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新兴技术采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采用者的风险偏好程度,将新兴技术采用生命周期分为n个阶段。假设新兴技术发展状态服从平稳独立增量过程,利用风险度量原理论证了新兴技术采用生命周期内技术采用者采用新兴技术时风险随时间的递减性以及边际风险随时间推移的递增性,并利用等风险图法分析了新兴技术采用生命周期内采用者的风险偏好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兴技术采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采用者的风险偏好程度,将新兴技术采用生命周期分为n个阶段.假设新兴技术发展状态服从平稳独立增量过程,利用风险度量原理论证了新兴技术采用生命周期内技术采用者采用新兴技术时风险随时间的递减性以及边际风险随时间推移的递增性,并利用等风险图法分析了新兴技术采用生命周期内采用者的风险偏好度.  相似文献   

3.
情景规划在新兴技术动态评估中的应用/FONT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路  李天柱 《科研管理》2008,29(4):12-18
针对现有新兴技术评估方法的不足,分析了将情景规划应用于新兴技术动态评估的思路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个新兴技术动态评估的过程模型,并以微硬盘技术为例,说明了该模型的特点与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4.
借鉴有关研究成果,采用"震级法"——即将衡量地震强度的麦加利等级引入新兴技术经济效应评估中,提出了新兴技术经济效应评估等级量表,将震级原理应用于经济体系中,构建了用于评估经济体系中新兴技术经济效应的理论框架,解决了新兴技术经济效应评估中的量化描述问题。用"震级法"所作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生物医药新兴技术领域的经济影响依次大于通信传输、航空航天。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兴技术企业信号学习的中止决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婧  周宗放 《科研管理》2009,30(2):157-165
中止决策能力是影响风险投资公司长期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现有中止决策方法忽视了所投资新兴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释放信息的影响。针对该问题,本文首先结合新兴技术企业特点,归纳分析了新兴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释放的信息;其次以风险投资家观察到的好(坏)信号作为二元学习信号,就好(坏)信号随新兴技术企业发展存在的三种状态,从贝叶斯后验估计的角度提出了信号学习模型;继而依据蕴含了风险投资家风险态度的“心理阀值”确定外生的中止决策点;最后进行了算例分析。本文提出的信号学习模型是基于贝叶斯后验估计的动态模型,反映了信息的动态发展对后续投资决策的影响。该模型为风险投资家及时、准确做出中止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也为创业者常见的“窗饰效应”作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新兴技术不断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培育新增长点,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有效防御生物威胁的重要支撑。新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既能造福人类,保障国家安全,也因为其不确定性、监管缺失和资源开放等引发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对人类健康、农业、环境以及国家安全等造成重大危害。文章在分析新兴技术"两用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加强评估和预警,从源头上规避新兴技术安全风险,建立政府、科技界、公众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复杂新兴技术产品是融合了来自多个以前不相干的技术领域的技术和技术改进的产品。在复杂新兴技术产品开发过程中,为了识别技术和管理的主要制约因素和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可以首先评估单项技术成熟度水平,进而根据技术集成成熟度水平建立部件成熟度水平评估模型;再根据部件和管理系统的集成成熟度水平建立产品成熟度水平评估模型。最后通过实例说明评估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催生了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在享受新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会对新兴技术所引发的未知风险产生一定的恐慌与抗拒心理,并经由特定的渠道进行扩散,产生风险感知的耦合效应。因此,掌握社会系统中新兴技术风险感知的扩散规律,对于新兴技术风险的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界定了风险感知扩散的耦合概念,分析了新兴技术风险感知在社会系统中的“耦合—演化”扩散机理,构建了风险感知的社会扩散量化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探讨了内、外部不同要素对新兴技术风险感知扩散的耦合影响及风险感知社会扩散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个体对新兴技术风险的心理距离与公众参与新兴技术风险治理程度的增加,风险感知在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叠加效应逐渐减弱,独立效应逐渐增强,风险感知的扩散效率逐渐降低;而随着个体对传播者信任程度的提高,风险感知在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吸引效应作用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9.
新兴技术投资风险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兴技术的高风险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确立了新兴技术投资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知识建立了新兴技术投资风险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此对投资新兴技术时的各种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以便投资企业尽早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震级法的新兴技术经济效应评估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技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把握新兴技术经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从新兴技术的内涵出发,分别从新兴技术经济效应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两个方面,对新兴技术经济效应进行了阐述。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经济效应评估综述基础上,提出运用"震级法"评估新兴技术经济效应的设想,并具体描述了震级法的基本步骤,以期为下一步实证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专利风险评价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企业风险管理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专利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和系统归纳,基于专利形成和运用过程设计战略性新兴企业专利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典型实例进行企业专利风险评价应用研究。旨在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专利评价和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兴技术产业化潜力评价与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文光  黄鲁成 《科学学研究》2008,26(6):1201-1209
 新兴技术评价与选择是新兴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深入探讨新兴技术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对现有新兴技术评价与选择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技术预见的方法和思想引入到新兴技术的评价与选择中,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利用模糊一致性矩阵对新兴技术评价与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该方法是利用所谓的优先关系系数来描述技术方案间的优劣,从而可以避开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中隶属度的确定问题,故当定性评价因素较多、隶属函数的建立较难把握时,其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13.
产品开发内在风险的灰色评价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品开发的风险评价是确保产品获得商业成功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评价方法以财务数据为依据.通过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结合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和风险决策方法等,对产品开发的外在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但却忽略其内在风险。故从市场、技术和协调性三方面阐述了企业产品开发的内在风险,提出基于灰色理论的产品开发内在风险评价模型和灰评价计算方法,为企业的产品开发决策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信息生态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从信息生态链的角度,对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3个要素进行分析,给出不同的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一个定量的图书馆评价方法。从全新的角度来分析高校图书馆评价方法,结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实际情况对近三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研究——基于AHP的灰色聚类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灰色聚类评估模型,以获得各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的评估等级。应用实例表明,该模型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一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构建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联系数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最后给出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新兴技术成长阶段动态监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现有研究较多的从定性评价的角度着手,构建技术成长监测的一般方法,相关成果为更客观的量化方法选择奠定了基础。本研究旨在提供一种可计量的标准化新兴技术成长检测技术。具体包括:(1)运用数学模型将Gartner公司提出的Hype Cycle技术成长曲线以一种可量化的方式进行了呈现;(2)根据Gompertz曲线的数学特征给出技术成长阶段的划分和判定方式;(3)结合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给出了新兴技术成长监测方法应用流程;(4)选取人工智能的3个核心技术对所提监测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并给出了后续应用应注意事项。研究成果以期为当前技术成长监测理论和方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属性综合评价系统的新兴技术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新兴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已逐步为各国政府和管理学界所公认。要投资新兴技术,首先要对其进行识别,以及评价和选择,然而新兴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毁灭特性给新兴技术的识别、评价和选择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利用在属性集和属性测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属性综合评价和决策系统,对一组技术进行了判别,进而对其进行了分类,以求找出其中的新兴技术,为新兴技术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新兴技术的最终商业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