位数回归、状态空间方程、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并没有走上对引进技术依赖过重的道路,引进技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引进技术对创新成果贡献的弹性系数随着时间的推延和创新成果规模的增加在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仍处于对引进技术的适应期,引进技术的总体绩效仍然不高,引进技术与创新成果无关;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投入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消化吸收水平不高。引进技术下降的原因包括: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适度控制技术引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发展是有利的;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对引进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29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研究RD资金投入与RD人员投入对企业利润的作用特征及两者的协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RD资金投入与RD人员投入具有协调作用机制,只有研发资金与人员协同的企业才能实现超额利润。RD资金投入存在最佳规模,中等规模下资金投入对企业利润的弹性系数最大。RD人员投入水平较高时,RD资金投入对企业利润的弹性系数较大。由于我国RD人员投入水平整体偏低,且高素质研发人员较为匮乏,人员投入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俞立平  戴化勇  蔡绍洪 《科研管理》2019,40(10):116-125
从创新数量、创新质量角度分析创新对外贸出口的作用机制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创新数量的微观作用机制包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宏观作用机制包括加强国际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等。创新质量的微观作用机制包括有利于企业形成蓝海战略、企业创新成果的良性反馈效应,宏观作用机制包括催生新兴产业、提升全球价值链、改善国家贸易环境等等。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创新数量、创新质量对外贸出口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数量对外贸出口呈现U型曲线。并且具有外贸出口门槛效应,即随着外贸出口门槛水平增高,创新数量贡献的弹性增大;创新数量存在“U型陷阱”与“低外贸出口”效应;创新质量水平较低,与外贸出口无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以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中的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技术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项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以外商在华研发经费作为被解释变量,对2004-2013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创新能力对外商在华研发投资影响最显著(弹性系数为2.027),知识获取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的影响次之(弹性系数分别为1.416、1.292、1.147),而知识创造能力的影响不大(t检验未通过).  相似文献   

14.
王庆喜 《科学学研究》2013,31(7):1068-1076
采用我国31个省份中5个高技术产业1995-2010年的创新投入与产出数据,基于地理邻近、技术邻近和交互邻近三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分别考察了不同邻近性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省际知识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相比普通面板分析而言,空间面板分析的估计更为准确;研发资本对创新产出的贡献要高于研发人员;不管是在地理邻近还是在技术邻近维度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省际溢出效应均很明显,其中技术邻近效应略高,然而基于二者的交互效应并没有明显增强;不同设定方式下模型系数存在差别,文章据此探讨了其背后的可能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以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中的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技术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项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以外商在华研发经费作为被解释变量,对2004—2013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创新能力对外商在华研发投资影响最显著(弹性系数为2.027),知识获取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的影响次之(弹性系数分别为1.416、1.292、1.147),而知识创造能力的影响不大(t检验未通过)。  相似文献   

16.
企业研发机构是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坚力量,但现有相关研究更多集中在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上,较少关注企业研发机构规模与企业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此,选取2013—2020年我国29个省份的高技术企业的相关面板数据,采用联立方程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其研发机构规模与企业创新之间的静态线性关系、静态非线性关系和动态关系进行分析,并选用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一步分析企业创新、研发机构规模、研发经费投入、研发劳动力投入的脉冲响应。结果表明:企业研发机构规模与企业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静态线性关系;随着企业研发机构规模扩大,其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弹性逐渐降低;随着企业创新成果水平的提高,企业研发机构规模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弹性增大;企业研发机构规模扩大实际会在滞后1期时对企业创新产生最大的正向作用,且持续性不强,而企业创新对企业研发机构规模存在负向影响,说明当企业达成现阶段的创新目标后,大多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创新,甚至适当削减其研发机构规模。  相似文献   

17.
郭惠  刘航 《科研管理》2021,42(9):184-192
    “官产学研”融合是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有效释放政府研发资助的调节红利至关重要。本文借助理论模型阐释高校创新活动与地方创新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政府研发资助对高校创新溢出的调节影响可能存在较为复杂的动态机制。采用Hansen的门槛回归方法以及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高校创新能力提升对区域创新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在不同水平时影响弹性系数有所差异,高校创新能力处于(0.275 3 0.560 3\]区间的溢出效应最佳。政府研发资助对高校创新溢出具有动态调节作用,当资助强度高于0.085 3门槛阈值,高校创新才会释放正向溢出的“挤入效应”,并且随着研发资助强化,溢出轨迹呈现出边际递增规律。相应研究启示在于,定位高校创新溢出的最佳区间,跨越政府研发资助的约束门槛,才能有效撬动“官产学研”的内生驱动,加速区域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中国高技术企业在创新中协同创新动力不足问题,本文提出了协同创新深度的概念,从宏观文化背景、知识产权保护、交易成本、政府公共政策以及微观利润水平、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企业发展速度分析了协同创新深度的影响机制,并基于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在协同创新深度的决定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协同创新深度无关;中等利润水平和中等垄断程度对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大;企业规模与协同创新深度负相关;新兴企业、成熟企业和高速发展企业对协同创新需求更大。  相似文献   

19.
风险投资、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差异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研发投入相比,风险投资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新型融资手段,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备受争议。为此,采用我国1994—2012年风险投资、科技投入与创新产出的数据,运用线性回归和PLS回归实证分析风险投资、研发投入等对创新产出的差异化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风险投资、研发投入均对创新产出有正向促进作用,但风险投资额对创新产出的贡献率较低,研发经费支出额对专利产出的弹性系数是风险投资额弹性系数的2倍。尽管风险投资额对创新产出有正向影响,但对不同创新产出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在以专利申请量和注册商标量分别为解释变量的模型中,风险投资额对注册商标量的作用更为显著。这种结果的出现与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各项机制不完善有关。  相似文献   

20.
构建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的整合框架,探析基于吸收能力门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机制;收集中国高技术产业2000-2016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测度产业集聚与FDI溢出效应大小,检验并测算其各自的吸收能力门槛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大于FDI的溢出效应;(2)追赶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跨越特定门槛,才能有效利用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3)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引致的吸收能力门槛存在区域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促进并利用技术溢出的有效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