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ANP-GRAP集成方法在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与灰色关联分析法(GRAP)的集成评价方法,构建了ANP-GRAP评价模型,并应用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中。  相似文献   

2.
BP神经网络在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设置了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引入神经网络,提出了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价模型,并结合实例论证了该模型在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中的可行性。最后总结了BP神经网络在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实践证明,技术创新风险越来越成为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本文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来源,讨论了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技术创新风险的定义出发,建立起技术创新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技术创新风险预测与评价的方法。该方法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识别及防范能力,提高企业稀缺技术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企业一般从风险和效益两个方面来评价技术创新项目,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因素和效益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模糊评判模型,提出了技术创新项目选择定量化评价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风险来源、风险影响因素和技术创新过程的角度,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进行了识别,构建了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评价指标主观性、模糊性的特点,建立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价模型,并从河南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中选取了30项技术创新项目作为实例,说明了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预测研究中的适用性,得出模糊BP神经网络比单纯的BP神经网络具有更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析及其防范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风险是制约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技术创新风险并加以有效防范是摆在中小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论文分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从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技术创新预警与评价、企业风险管理和风险规避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核心企业视角,归纳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风险的类型,包括企业融合风险、机会主义风险、核心资源流失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和创新单元风险;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风险类型中具体的参评指标;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构建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评价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风险,有利于系统进行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9.
基于集值统计的技术创新风险度量及其预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险评价是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考虑了专家对风险进行评价时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集值统计原理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方法,并对专家们判断的可靠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评价概念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技术创新评价应是包括创新资源、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评价在内的系统评价。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评价概念模型由以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构成的创新资源评价,以创新风险和创新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创新过程评价和以创新效益为目的的创新结果评价组成。创新要素评价、创新环境评价、创新能力评价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性评价,创新风险评价、创新效率评价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保障性评价,创新成果评价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性评价。  相似文献   

11.
以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并根据其特点,通过对电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筛选和分析,建立一套能源电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利用云模型在电力企业技术能力评价上,构建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得出企业创新能力水平的评价结果并进行分析,证明该模型的正确性,提出提高电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依据Verganti提出的设计驱动创新理论,选取我国6家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案例分析,采用DHGF算法测度企业对设计驱动的认可度,从设计驱动的角度把企业分为三类:设计主导型企业、技术与设计耦合型企业和设计辅助型企业。案例探讨的结果表明:在设计主导型企业中,设计是创新的驱动因素,企业的技术(包括产品和工艺)创新始于产品设计;在技术与设计耦合型企业中,技术与设计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设计辅助型企业的创新战略是由技术主导的,企业关注产品设计,但创新的主流体系仍然是技术。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分类与识别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周寄中  薛刚 《科学学研究》2002,20(2):221-224
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技术创新高风险的特征 ,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对创新成功具有重要意义。而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便是风险识别 ,本文将可能的技术创新风险归为决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组织风险、资金风险、信息管理风险、企业文化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共八类 ,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进行风险的识别 ,从而采取对策 ,尽可能降低可能的损失、增加可能的收益  相似文献   

14.
绿色技术创新已经成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多措并举的异质环境政策能否真正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高管风险偏好又扮演何种角色?本文围绕环境政策与高管特征两个维度,以2013—2018年中国沪深A股重污染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Stata15.1实证检验了激励型与惩罚型两种环境政策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异同,以及高管风险偏好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激励型环境政策与绿色技术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惩罚型环境政策与绿色技术创新存在U型关系;高管风险偏好能够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且正向调节环境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质环境政策的合理匹配与有序投放,再加高管冒险精神的适度提高,是促进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有益之举。  相似文献   

15.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受到多种模糊不确定性因素制约。分析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等6个维度构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基于可拓关联度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多方案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处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分析过程中模糊不确定性信息产生的偏差,从整体一致性的角度客观地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最后,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企业"走出去"的视角,分析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应用PPP的合理性,并重点探讨PPP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应用方式,包括应用条件、步骤、合作结构和风险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技术角度界定了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模式,分析了产品创新能力对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模式的影响,提出了产品创新能力是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模式选择的基础,并建立了制造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制造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来选择适合制造企业自身的产品创新模式,为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模式的恰当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合资企业与其它企业的技术评价与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将我国工业经济分为全部工业、合资企业、其它企业三个系统,设定评价项目为:企业技术基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在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的基础上,通过对534个企业的调查、计算、评价及比较分析,从实证角度得出基本结论为:总体上我国合资企业技术基础高于其它企业,但在技术创新能力及投入上比其它企业无明显优势,合资企业对我国工业总体技术水平的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具有相对较高技术基础的合资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绿色技术创新两阶段模型,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特色构建由研发、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组成的四维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设定主、客观权重,通过归一法处理后形成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并从发展趋势、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3个角度对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企业2016—2019年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研究发现,(1)2016—2019年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研发绩效增长显著,但转化绩效欠佳;(2)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和地区差异性,存在薄弱产业和“洼地”。深入探寻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瓶颈、薄弱产业和“洼地”,在深刻剖析原因的基础上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