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9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每年组织编写“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呈送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代表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该系列报告2003卷已于近日出版。《2003科学发展报告》分9部分:“科学回顾与展望”,“科学前沿介绍”;“2002年诺贝尔奖评述”;“中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公众关注的科学热点”;“科技战略与政策”;“中国科学发展概况”;“科学家建议”;“附录”。介绍了世界科技和若干科学前沿热点领域发展态势;我国科学家做出的世界水平的突破性成果和科学工作;一些国家21世纪初的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以及中国科学院有…  相似文献   

2.
权威、合作和科学发现SARS和中国科学共同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围绕SARS进行的科学研究为案例,来考察科学共同体长期关注的权威、合作和科学发现之间的关系。中国之所以失去最先发现冠状病毒的变种是SARS的病原体的机会,是因为科学家不想挑战科学权威提出的“衣原体理论”,而资源在握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又竭力为此假说辩护。缺乏合作则使中国科学家在SARS病毒基因组测序的国际竞争中败北。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责任与道德编辑的话:  与数千年间人类文明历史中逐步形成、发展的“道德”、“伦理”相比,科学、科学家、科学共同体乃至今天的所谓科技界,显得是那么年轻。因为“科学家”的出现不过是文艺复兴以后近300年来的事情,甚至英语中,在19世纪中叶前还查不到“科学家”这个词汇。现在,我们讨论所谓科学道德问题,往往是从传统的人文属性出发,还不能说是准确地表达了科学与技术的本质特征。然而,面对“剽窃”、“作假”等人为的科技工作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社会舆论往往会产生一些道德判断与伦理评价;由此又引发出一系列科学哲…  相似文献   

4.
科学面前人人平等,自由探索不容侵犯。这是一个常识。然而,遗憾的是许多以真理主人自居的所谓学者,却频频对民间科学探索者发难,说“民间科学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也无意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他们不是‘哥猜家’而是‘割菜家’”、“他们生存能力通常很差,有人甚至年过四十还要依靠父母、妻儿来维持生存”、“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在沙滩上盖楼”……这种将民间科学家妖魔化的霸道做法,确有文革栽赃诬陷之遗风。他们轻易地给“民科”贴上了“非科学”的标签,扣上了“伪科学”的帽子,我不禁想问:研究“永动机”有什么错,我就是喜欢,…  相似文献   

5.
传统科学实在论与科学的社会建构共享着表征主义的科学观。表征主义使“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陷入了一种“理性的危机”,即传统的科学哲学实在论把科学家看成是“理性傀儡”或“规范傀儡”,社会建构主义则把科学家变成了“利益傀儡”,结果使科学研究陷入不可自拔的认识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实在的“方法论的恐惧”之中。用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取代作为知识的表征的科学,给与“实在”以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的解释,是消解这类“危机”,并拯救科学的社会建构理论的批判成果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科学主义:原始创新的拦路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一期“科学与文化”栏目里,科学家,但主要是哲学家们谈到了当下中国一个较为流行的思潮——“科学主义”。在这一期,我们事先就这一话题向众多科学院的院士发出约稿邀请,希望更多工作在一线的科学家们来参与讨论他们眼中的科学。但遗憾的是他们中响应的廖廖无几,这又一次加强了我们心中这样的一个印象:中国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参与精神的贫乏。我们这次选刊出来的五篇文章,代表了不同、甚至非常不同的观点。我们仍像以往一样希望这些观点能引起人们、尤其是科学家们对科学这一问题的哲学思考。 ——编者  相似文献   

7.
作为科学共同体成员的科学家,其道德意识在科学的发展与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道德世界观”的形成,解决了科学家自身的道德意识与自然世界、义务感与自然冲动之间的冲突,实现了义务与现实、道德与自然的“和谐”。但是,科学家的“道德世界观”只是个体“冲动形态的意识”,无法代替科学共同体组织实体的道德意识和意志行为,因而往往陷入特殊性、个别性以及抽象性的困境中。这一困境的超越必须诉诸于科学共同体的“伦理世界观”。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责任与道德”问题,其实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关于科学家的道德标准,即科学共同体内部有哪些道德原则,作为一名共同体成员,科学家应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规范。这些原则或规范有强纲领性的,也有弱纲领性的,但显然是科学共同体所特有的,而且是泛化的。一个社会有其道德标准,若违背了,就是“犯罪”,一个共同体也会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若违背了,就破坏了“行规”,这也是一种“犯罪’当然是针对于共同体而言。科学共同体也是一个小社会,其内部的道德标准可以起到保障体制运作,规范个体的业内行为,惩处违规现象,从而使得科学…  相似文献   

9.
眭平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449-1453
 凡在科学探索中取得辉煌成就的科学家,大多是知识面广泛、涉及研究范围开阔的“博学”者。这已成为科学史上一大事实。从钱学森的“博学”谈起,探讨科学大师的“博学”现象、“博学”动机,及 “博学”在科学探索中的创新作用,并对“博学”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保持孩子的这种科学探究、动手动脑的科学精神就成了老师、家长乃至社会的重大责任。如何在家庭中开展“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呢?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年度系列报告之一的《科学发展报告》(简称《报告》) ,旨在综述世界科学进展与发展趋势 ,评述科学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 ,报道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介绍科学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中的作用 ,并提出有关中国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供高层科学决策参考。同时 ,也可供各级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高校师生和科学爱好者阅读、参考。《2 0 0 0科学发展报告》的特点有三 :(1 )内容丰富 ,视野开阔。突出了科学回顾与展望的内容 ,如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的“百年科学技术之回顾…  相似文献   

12.
卢鹤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国际知名学者,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大学教育,成绩斐然,被翊为“中国核能之父”。他十分重视理论的创新与科学的社会实践,认为“一个科学家要有新的突破、新的发现”,“理论预言指导实践是当代重大技术发展的特征”,“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精神也是没有国界的”。他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献身科学、热爱和平的科学精神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中国人》2014,(8):42-44
7月5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揭晓。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天宫一号”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宏,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中国4G掌门人”、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等80位科学家获奖。  相似文献   

14.
败北     
5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网站刊登了两篇萨斯病毒基因组序列的研究论文,一篇由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科学家为主完成;另一篇则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署基因组科学研究中心完成。 这两篇论文的刊发,意味着关于萨斯病毒的基因研究优先权的旁落,多家媒体发表了同一言论“……宣布萨斯病毒基因组序列战结束,中国科学家败北。”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的科学思想和民主思想始终交织在一起 ,这是他不同于前人之处 ,也是他比同时代人深刻和独到之处。他不是纯粹的科学家 ,却和所有真正的科学家一样首先是个唯物主义者。他更看重科学的社会功能价值 ,并用“方法”为科学做出了统一的脚注。在对西方科学狂热的尊崇中 ,他倡导的是实证、是主客观的统一。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 ,朴素的唯物论的科学观升华为唯物史观 ,“物质一元论”在成为“科学一元论”之后又被赋予了“经济一元论”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赵九章小传     
《今日科苑》2017,(4):39-40
赵九章是我国著名的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他先后创立了不少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并开辟了许多新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大庆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I0009-I0010
困扰研究人员30多年的最基本分子生物学问题获得了突破。4月25日,《科学》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家的长篇论文,宣布解析了“30纳米染色质高级结构”,这使人类知道了决定同卵双胞胎存有差异的“30纳米染色质”的结构。困扰世界30多年的最基本分子生物学问题获突破 我科学家率先解析30纳米染色质高清晰结构 困扰研究人员30多年的最基本分子生物学问题获得了突破。4月25日,《科学》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家的长篇论文,宣布解析了“30纳米染色质高级结构”,这使人类知道了决定同卵双胞胎存有差异的“30纳米染色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因在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而获奖。虽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一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家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中国科学家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如何?虽然这些问题,作者很难论述全面、深刻,但我们应唤起获得诺贝尔奖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创造持续而又稳定的科学大环境,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提高全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实现中国人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实质(一)诺贝尔科…  相似文献   

19.
薛焕玉 《未来与发展》2005,26(1):39-41,34
在中国未来研究会等三单位联合召开的第三届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上,韦钰副部长作了“科学教育与综合国力”的报告,强调了教育要充分吸收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符合人体生理、心理和思维特点的科学教育,而不要去违背这些规律。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所长作了“脑科学与道德教育”的报告,着重探讨了脑科  相似文献   

20.
谈到科学的责任和道德问题就不能不涉及到科学的本征和科学的品格。众所周知,科学是以求真,求实,求真理为自己的天职,为自己的灵魂的。科学的本征也正突出表现在它坚持真实、坚持真理这一刚正、刚直的品格上。科学之所以日益受到社会和公众的重视和尊重,说到底,就在于它的这个“真”,这个“实”,这个“刚正刚直”上。一代代科学家也正是本着这种求真求中宣部的精神,坚守着这种刚正刚直的品格,才使人尖突破了一层层的迷雾,一层层表象,而得以越来越多的认识了周围的种种真实存在和种种客观规律。一代代科学家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