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和人口大省,由于各地市自然资源条件、区位选择以及农业发展方向的不同,其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各地市的农业竞争力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基于此,选取了7项与农业竞争力有关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来对河南省各地市的农业竞争力水平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河南省各地市的农业发展的竞争力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市农业发展分别有其需要提高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生物质能产业区域布局的优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琨  肖洪安  吴进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8):220-226
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从生物质能可供给潜力入手,依托产业布局理论构建区域生物质能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各地市生物质能产业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得分区间划分不同发展类型.结果 表明:2014-2018年河南省各地市生物质能供给量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各地市生物质能产业综合得分和排名比较稳定,其中郑州市在能源消费、科技创新能力、能源供给基础设施条件上优势明显,郑州市、洛阳市可作为省内生物质能产业增长极点,其他各市则以增长轴或网络状增长模式发展.最后,提出持续加强沼气工程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加大节能环保支出和强化清洁能源政策制定及实施力度、根据各地市生物质能产业布局得分进行分类支持等促进河南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4个方面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会宁县2009-2018年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得出结论:会宁县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整体质量水平相对较低;会宁县社会城镇化质量水平相对最高,且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会宁县经济城镇化质量次之,但发展速度相对最高;会宁县人口城镇化及空间城镇化质量水平相对较低且发展水平相当,增长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江西省卫生资源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使各种卫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本文利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统计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以2006—2012年《江西卫生统计年鉴》为依据,对江西省各地市以及城乡之间的每千人人口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注册护士等卫生资源的配置进行分析研究可知,近几年,江西城乡及各地市医院的卫生资源都有一些发展和进步,但是城乡之间及各地市之间的卫生资源配置却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提出要鼓励医师多点执业,加强城乡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城乡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使各种卫生资源的配置逐步合理。  相似文献   

5.
快速城镇化农村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文章以江苏省原锡山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1985年~2000年快速城镇化时期的城市化发展、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指结构变化)的态势.对研究区域城市化发展主导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机理分析,认为城镇化发展主要带来人口、经济的非农化及农业集约化的发展,这些影响都在土地利用上得到落实,并通过土地利用主体的行为实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变量,同时尝试性的将各类用地变化率绝对值之和定义为衡量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的标准,并构建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通过机理分析和模型分析,得出研究区域1985年~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文章还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对原锡山市城市化发展的耕地资源边际占用倾向进行了相应的数量分析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所导致的耕地资源边际占用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不再因城市化水平提高而增加耕地占用的边界年份在2014年左右.  相似文献   

6.
针对近年来河南省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占用大量耕地的问题,分析了2003-2008年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的变动情况;总结出河南省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时期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指出只有通过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并严格执行,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挖掘土地生产潜力等措施才能更好地协调工业化、城镇化与耕地数量减少的矛盾,切实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7.
张珂  程久苗  费罗成  洪德和 《资源科学》2018,40(10):2060-2072
科学度量土地城镇化的空间变化,实现人口、土地、产业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推动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运用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探索分析安徽省土地城镇化的总体空间分布、空间分异格局及局部空间差异,借助R语言支持下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其驱动因素,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协调区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果显示:① 安徽省土地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以铜陵、合肥、马鞍山、蚌埠、黄山、芜湖、淮南及滁州等地市的部分市辖区为核心,构成的高值集聚斑块日益凸显;以安徽省农产品主产区为核心,向四周渐进式扩展的环绕式空间结构则为低值区;② 省内土地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关联性,局部空间分异显著;③ 土地城镇化受人口、产业、投资、产出等因素影响,影响强度呈区域差异特征,土地城镇化驱动类型可沿淮河分为以北地区的人口—投资驱动型及以南地区的人口—产业驱动型。  相似文献   

8.
宫俊霞  邹滨  刘兴权 《资源科学》2016,38(9):1723-1732
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中国正面临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脱节、空城增多等诸多问题。准确识别这一过程中人口和土地城镇化的时空发展规律,对于合理规划、指导区域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载负生态环境保护重任的湘江流域为对象,选用离差系数指标、借助GIS空间自相关模型动态评估了1990-2010年湘江流域各县级单元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协调程度及时空集聚特征。结果表明,湘江流域人口和土地城镇化水平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速普遍较低、增长速率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率。相对于单中心的人口城镇化过程,湘江流域土地城镇化过程呈现出以长株潭城市群、娄底市、邵阳市、衡阳市为中心的多核组团圈层式发展结构。流域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过程呈现失调趋势,失调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湘江流域的“一核四轴”,呈显著空间聚集状态。  相似文献   

9.
张雅琼  程胜 《科教文汇》2009,(31):222-223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河南省又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对河南省城镇他的建设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构建户籍口径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市民人口城镇化率等统计指标,以接近“人的城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标杆,对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传统指标优劣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就改进政府政绩评价和城镇化的统计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河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状况分析,查找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解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水平,助推河南经济和社会更加协调、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蔡洁  夏显力  李世平 《资源科学》2015,37(11):2271-2278
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污染、生态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选用山东省17地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基于BC2-DEA测算了纯技术条件下的区域生态效率,立足新型城镇化视角,构建了区域生态效率与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比重、环保财政投入、万元GDP能耗的STIRPAT模型,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生态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生态效率呈U型关系,半岛地区和鲁中地区的大部分城市处于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鲁西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生态效率呈线性关系,区域生态效率随城镇化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环保财政投入和万元GDP能耗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竟虎  郑凤娟  杨东 《资源科学》2011,33(4):684-689
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建立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法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甘肃省1997年-2006年间土地经济集约利用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采用重心模型和ESDA分析了市域土地经济集约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特征以及二者的相关度。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特征来看,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除1998年外,市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差距不断增大。从空间特征看,经济发展水平地域上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减状态,而土地经济集约利用则以兰州为中心向外递减。土地集约利用重心表现为东南向西北方向迁移,而经济发展水平重心则由西向东迁移。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协调度较差。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发展是提高中国城镇化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城镇化建设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基于广东省东莞和中山两市共56个专业镇2006-201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专业镇产业结构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专业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会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并且专业镇的生存期越长,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对城镇化水平提高效果越大.  相似文献   

15.
郭唯  左其亭  马军霞 《资源科学》2015,37(11):2251-2260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水、经济矛盾,研究区域人口-水资源-经济的和谐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变化过程,能为区域缓解人口密集、水资源紧缺提供指导。本文根据人水和谐量化方法,确定了河南省2000-2012年18个城市的和谐发展水平,先利用变差系数对时间和空间的差异程度进行识别,再利用箱形图等分析其时间变化过程,利用全局Moran's I和局部Moran's I指数法分析其空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年际变差系数先上升后持续下降、趋于均衡,空间上周口市变差系数最大、郑州市变差系数最小;在时间上,河南省人口-水资源-经济的和谐发展水平整体有所提升,由“较不和谐”提高到了“较和谐”状态;在空间上,和谐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三门峡、洛阳、济源为高高聚集区,商丘和濮阳为低低聚集区,整体呈现西优东劣态势。  相似文献   

16.
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现代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因此提高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通过构建区域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对河南省农产品加工各产业竞争力进行测度,并对2006年和2008年的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竞争力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虽然河南省农产品加工各分产业趋于竞争力增强趋势,但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以及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的竞争力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从绿色经济新形态的视角出发,综合选取合理的绿色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以“一带一路”重点省份2006-2016年的数据为依据,利用SBM模型及Malmquist指数对绿色经济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据此对各省份及区域整体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并利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绿色经济效率的因素进行探究和识别,研究表明:西部和东北部分省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其它省份,但区域间差距在缩小,城市化率等指标对效率值存在不同方向的影响。最后提出区域发展和提高绿色经济水平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核心,以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为导向,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建立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大子系统,12个要素,64个指标因子的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系统间协调发展度的研究,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运用1990-2010年全国尺度的时序数据进行分析,表明21年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高,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加强。以中国省域为对象,定量研究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布规律,评价结果显示各省份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协调发展度基本呈现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格局,但生态文明指数的空间分布状况并不完全符合东高西低的特征,并依据评价结果将中国31个省份划分为5个不同的发展类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以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峻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阻碍之一。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008—2017年各省市及各区域生态环境效率进行了时空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三阶段DEA模型较传统DEA更加合理,在不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影响下,会使生态环境效率真实值明显高估。(2)不同的环境变量对于生态环境效率的影响作用不同,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有利于提升各省市的环境效率水平;人均GDP和外贸依存度会对环境效率产生负面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占比在不同阶段对不同投入变量则体现出不同特征。(3)调整后的区域间真实生态环境效率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平衡现象,华东、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效率值较高,西南、西北地区处于较低水平。(4)各省市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在地域上有较大差异,如西南、西北地区规模效率在第一阶段被明显高估,华南、华中地区则是纯技术效率被高估。针对各省市及各地区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提出各省市应根据研究结果对症下药,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合理调整经济、做到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格局指标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河南省优势景观类型为耕地,其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5%左右,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其它面积较小的景观类型则呈补丁状散布在各个分区中;②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双重作用,造成河南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丘陵地区,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相对较高,景观优势度则相对较低;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平原地区,农业景观类型具有明显的主体地位,景观则呈现较低的多样性性和均匀度,而在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的山地平原过度地区,加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致使这些地区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